这位同学您好,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从您的问题可见,您看书之细心。我来试着回答一下您的问题吧。 在现在来说,解决上古音的其实不是很困难了,因为有前辈们编的诸如《上古音手册》一类的表、册,一查、一对比便可知晓。我这里也没有这方面的工具书可供查询,我只查了一下《说文》里的反切,然后再加自己的揣摩。 “匍匐”中古时写作“扶伏”、“蒲伏”“蒲服”。因为有一条大家普遍认可的音韵学结论,即“古无轻唇音”。这位同学推断说“扶”在中古时重唇音,这没错。其实“匐”在中古也读重唇,在《说文》中“匐,蒲北切”;"伏"和"服"都为房六切(房,当时应读为pang,即阿房宫的pang),亦为重唇。也就是说,您所问的“匐”的重唇代替字就是“伏、服”。 你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你的思维还停留在现代汉语,还是用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去考察古音一同。记住一句话就行: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音有清浊之分。现代汉语除了m、n、l、r四个为浊音外,其余辅音全部是清音。清音就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浊音在发音时声带要振动。古音不但有清浊之分,而且还分全清、次清、全浊、次浊。“非敷奉微”恰好对应的是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音韵学的知识很繁琐、进而很枯燥。你想只看一本书或把一本书看一遍就掌握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建议你看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个人认为这本书是我看过的讲音韵学知识的书里面讲的最通俗的。 如此回答,不知满意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