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42|回复: 15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研究作业】从叙事立场的角度分析电影《风声》 by王媛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0 18: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风声》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战期间,中华的优秀儿女为拯救民族危亡在伪政府作卧底,但“老鬼”不幸中计传出了错误情报,使反日组织危在旦夕,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有暴露的危险。伪政府为抓到卧底动用了酷刑,但“老鬼”在死亡的阴影下依然心系民族大义,无论如何也要把消息传出去。最终“老鬼”牺牲了自己,使消息成功地被另一名卧底吴大队长带出,反日组织得以保全。

       整部电影就像个悬疑片,有五个人被怀疑,但谁都不知道谁是卧底。但等到电影结束,相信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对两名卧底人员——顾晓梦和吴大队长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并深深地被他们的信念打动。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取得这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个片段。一个是电影放到三分之二左右顾晓梦与李宁玉以真面目相见的片段,一个是在电影尾声吴大队长的揭秘。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顾晓梦给人的印象是桀骜不驯,娇生惯养的,似乎这所有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她只想继续过她的花天酒地的大小姐生活。但谁也没想到——至少我没想到——她就是把错误情报传出去了的“老鬼”。在李宁玉走出隔门外,说要去揭发她时,她说:“非常好。我要是能死在你手上,无话可说。”她的声音是平静的,说完似乎还笑了一下,但这笑随即化成了抽泣,控制不住的抽泣。她一直表现出来的镇定与冷静轰然倒塌,我们似乎看到了她内心深处对死亡的一丝恐惧。但当李宁玉对她说“你已经过关了,他们现在认定是吴志国”时,她摇了摇头,说“错误情报是我提供的,我必须把消息传出去。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去举报我。”此时她的表情已恢复平静,但当李宁玉抱着她说“都什么时候了,情报比你的命还重要吗?比命还重要吗?啊?晓梦,别人怎么样我不管,我要你活着”的时候,她再次由微笑转成抑制不住的几声抽泣,说:“好不容易以真面目相对,我真想和你聊上几天几夜,说说心里话。可是现在没有时间了,你知道吗没有了。我求你,向他们举报我吧……”说这最后一句话时,顾晓梦是微笑着的,仿佛折磨与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可怕,她只要把消息传出去,这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是她自己的生命。在她们对话时,电影的背景音乐适时响起,更增添了顾晓梦的悲壮色彩,令人感动不已。

       在电影结尾时另一名卧底吴大队长的揭秘更是深化了人物形象。原来顾晓梦早已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但当吴大队长秘密地对她说“我已清楚你的身份。现在情况危急,作为同志,我建议你,这个情况由我来顶,你设法传递信息”时,她十分坚定地说:“错误消息是我发出去的,应该由我负责。”在审讯室里,吴大队长再次走近顾晓梦,在她手上写道“今晚讯息不出,组织覆灭,我顶”,顾晓梦摇了摇头,回写道:“你要活着,设法带消息出去”,吴大队长看了看她,又写道“我就是老枪,我命令你举报我”。顾晓梦用闪着泪光的眼睛凝视着吴大队长,两位同志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随后,顾晓梦写道:“你要撑住,我有办法”。这一幕让我感慨良多。在我看来,吴大队长不一定真的是老枪,只因在他第一次向顾晓梦提出情况由他来顶时顾晓梦说“我只受老枪指挥,无可奉命”,他为了保全顾晓梦很有可能谎称自己是老枪。而顾晓梦,依然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准备好了牺牲自己,好让她的同志能把消息传出去。不管吴大队长是不是老枪,我都被他们要保全对方的精神所感动。在那种情况下,生的机会只有一个,但他们为了民族大义,都把生命让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他们这种崇高的气节,让我肃然起敬。

