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81|回复: 70

[教学相关] [汉语发展史]答疑讨论专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8 11: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选课的同学如在听课或课下读书的过程中有何疑问,不妨在此讨论。

答疑讨论专用帖,还请诸位别在这里灌水闲聊,谢谢配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5 13:22:3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11: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义已经放在教学辅助平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4: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0-28 11:28:50的发言:
讲义已经放在教学辅助平台上。

貌似我们还没有被加进这门课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5: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上古汉语声母系统时引用了如下例子:

《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引《诗》作“扶服”。还有异文写作“扶伏”、“蒲伏”“蒲服”-----匍、蒲,重唇;扶,轻唇。

扶 今是轻唇,可与 重唇的 蒲 相互替代,说明两者读音同,因而推出 扶 在上古为重唇。不过,匐 呢? 若其在古音中也是重唇,那么在异文中应该也会出现相应的重唇替代字,对吗?

个人在理解这部分时觉得比较吃力,因为不知道字的古音,无从判断哪些是轻唇哪些是重唇。。另外,“非敷奉微”中,前三个字对应的声母在上古有何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16: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同学您好,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从您的问题可见,您看书之细心。我来试着回答一下您的问题吧。

    在现在来说,解决上古音的其实不是很困难了,因为有前辈们编的诸如《上古音手册》一类的表、册,一查、一对比便可知晓。我这里也没有这方面的工具书可供查询,我只查了一下《说文》里的反切,然后再加自己的揣摩。

    “匍匐”中古时写作“扶伏”、“蒲伏”“蒲服”。因为有一条大家普遍认可的音韵学结论,即“古无轻唇音”。这位同学推断说“扶”在中古时重唇音,这没错。其实“匐”在中古也读重唇,在《说文》中“匐,蒲北切”;"伏"和"服"都为房六切(房,当时应读为pang,即阿房宫的pang),亦为重唇。也就是说,您所问的“匐”的重唇代替字就是“伏、服”。

   你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你的思维还停留在现代汉语,还是用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去考察古音一同。记住一句话就行: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音有清浊之分。现代汉语除了m、n、l、r四个为浊音外,其余辅音全部是清音。清音就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浊音在发音时声带要振动。古音不但有清浊之分,而且还分全清、次清、全浊、次浊。“非敷奉微”恰好对应的是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音韵学的知识很繁琐、进而很枯燥。你想只看一本书或把一本书看一遍就掌握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建议你看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个人认为这本书是我看过的讲音韵学知识的书里面讲的最通俗的。

   如此回答,不知满意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19: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蓝贝壳在2009-10-28 14:05:20的发言:

貌似我们还没有被加进这门课呃。。

我周一已经把选课的同学加上了,大家再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19: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蓝贝壳在2009-10-28 15:20:41的发言:

讲上古汉语声母系统时引用了如下例子:

《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引《诗》作“扶服”。还有异文写作“扶伏”、“蒲伏”“蒲服”-----匍、蒲,重唇;扶,轻唇。

扶 今是轻唇,可与 重唇的 蒲 相互替代,说明两者读音同,因而推出 扶 在上古为重唇。不过,匐 呢? 若其在古音中也是重唇,那么在异文中应该也会出现相应的重唇替代字,对吗?

个人在理解这部分时觉得比较吃力,因为不知道字的古音,无从判断哪些是轻唇哪些是重唇。。另外,“非敷奉微”中,前三个字对应的声母在上古有何区别?

