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04|回复: 10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经典专题作业】限制叙事之《大象》篇&人物塑造之《基督山伯爵》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2 11: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做了PPT也找了视频,但是上课时间有限,没来得及跟大家一起分享,只能变成文字跟大家见面了。

      

想推荐一部电影,我在一年前看的,当时没有留下多深印象,情节不紧凑,人物不鲜明,在我看来都不能用来消磨时光。只有一点,时间顺序跟别的电影不一样。现在稍微了解了一点限制叙事,第一反应就是这部片子,原来这里面是有手法的。

电影的名字叫《大象》,是一部拍摄于1999年的美国片,曾在第56届戛纳电影节上一次斩获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重量级奖项。影片是以1999年震惊全美的格伦拜恩中学枪杀案为原型改编而成。按说校园枪杀案节奏应该是比较快的,然而八十分钟的电影,在最后二十分钟才真正表现校园枪杀,那么,剩下的一个小时用来做什么了呢?

剩下的时间,留给了多个主人公在惨案发生前几个小时内在校园里的活动。就像有一台摄像机,跟着不同的人物遇到不同的人,走过不同或者相同的走廊。我们跟随着不同的主人公度过相同的一段时间,难免在故事中就会有相同的情节反复出现。(本来选取了一个例子,两个男生相遇,一个给另一个拍了一张相片,这时刚好有一个女生跑过。影片中这一情节从三个人不同的角度,出现了三次。)

      

       DVD的封底上,有这样一段话:“试图用手来辨别一头大象的盲人是不可能准确地描绘出大象的全部轮廓,每个盲人根据自己接触到的部位所描绘的是彼此不同的存在。这是公元前2年印度佛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指面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而实际上每个人都仅仅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每个人自己那部分。”

      

       这段文字,解释了片子为什么叫“大象”,其实也说出了限制叙事的一个应用方法,就是让观众一次只看到一个人部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叙事立场很中立,没有带什么感情色彩,没有偏向哪一个人物,多给时间;而速度上也都是跟现实速度相同的;至于限制叙事,是每人一次,每次看到的都是一个人的部分。

导演这样处理,平淡地近似冷漠,让有时重叠或者交叉事件和人物都是在逐渐接近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枪杀开始。忽然间,学生们悠闲的生活被惊扰,生活出现了转折点,原来命运不同的几个人有了一个交点。也许只有理解了这一层,才能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

       上次上课老师讲到了人物塑造,提到有时候复杂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可以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元素,想到一例,跟大家分享。

      

     《基督山伯爵》中,有个人物叫维尔福(Villefort),正是这个代理检察官,推了随后一把将邓蒂斯(Dantès)送入监牢。案子发生时,维尔福和邓蒂斯一样,正在请朋友们吃订婚酒。所以在看到这个正直的、同样是从巨大的喜悦中召唤来的年轻人时,本想迅速解决案子,顺便服从自己善良未婚妻的第一道指令——宽大一点。

      

       作者让我们顺着维尔福的心理慢慢想下去,为邓蒂斯悬着的心慢慢落了下来,然而这时,维尔福发现这件事情与其父亲有关,如果宣扬出去将直接影响他的政治生涯。从这一刻开始,作者不再让读者介入维尔福的内心,而是跟着邓蒂斯一起任人摆布。表面上,这个代理检察官跟刚才的态度没有差别,而实际上,他已然做了决定,将这个无罪的年轻人送进大牢,永世不得重见天日。

      

       就这样,主人公被送入牢中,激动人心的故事继续……

                                                                                 林宣辰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9-11-22 17:01: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1-22 11: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山伯爵》我看过,真是经典。你分析的这一段,有道理。

《大象》我还没看过。这样,下节课你把PPT和视频都带上,我会给你时间让你上去讲,这样也许你可以阐述得更充分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Odile在2009-11-22 11:21:01的发言:

        其实做了PPT也找了视频,但是上课时间有限,没来得及跟大家一起分享,只能变成文字跟大家见面了。

      

想推荐一部电影,我在一年前看的,当时没有留下多深印象,情节不紧凑,人物不鲜明,在我看来都不能用来消磨时光。只有一点,时间顺序跟别的电影不一样。现在稍微了解了一点限制叙事,第一反应就是这部片子,原来这里面是有手法的。

电影的名字叫《大象》,是一部拍摄于1999年的美国片,曾在第56届戛纳电影节上一次斩获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重量级奖项。影片是以1999年震惊全美的格伦拜恩中学枪杀案为原型改编而成。按说校园枪杀案节奏应该是比较快的,然而八十分钟的电影,在最后二十分钟才真正表现校园枪杀,那么,剩下的一个小时用来做什么了呢?