       最后,电影在顾晓梦留给李宁玉的话中结束:“讯息是否传出,成败就在今日。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为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段话可谓是电影的点睛之笔,让顾晓梦这一形象乃至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具备的可贵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总而言之,电影的这几个片段从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方面正面描写了“老鬼”、吴大队长这两个卧底,使我们更能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亦使人物形象得以丰富深化,电影的主题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发表于 2009-11-29 17: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鑫星在2009-11-24 22:20:51的发言:

   首先我想说学妹的这个讨论对象选得挺不错的,这部片子里的核心是五个形象很鲜明的人物,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和背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很值得一谈。而从叙事立场方面来说,其实整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观众是站在武田和王志文(角色名记不住了)这一方的角度来观察这五个对象,应该也算是限制叙事吧,这个也是个不错的话题。当然,这几个人物最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感动,而影片的情节也确实有些漏洞,在此我不再赘述,我就谈谈电影的叙事角度的问题。

    我不得不说这次的地下党形象还是给了我一点惊喜的。以前总觉得地下党都是那种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的形象,这次的地下党竟然是个富家小姐,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武田和王志文的角度来看,这个真正的“老鬼”娇生惯养、古灵精怪、不受约束,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和我有同样的刻板映像,在一开始的时候,心里挺有把她排除的意思,因为一般的地下党都不是这样儿的。看,说到这里,大家马上发现我已经被编剧牵着鼻子走了,我不自觉地进入了武田和王志文的角色,开始分析五个人物,急切地想猜出“老鬼”到底是谁,不过在这点上,我估计大多数观众都与我相似,看来这就是限制叙事的魔力。观众们同武田和王志文一起,抽丝剥茧、绞尽脑汁,想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这使我想到,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于侦探小说,或者说就应该属于侦探小说这一类,也许这正是它必须采用限制叙事的原因。但是它与大多数侦探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在那些侦探小说中,我们的视角和同情是统一的,而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的视角在“侦探”这一方,而同情却是倒向另一方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风声》的叙事角度还是蛮特别的。

其实一开始讲到限制叙事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风声》这部片子,不过当时拿捏不准限制叙事在《风声》上是怎么体现的。通过兰鑫星的解释我明白了,《风声》的视角是从国民党和日本一方切入的,从他们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事情的一步步发展。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风声》本就是一部颂扬工作在地下的革命同志的影片,所以无论是从什么样的视角切入,这个红色的主旋都不会动摇,所以观众的同情自然也会比较偏向地下党的一方。其实在片子中,也有对武田这个人物的剖析,也给了对其家庭,以及他如此急切想要揪出“老鬼”原因的笔墨。这些笔墨给了观众对于武田所作所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解余地。但由于笔墨较少,而且主旋律铺过了这些“反方”的小细节,所以观众的同情心理依然是偏向于地下党的。

一点小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20: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忍不住灌下水,偶一直不明白:

老鬼凭京剧信号认出了老枪,护士凭京剧信号认出了老枪。

那受不了酷刑而招供的刺客,竟没供出来这个基本的联络信号?或者她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21: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20 20:56:17的发言:

忍不住灌下水,偶一直不明白:

老鬼凭京剧信号认出了老枪,护士凭京剧信号认出了老枪。

那受不了酷刑而招供的刺客,竟没供出来这个基本的联络信号?或者她不知道?

我怎么记得那不是京剧的唱腔,虽然唱的也是《空城计》?之前看了剩翼兄的影评,实在难以置喙了。文中**可还原为“酷刑”。

http://www.wingsay.com/gu-dian-shi-dai-ku-xing-di-hui-gui-feng-sheng-di-lao-diao-zhong-da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0 21:42:4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2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09-11-20 20:56:17的发言:

忍不住灌下水,偶一直不明白:

老鬼凭京剧信号认出了老枪,护士凭京剧信号认出了老枪。

那受不了酷刑而招供的刺客,竟没供出来这个基本的联络信号?或者她不知道?