我再补充两点:

我在课上论证“古无轻唇音”时,曾强调过一个关键:内部证据,如押韵、谐声、异文、注音等只能说明后世发重唇的音,如“蒲、匍”,与后世发轻唇的音,如“扶”,在上古声母相同,但不能说明何者为先。因此钱大昕又用方言和外语借词(尤其是佛经翻译,因为一般是用发音相同的汉字去记录梵语的读音,很能反映翻译时代的汉语语音情况)证明了重唇音在前,轻唇音在后。而且异文中可能用重唇字,也可能用轻唇字,只是说明这些字在当时读音相同。所以不是仅仅因为“蒲、匍”与“扶”两者可以替代才推出扶在上古为重唇的。

“非敷奉微”是中古才分化出来的,它们在上古大致分别对应“帮滂並明”。“帮滂並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p](即拼音b)、[ph](h表示送气,即拼音p)、(普通话中没有这个浊音声母了,但有的方言中还有。)、[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20: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我想问一个关于汉语未来发展的问题,最近看到一个这样的帖子(http://hi.baidu.com/christinelavender/blog/item/c12a6cf4af40cddbf2d385d3.html),

讲的是90后“火星文”,看起来虽然有趣,但有些搞笑荒唐,之前的网络语言,现在的“火星文”,“新新语言”层出不穷,这是一种“哗众取宠”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还是预示着汉语正在一点一点的改变?抑或说这个改变成功出现前种种“失败的尝试”?现在无法确说汉语的未来一定会是什么样子,关于汉语未来也曾争论不休,如果说汉语在相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在比“相当相当长”还要长的时间之后呢?未来的未来又是否会出现一种“世界语言”?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和而不同”,在并立的状态下也会有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最终的最终是否会“天下大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2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日月光华在2009-10-28 16:21:50的发言:

    这位同学您好,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从您的问题可见,您看书之细心。我来试着回答一下您的问题吧。

    在现在来说,解决上古音的其实不是很困难了,因为有前辈们编的诸如《上古音手册》一类的表、册,一查、一对比便可知晓。我这里也没有这方面的工具书可供查询,我只查了一下《说文》里的反切,然后再加自己的揣摩。

    “匍匐”中古时写作“扶伏”、“蒲伏”“蒲服”。因为有一条大家普遍认可的音韵学结论,即“古无轻唇音”。这位同学推断说“扶”在中古时重唇音,这没错。其实“匐”在中古也读重唇,在《说文》中“匐,蒲北切”;"伏"和"服"都为房六切(房,当时应读为pang,即阿房宫的pang),亦为重唇。也就是说,您所问的“匐”的重唇代替字就是“伏、服”。

   你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你的思维还停留在现代汉语,还是用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去考察古音一同。记住一句话就行: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音有清浊之分。现代汉语除了m、n、l、r四个为浊音外,其余辅音全部是清音。清音就是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浊音在发音时声带要振动。古音不但有清浊之分,而且还分全清、次清、全浊、次浊。“非敷奉微”恰好对应的是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音韵学的知识很繁琐、进而很枯燥。你想只看一本书或把一本书看一遍就掌握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建议你看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个人认为这本书是我看过的讲音韵学知识的书里面讲的最通俗的。

   如此回答,不知满意否!

您太客气了。。颇受启发,大谢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8 23: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09-10-28 19:48:27的发言:

我再补充两点:

我在课上论证“古无轻唇音”时,曾强调过一个关键:内部证据,如押韵、谐声、异文、注音等只能说明后世发重唇的音,如“蒲、匍”,与后世发轻唇的音,如“扶”,在上古声母相同,但不能说明何者为先。因此钱大昕又用方言和外语借词(尤其是佛经翻译,因为一般是用发音相同的汉字去记录梵语的读音,很能反映翻译时代的汉语语音情况)证明了重唇音在前,轻唇音在后。而且异文中可能用重唇字,也可能用轻唇字,只是说明这些字在当时读音相同。所以不是仅仅因为“蒲、匍”与“扶”两者可以替代才推出扶在上古为重唇的。

“非敷奉微”是中古才分化出来的,它们在上古大致分别对应“帮滂並明”。“帮滂並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p](即拼音b)、[ph](h表示送气,即拼音p)、(普通话中没有这个浊音声母了,但有的方言中还有。)、[m]。

嗯,这下子更明白了,谢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05:59 , Processed in 0.0680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