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00|回复: 28

借宝地,现回眼~不为老师、抱香斋老师请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1 01: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道该往哪发,想了想,还是在文学版上现现眼,也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批评指正。

这是我替同学写的作业,呵呵,这个学期几乎每周都去骚扰她,美其名曰是蹭课,可到了她的地盘还蹭她饭吃。她们学校有门《歌剧赏析》课,每周五放一部歌剧或舞剧,古今中外,都有所涉及,自以为在蹭饭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艺术修为,所以她一说帮忙写作业,就赶紧答应了。漂母一饭还当千金相报,我吃了人家一学期的饭了,也该反哺一下。

诚心地向大家推荐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我这份作业是在仅看过作品的条件下写的,因为不是给自己的老师交,写的更随便一些,好多地方可能不确实,也有许多我一家之言的地方,所以打算不改变语气,就以交作业的身份发上来。这样可能对我同学的老师不敬,呵呵,她们这门文艺类公共选修课的考试要求是写一篇600字的小感受即可,不管我写得多烂,这么多字,足够她得个85分以上了。所以大家有兴趣不妨到网上搜搜对这部舞剧的评价,那叫一个神乎其神啊,我写完一搜,差点没吓趴下,也幸亏写完才搜,才得以把我自己想到的和盘托出,一抒而无憾!

不多说废话,上文,请大家不吝赐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7 13:58:4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01: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

《歌剧赏析》课作业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主创:赵汝蘅、张艺谋、曾力    作曲:陈其刚    编舞:王新鹏

这是我第三次接触《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一次,都有全新的体验。

第一次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电影,巩俐、葛优、何赛飞在张艺谋的指挥下,演出了一场发生在山西静而谧的深深大院里的东方歌剧。那时候很小,只大概明白故事的情节,不外乎是老爷的姨太太们争宠,然后各食其果。后来高中也看过两眼,只是因为看过了,也就瞟一眼,匆匆换台。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何赛飞哀婉忧伤而又不失凌厉激扬的吊嗓子,还有二姨太被剪掉耳朵之后的惊声尖叫,当然,也因此记住了这几个人的名字,只是这几个名字,对于这部电影、这个故事,还远远不够。

第二次,大二上半学期。拜读了苏童的原作《妻妾成群》,带着熟悉的眼光重新品读莲颂,没想到,看完之后反用了陌生的视角回想电影。这是篇安静的小说,静得好像陈府里后院的那口井,你就这么盯着,盯着,一会儿好像就要掉进里面去。我在字里行间读到了女人的种种眼神,热切的、冰凉的、哀怨的、嫉妒的、坦然的、惊慌的……一个眼神,一段故事,一片心情,好像她们头上的綄綄青丝,每个不经意的转弯,都能描绘一幅独特的风景,轻而又轻,却始终无法忘怀。好像苏童此时已经不是一个知晓一切、构想一切的作者,而是一双深情凝望的眼,一张无声翕动的唇,操纵每个人的神经,向读者托一个由青蓝色和大红色组成的压抑而奔突的梦。电影是有声的,在解构了原作静谧氛围的同时,给我们展示一个彩色的陆离光景。这一回接触,尖叫声去了,画面感来了。一个是声,一个是影。

第三次,便是这学期的课了。能在这门课上看到《大红灯笼》感到非常有幸,本来听说是它,还以为是电影,都有点不想来了,幸亏自己没有犯傻。从舞剧的一开始,我就被“霍”地一声牢牢揪住了,一点不夸张的说,我几乎没有眨过几次眼睛,倒是频频扶眼镜。艺术作品对原作的更改,在我看完小说之后就意识到了,只是没想到舞剧的改革是如此大刀阔斧,比起电影来要更加偏离原著一些,而取得的效果,却是电影想都不敢想的。我也想到过戏曲舞台上的夸张与失真,只是这部芭蕾舞剧太震撼,说句不恭的话,“苏童您死都瞑目了!”

我先大体提炼一下芭蕾舞剧的情节,不然不好展开好好表达我的敬佩之情。舞剧共四幕,约九十分钟,莲颂是老爷的第三房,小说里的二姨太升任大太太,处处与下面的姐妹作对。第一幕莲颂遭遇家变,在自哀中回想往日的恋人——一个唱武生的英俊戏子,双人舞《纯情》;第二幕莲颂大婚,陈府各色人等反应各异,陈老爷强迫莲颂就范;第三幕陈府老爷过寿,大办堂会,莲颂与武生相遇,旧情如火,演绎双人舞《燃情》,在众人打麻将的时候演出双人舞《偷情》,被二姨太告发,打入家牢,二姨太邀功不得、一时发狂,点了一世界的红灯笼,触犯家规,也被打入地牢。第四幕,三人在地牢里相遇,莲颂、武生二人死前绝舞《殉情》,二姨太对自己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对所作所为幡然醒悟,向莲颂、武生乞得原谅,后来三人一齐被乱棍打死,血肉模糊地死在舞台上。