剩下的时间,留给了多个主人公在惨案发生前几个小时内在校园里的活动。就像有一台摄像机,跟着不同的人物遇到不同的人,走过不同或者相同的走廊。我们跟随着不同的主人公度过相同的一段时间,难免在故事中就会有相同的情节反复出现。(本来选取了一个例子,两个男生相遇,一个给另一个拍了一张相片,这时刚好有一个女生跑过。影片中这一情节从三个人不同的角度,出现了三次。)

      

       DVD的封底上,有这样一段话:“试图用手来辨别一头大象的盲人是不可能准确地描绘出大象的全部轮廓,每个盲人根据自己接触到的部位所描绘的是彼此不同的存在。这是公元前2年印度佛经里的一则寓言故事,指面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而实际上每个人都仅仅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每个人自己那部分。”

      

       这段文字,解释了片子为什么叫“大象”,其实也说出了限制叙事的一个应用方法,就是让观众一次只看到一个人部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叙事立场很中立,没有带什么感情色彩,没有偏向哪一个人物,多给时间;而速度上也都是跟现实速度相同的;至于限制叙事,是每人一次,每次看到的都是一个人的部分。

导演这样处理,平淡地近似冷漠,让有时重叠或者交叉事件和人物都是在逐渐接近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枪杀开始。忽然间,学生们悠闲的生活被惊扰,生活出现了转折点,原来命运不同的几个人有了一个交点。也许只有理解了这一层,才能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

《大象》的这个特点必须要看电影才行,摄像机的游走路线非常有意思,光是说可能确实不容易说清楚。另外,“大象”的意思似乎有不同的解释,如果按照DVD上的解释,是一个静态的状态,可能更接近“罗生门”。

确实是好电影!强力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1: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Odile在2009-11-22 11:21:01的发言:

        按说校园枪杀案节奏应该是比较快的,然而八十分钟的电影,在最后二十分钟才真正表现校园枪杀,那么,剩下的一个小时用来做什么了呢?

剩下的时间,留给了多个主人公在惨案发生前几个小时内在校园里的活动。

“剩下的”建议改成“其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叙事”不仅是角度(如何处理“空间”),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如何处理“时间”,电影在这点上因为受到更多限制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处理方式。这部电影的时间处理也值得一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3: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不为在2009-11-22 11:51:21的发言:
“叙事”不仅是角度(如何处理“空间”),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如何处理“时间”,电影在这点上因为受到更多限制反而形成了独特的处理方式。这部电影的时间处理也值得一谈。

我上课时也讲到了叙事速度这个话题。这也应该纳入考察范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4: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下次上课我会把电影也带去。

谢谢老师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5: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不为在2009-11-22 11:33:34的发言:

《大象》的这个特点必须要看电影才行,摄像机的游走路线非常有意思,光是说可能确实不容易说清楚。另外,“大象”的意思似乎有不同的解释,如果按照DVD上的解释,是一个静态的状态,可能更接近“罗生门”。

确实是好电影!强力推荐!

《大象》的确是一部很有水平的电影,也是很考验观众的电影,原来觉得不咋地,现在觉得它挺值得分析了。不过没看过老师说的《罗生门》,有机会一定会找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7: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Odile在2009-11-22 15:17:48的发言:

《大象》的确是一部很有水平的电影,也是很考验观众的电影,原来觉得不咋地,现在觉得它挺值得分析了。不过没看过老师说的《罗生门》,有机会一定会找来看看!

《罗生门》应该看,在电影史上堪称经典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7: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聽完老師講“敘事立場”之後,立刻就想到了《羅生門》。

不過後來看了一遍,發現並不特別適合用“敘事立場”這個角度分析。因為照我的理解,作者在利用敘事操縱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影響讀者判斷時,所描述的畢竟還都是事實,只不過是有選擇有側重地說一部份而不說另外一部份。而在《羅生門》里,四個人的四段敘事都含有扭曲事實的成份,各自爲了掩飾自己的弱點而說了假話,所以我覺得這就已經不算是“敘事立場”的不同了。“立場”畢竟是要建立在同一個事實的基礎上,如果共同的事實都不存在了,何談不同的“立場”呢?

另外一句題外話,《大象》的導演的片子都不錯,還推薦《迷幻公園》和《最後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1:00 , Processed in 0.0738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