我觉得她应该还是知道的吧 毕竟按吴大队长的说法 只要是同志都可以听出其中的蹊跷 会不会是伪政府的人没问到这方面呢 因为感觉他们更关心老枪的下落 伪政府的人说她供了 她确实是老枪的部下 每次行动前都在城隍庙前的布告栏张贴指令 从中我觉得他们的问题可能是 你是不是老枪的部下 他怎么联系你们这种。。而没有考虑到同志间的身份识别问题 吴大队长在阳台上唱的时候他们应该也监听到了 但好像也没起什么疑心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00: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柳下翚在2009-11-20 21:41:19的发言:

我怎么记得那不是京剧的唱腔,虽然唱的也是《空城计》?之前看了剩翼兄的影评,实在难以置喙了。文中**可还原为“酷刑”。

http://www.wingsay.com/gu-dian-shi-dai-ku-xing-di-hui-gui-feng-sheng-di-lao-diao-zhong-dan


我觉得那篇影评确实讲得很有道理,中间提到的顾晓梦把信息缝到内衣上以在死后把消息传出去怎么实施这点我也挺不明白的。但有几点我有不同理解:

1 文中说到裘庄没有除李宁玉之外的解码人员。我觉得伪政府既然锁定了他们五个中有卧底,并想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就应该会让尽可能少的人参与到这件事里。他们并不能保证其他解码人员都是自己人。万一在这些人员中有卧底,就有可能会走漏了消息,那样可能就不能埋伏反日组织 也抓不到老鬼了。另外即使李宁玉是嫌疑人 让她破密码也并不是毫无意义 要是她真是卧底的话 说不定会心虚或是紧张而露出蛛丝马迹 在随后的单独审讯中 我们可以看到王志文演的那个角色可以通过观察顾晓梦的表情知道她想到了异常情况 在有着这样观察力的一个人面前露马脚就很有可能会暴露身份。

 2 文中提到裘庄也没有配备医护人员,我觉得他们一开始可能就没想要配备。除了上面提到的让尽可能少的人参与进来的原因 他们可能还觉得自己不会错怪人 白副宫坐了老虎凳伤成那样他们也只是把他扔在那里 等意识到错怪了他时他已经咽气了 我想他们急急忙忙地把吴大队长送医院是因为他们确定了吴大队长不是卧底。既然是自己人,伤成那样他们应该就不会袖手旁观咯~~

3 文中提到顾晓梦在旗袍上留下信息太冒风险 我觉得第一 她那时已经知道了裘庄里懂密码的就她和玉姐 我想她是了解玉姐的 玉姐在确定她是卧底后都不忍揭发她 破译出那一番具有民族大义的肺腑之言后我想她就更不会去揭发了。第二 伪政府的人主要只进行了监听 并没有搜查他们的房间 应该也不会怀疑到衣服上了。 第三 顾晓梦那时已经知道吴大队长是同志了 这样的话万一这信息真被发现了 她的卧底身份暴露了 也就可以保全吴大队长让他把消息带出去了。这样看来 我觉得她在旗袍上留下自己的心声是无可非议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欢迎大家指正~~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9: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兄原想把我那篇拙作搬上来,我没同意,没想到终归还是躲不过这一阵“风声”去。

也罢,就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先说媛媛学妹这篇作业,我不知道这个古典小说研究作业是哪位老师布置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不敢妄言,但从学妹你这篇作业的题目看,应该是从叙事立场上分析某文艺作品之类,这样的话,学妹这篇文章中谈"叙事立场"的部分似乎就嫌少了些,至少要说出故事的叙述者持有什么立场吧,而自我的感受,感动,少谈些似也无妨。再来说说情节漏洞。我觉得本片的情节漏洞实在很多,木耳兄指出的,也可以算一个,我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网上有专门找漏洞的文章,指出的就更多了。我以为,指出一个故事的情节漏洞只是起点,关键是为什么会有这些漏洞,是作者有意为之,不得不为之,还是作者的水平不济或者疏忽?观众、读者又怎样看待这些漏洞?是无法忍受,还是存心包容,或者是根本没看出来?观众、读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接受?这些问题比找出漏洞更加重要。在我那篇拙作中,我试图从本片的情节漏洞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观众的接受心态,其间意识形态机制发挥了怎样的心理控制作用。当然,我的分析仍很浅显,写完之后,觉得还有些东西没写出来,或者说没写透,但因为文章太长了,自己没什么信心从头来改善它,这也是我不想把文章贴到这里的原因之一。我想,学妹你若是有意,亦可将情节安排(不一定非得是漏洞)作为揭示故事叙述者叙事立场的一个入口。