从情节上来看,与小说简直是两个境界,好像是最近流行的同人志,就是用别人作品里的人物,为新作造势。可是我“劝”苏童他老人家瞑目,也不是空穴来风。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欣赏这部神奇的芭蕾舞剧。

1、首先说说情节的改动。出现偏差最大的当属莲颂的情人,从陈家大少,到一个戏子。我以为这么改很妙。这样改后的莲颂,不再是因为闺闷无聊、红杏出墙的少妇,而是心恋自由、无奈屈从的少女,本身的审美价值就高了一层,更有些社会意义在里面。第二,这样的安排才能为堂会、偷情做出铺垫,使情节更加戏剧化,一改小说的整体格调,达到戏剧应该有的效果。第三,这部《大红灯笼》,不论是小说、电影,都是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气息,从封建、婚姻、家庭生活,在戏剧里无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的传统文化,就通过这个武生一身戎装、额间红痕、还有典型化的亮相展示出来,当然还有堂会的上出场的几个京剧人物,武生之外的青衣和净,将一部芭蕾舞剧衬托得无比传统。第四,这个情人后来被打死了,呵呵,这是小说里无论如何不会安排到的,小说是想表现女人的悲惨命运,把男人写死就有违初衷。可以说芭蕾舞剧竟然连主题都换了!变成了一部讴歌爱情的作品,抒发女性自由的呼声反倒成了第二位的了。我却认为这是现代戏曲不可忽视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尽管有些不彻底,但面上的“男女平等”已经算做得不错了,否则这部舞剧就变成针砭时弊的“时代剧”了。总体来说,我对情节的改动非常之满意。

2、音乐、舞蹈。芭蕾舞剧,给人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在欣赏动人音乐的同时,还能在舞者优美的舞姿中放松神经、痛快淋漓地做一场人间美梦。每次看到指挥家最后那一下振臂握拳,或是演员们拉着手从幕后走出来,心里总是怅然若失,“演完啦,我还没看够呢。”由于不是专业人员,另外对音乐、舞蹈的诠释各有各的不同,我只能说,这世界只有音乐、舞蹈,不能妄图通过他人达到真正的了解。我自己是在看了《海边的卡夫卡》之后,才想到去听《大公三重奏》的,虽然无法理解那种强烈的知遇之恩,但间接感受到了贝多芬的深情厚谊。老师请原谅我的贫乏,我实在不忍看到这么好的作品受我低劣笔法的荼毒。这里需要给出他们的名字,以示敬佩,作曲:陈其刚,编舞:王新鹏。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看堂会的时候,所有的姨太太坐在椅子上,都是绷直自己的脚尖,就是二郎腿也翘得异常风雅。这一是芭蕾舞者的形象要求,二也间接表现中国妇女的小脚,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舞剧!

3、第三就是要好好地赞下编导了,当然不是一位,而是许许多多心如灿莲的雪玉之人,他们日日夜夜的思索,才能够打造出如此精美的尺寸方圆。这里需要仔细品味一下震动我的一个个小细节,否则何以寄托我一方热血?

  • a.开头就是一个惊喜,莲颂在情绪起伏中,回想过去,引出与武生的一段多情缱绻的双人舞,然后又在武生的渐渐模糊的背影中回到无情现实,舞台中朦胧的如水轻纱转换至凄凉惨白的一片寂静。和《犀牛》《桃花源》都不同,这是个极为小说化的开头,叙事性、抒情性都达到了他们不能企及的高度。起码就我的欣赏经历而言,这样的开头,已经挣得了75的高分,满分为一百的话。
  • b.婚礼前夕,莲颂在一群举着黑色木板的家丁中间闪躲挣扎,最后被八块木板围在中间,上面加了个顶盖,变成一顶鲜红的花轿,载走了哭喊的新娘。
  • c.新婚之夜。莲颂与老爷正面交锋,背景是一排巨大的纸窗,二人扭转腾挪之时直冲而过,然后纸窗上就上演了一出有如破浪排空、浓浆烈焰般的皮影戏,配合着金戈铁马、四面楚歌的断弦之音,那个巨大的震撼,实在可叹,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啊!
  • d.小说、剧本、电影、理论、形势,多重必然下,莲颂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运。就在众人不忍再看的时候,一浪红绸,漫天卷地铺盖下来。莲颂在绸子下面,瑟缩、颤抖,然后爬向舞台最前方,从包裹全身的绸子里,露出低垂的螓首,没有泪,却是比流泪、比呐喊更沉重的控诉。
  • e.陈府堂会,这里有两个场景都很精妙,也很相似。前一个,莲颂与武生幽会在后台,众人在园里听戏,二姨太尾随而至,撞见旧情萌动的二人;后一个,罢了堂会,陈老爷兴致不减,留宿戏班,邀请所有人打麻将,又是二姨太,当场拿住了暗通款曲的二人。二人幽会的两段,都是背过众人耳目,而又时刻警惕着周围情况的,编导在这段的安排最让我佩服。中间一层薄纱,前面两人花前月下,后面众人好不热闹,二姨太在中间来回穿梭,既分离、又联系。后面的场景,才最是亮点,一里是青衣与净的演出,婉转秀美、阳刚健壮,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霸王别姬》,当然后来也证实了我的猜测。隔着薄纱,那是种说不出的曼妙享受,何况前面还有柔软多情的这一对,呵呵,意淫无限。二里,就是打麻将了,算不算中国的传统棋牌?入门快、规矩少,少长咸宜,雅俗共赏,遗憾的是我不会。
  • f.这是最后的一点了,但绝对是最经典之一。莲颂三人被乱棍打死的情景,我想我这辈子都会记住的,不是因为手段残、忍难以忘怀,《风声》的酷刑更那个一些。而是那有如神来的表现方式,三人在舞台上翻滚、号喊,一群家丁在后面用二人长的棍杖敲打在后面的一张绷直的白布上,估计那个杖也是做过手术的,留下的是一条条血淋淋的长印,此时的音乐凄惨至绝,不时配合家丁的动作响起巨大的拍打声,好像一杖杖砍在人的心上,热烘烘的血液溅在人的脸上,直到三人一动不动。哦,本来这里为了意境深远、发人深思、引起共鸣,应该使用省略号,我实在不好意思地小破坏一下,补充一个小细节。第四幕的背景,就是这白布,刚一开始,灯光打成锥状,一群黑衣家丁做群魔乱舞状,营造一片恐怖、阴森的地牢气象。
  • g.说道黑衣家丁,我不得不再次不识时务、不顾大局地补充一点,尽管刚才已经说了最后一点了。颜色的匠心独运,也是这部舞剧出人意料的地方。老爷和家丁的黑色,罪恶、统治阶级、暴力;大太太和丫头的绿色,猜疑、专横、老练;二太太和丫头的黄色,痴心、小女人心思、有些愚蠢的天真、自以为是的聪明;莲颂的红色和大灯笼,婚庆、牺牲品、嘲讽。每个颜色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以色块的组合、打散,间接表明人物的关联、行为、情势。这种简单而强烈的视觉冲突,在别的作品中是很难达到如此完美的效果的。既然是补充,我就多说两句,服装真的也很好看!演员选得也又帅又靓!在我心中的地位简直可以和98年的歌剧《巴黎圣母院》比肩~苏童啊,我就不说了,点到为止……

这是部声与影的传奇之作、梦想之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

写得有些多,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标准,实在是太喜欢这部舞剧,不夸张地说,是您这个学期的课上,选得最好、最成功的教材!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9-12-11 12:28: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02: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还有芭蕾舞剧《牡丹亭》,翘首以待。

我能不能小小幻想一下,写了这么多,还大晚上了,我写好以后第一个就想到发水云间,然后才是我那个同学……就是加个精啦,好多人都有那个红红的威望,我那还是空空的。要是不够格的话,我也不说啥,水平在那放着。《清源》要不?会不会打乱你们的安排?不行的话《沃野》要不?我不要稿费,混个脸熟,嘿嘿。

谁要我就哗哗地改,改语气、改措辞,绝不含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1 2:07:5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08: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我来加个精。支持并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1 09: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学生研究了几个加精的帖子,明白自己的距离还非常之远。[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14: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想到几个相关问题。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心性,面对不同介质改写的同一个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老吉好像更多地谈了不同,有没有相互干扰/影响的一面呢?比如你提到小说“向读者托一个由青蓝色和大红色组成的压抑而奔突的梦”,这明显是受到你先看过的电影的影响了(这两种好像也是张艺谋最经典的颜色,从《红高粱》开始)。

还有,如果次序不是这样:电影-小说原著-舞剧,而是小说-电影-舞剧,或者舞剧-电影-小说,你的理解会有不同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1 14:45:1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1 18: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偏巧这三个文本都看过,所以自觉还有资格和楼主探讨一下。