关于你对情节漏洞的不同看法,我个人觉得你似乎可以想的更深入些。我们都是坐在银幕前的观众,我们不是剧中人,我们可以用“说不定”,“察言观色”的办法去推测剧情,推测老鬼,但在实际的敌我斗争中,你采取这些办法恐怕连自己都无法说服。还有“我想她是了解玉姐的”,这样的想法在你我,无关紧要,可毕竟顾晓梦是老鬼,她的言行关系到整个组织的存亡,能凭自己主观的想法就划分敌我么?如果我是老鬼的上司,老鬼要是给我这样的说法,我马上就会开枪毙了她,建议你回顾一下中学英文课本中内森黑尔的故事,查一查资料,看看内森黑尔是如何暴露的。

说句玩笑话,学妹你这想法,学中文当然没问题,做间谍恐怕不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0: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09-11-21 19:58:05的发言:

当然,我的分析仍很浅显,写完之后,觉得还有些东西没写出来,或者说没写透,但因为文章太长了,自己没什么信心从头来改善它,这也是我不想把文章贴到这里的原因之一。

俺对叙事学不太了解,学妹的文章无从说起。剩翼兄的文章俺读得真是击键盘叫好,至于剩翼上面的话,却是谦虚了。都已经有那么多或大写或小写的x,还有那省略掉的文字,剩翼之意不剩也难,当然,言有尽而意无穷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读着剩翼兄的大作,又想起前些日子谁转帖的那首诗来,一只杜鹃委婉地走在清晨,那啼出来的是残阳如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3: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09-11-21 19:58:05的发言:

柳兄原想把我那篇拙作搬上来,我没同意,没想到终归还是躲不过这一阵“风声”去。

好的东西不能埋没了呀,我的确获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22: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想说学妹的这个讨论对象选得挺不错的,这部片子里的核心是五个形象很鲜明的人物,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和背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很值得一谈。而从叙事立场方面来说,其实整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观众是站在武田和王志文(角色名记不住了)这一方的角度来观察这五个对象,应该也算是限制叙事吧,这个也是个不错的话题。当然,这几个人物最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感动,而影片的情节也确实有些漏洞,在此我不再赘述,我就谈谈电影的叙事角度的问题。

    我不得不说这次的地下党形象还是给了我一点惊喜的。以前总觉得地下党都是那种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的形象,这次的地下党竟然是个富家小姐,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武田和王志文的角度来看,这个真正的“老鬼”娇生惯养、古灵精怪、不受约束,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和我有同样的刻板映像,在一开始的时候,心里挺有把她排除的意思,因为一般的地下党都不是这样儿的。看,说到这里,大家马上发现我已经被编剧牵着鼻子走了,我不自觉地进入了武田和王志文的角色,开始分析五个人物,急切地想猜出“老鬼”到底是谁,不过在这点上,我估计大多数观众都与我相似,看来这就是限制叙事的魔力。观众们同武田和王志文一起,抽丝剥茧、绞尽脑汁,想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这使我想到,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于侦探小说,或者说就应该属于侦探小说这一类,也许这正是它必须采用限制叙事的原因。但是它与大多数侦探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在那些侦探小说中,我们的视角和同情是统一的,而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的视角在“侦探”这一方,而同情却是倒向另一方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风声》的叙事角度还是蛮特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1:32 , Processed in 0.0615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