小说和电影都有点久远了。小说的印象是典型的苏童式阴柔,那种湿气很重的感觉;电影么,很强的形式感:反复挂起的灯笼,很静很空的大院,何赛飞在楼上唱戏的情景,隐藏在幕后的老爷,那种封建家庭的压抑气氛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确实应该算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吧。

关于芭蕾舞剧,好像看过有两、三年了吧。记得当时在剧院外面想:“把票卖给黄牛党,可以吃顿大餐呢。”不过幸好没卖给黄牛党。我现在努力回忆一下当时的印象:首先是舞台设计带有强烈的张艺谋风格,中国元素运用得很充分;其次,剧情改动很成功,戏剧冲突强烈,删去了枝蔓的情节,给了舞蹈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舞台效果很好。我看完之后的感觉是:这可以作为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剧目了,谁说我们就得看《天鹅湖》?谁说我们只有《红色娘子军》?

可是,还有个可是,它确实像道大餐,太精致,太完美,太符合我们的期待视野了。多年前张艺谋拍《红高粱》,有人批评他媚外,我还不能同意,因为在民族风格下面还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可是今天谁要说他媚俗,我是同意的,在商业化、全球化的今天,能逃脱的人没有几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2 01: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张艺谋的东西不感兴趣,没有多少深刻的内涵。他是搞摄影出身的,不是搞文学的,所以他的电影只是画面好看,故事内涵比较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07: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不为在2009-12-11 14:07:31的发言:

好文章。

想到几个相关问题。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心性,面对不同介质改写的同一个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老吉好像更多地谈了不同,有没有相互干扰/影响的一面呢?比如你提到小说“向读者托一个由青蓝色和大红色组成的压抑而奔突的梦”,这明显是受到你先看过的电影的影响了(这两种好像也是张艺谋最经典的颜色,从《红高粱》开始)。

还有,如果次序不是这样:电影-小说原著-舞剧,而是小说-电影-舞剧,或者舞剧-电影-小说,你的理解会有不同吗?


恩,谢谢不为老师的指点。三个作品杂糅在一起,共同作用形成我的观点,我想这也是我越来越喜欢它们的原因。我也发现我表达上的问题,本来想说明因为小说,又重新回想电影,然后再回想电影的时候,对小说又有一个新的感受。重看几次,还发现了错别字和标点的错误,发的时候就已经改了好多了,怎么还有…… [em04]

您说的,“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心性”,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我想要是我先看了小说、芭蕾舞剧,再看电影,可能也会对电影很鄙夷,尤其是看电影之前先看上几部《英雄》、《无极》、《夜宴》什么的。还好趁着不讨厌张艺谋的时候看了电影。不过说实在的也没多喜欢他,也就是个导演而已,最多是钦佩他的创意和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07: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抱香斋在2009-12-11 18:19:45的发言:

偏巧这三个文本都看过,所以自觉还有资格和楼主探讨一下。

小说和电影都有点久远了。小说的印象是典型的苏童式阴柔,那种湿气很重的感觉;电影么,很强的形式感:反复挂起的灯笼,很静很空的大院,何赛飞在楼上唱戏的情景,隐藏在幕后的老爷,那种封建家庭的压抑气氛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确实应该算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吧。

关于芭蕾舞剧,好像看过有两、三年了吧。记得当时在剧院外面想:“把票卖给黄牛党,可以吃顿大餐呢。”不过幸好没卖给黄牛党。我现在努力回忆一下当时的印象:首先是舞台设计带有强烈的张艺谋风格,中国元素运用得很充分;其次,剧情改动很成功,戏剧冲突强烈,删去了枝蔓的情节,给了舞蹈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舞台效果很好。我看完之后的感觉是:这可以作为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剧目了,谁说我们就得看《天鹅湖》?谁说我们只有《红色娘子军》?

可是,还有个可是,它确实像道大餐,太精致,太完美,太符合我们的期待视野了。多年前张艺谋拍《红高粱》,有人批评他媚外,我还不能同意,因为在民族风格下面还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可是今天谁要说他媚俗,我是同意的,在商业化、全球化的今天,能逃脱的人没有几个。

握手啊,老师,太激动了,连那个卖票还有幸好的想法都很相似呢!您抽空看看我以前发的一个帖子吧,里面有刘若英的一首歌,歌词很good,我现在就那个感觉啊。
给您个链接http://www.shuiyunjian.bj.cn/dispbbs.asp?boardID=11&ID=1328&page=2

“它确实像道大餐,太精致,太完美,太符合我们的期待视野了。”恩恩恩,这个舞剧太完美,完美得有些难以置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7:47 , Processed in 0.0609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