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赏析》课作业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主创:赵汝蘅、张艺谋、曾力 作曲:陈其刚 编舞:王新鹏 这是我第三次接触《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一次,都有全新的体验。 第一次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电影,巩俐、葛优、何赛飞在张艺谋的指挥下,演出了一场发生在山西静而谧的深深大院里的东方歌剧。那时候很小,只大概明白故事的情节,不外乎是老爷的姨太太们争宠,然后各食其果。后来高中也看过两眼,只是因为看过了,也就瞟一眼,匆匆换台。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何赛飞哀婉忧伤而又不失凌厉激扬的吊嗓子,还有二姨太被剪掉耳朵之后的惊声尖叫,当然,也因此记住了这几个人的名字,只是这几个名字,对于这部电影、这个故事,还远远不够。 第二次,大二上半学期。拜读了苏童的原作《妻妾成群》,带着熟悉的眼光重新品读莲颂,没想到,看完之后反用了陌生的视角回想电影。这是篇安静的小说,静得好像陈府里后院的那口井,你就这么盯着,盯着,一会儿好像就要掉进里面去。我在字里行间读到了女人的种种眼神,热切的、冰凉的、哀怨的、嫉妒的、坦然的、惊慌的……一个眼神,一段故事,一片心情,好像她们头上的綄綄青丝,每个不经意的转弯,都能描绘一幅独特的风景,轻而又轻,却始终无法忘怀。好像苏童此时已经不是一个知晓一切、构想一切的作者,而是一双深情凝望的眼,一张无声翕动的唇,操纵每个人的神经,向读者托一个由青蓝色和大红色组成的压抑而奔突的梦。电影是有声的,在解构了原作静谧氛围的同时,给我们展示一个彩色的陆离光景。这一回接触,尖叫声去了,画面感来了。一个是声,一个是影。 第三次,便是这学期的课了。能在这门课上看到《大红灯笼》感到非常有幸,本来听说是它,还以为是电影,都有点不想来了,幸亏自己没有犯傻。从舞剧的一开始,我就被“霍”地一声牢牢揪住了,一点不夸张的说,我几乎没有眨过几次眼睛,倒是频频扶眼镜。艺术作品对原作的更改,在我看完小说之后就意识到了,只是没想到舞剧的改革是如此大刀阔斧,比起电影来要更加偏离原著一些,而取得的效果,却是电影想都不敢想的。我也想到过戏曲舞台上的夸张与失真,只是这部芭蕾舞剧太震撼,说句不恭的话,“苏童您死都瞑目了!” 我先大体提炼一下芭蕾舞剧的情节,不然不好展开好好表达我的敬佩之情。舞剧共四幕,约九十分钟,莲颂是老爷的第三房,小说里的二姨太升任大太太,处处与下面的姐妹作对。第一幕莲颂遭遇家变,在自哀中回想往日的恋人——一个唱武生的英俊戏子,双人舞《纯情》;第二幕莲颂大婚,陈府各色人等反应各异,陈老爷强迫莲颂就范;第三幕陈府老爷过寿,大办堂会,莲颂与武生相遇,旧情如火,演绎双人舞《燃情》,在众人打麻将的时候演出双人舞《偷情》,被二姨太告发,打入家牢,二姨太邀功不得、一时发狂,点了一世界的红灯笼,触犯家规,也被打入地牢。第四幕,三人在地牢里相遇,莲颂、武生二人死前绝舞《殉情》,二姨太对自己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对所作所为幡然醒悟,向莲颂、武生乞得原谅,后来三人一齐被乱棍打死,血肉模糊地死在舞台上。 从情节上来看,与小说简直是两个境界,好像是最近流行的同人志,就是用别人作品里的人物,为新作造势。可是我“劝”苏童他老人家瞑目,也不是空穴来风。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欣赏这部神奇的芭蕾舞剧。 1、首先说说情节的改动。出现偏差最大的当属莲颂的情人,从陈家大少,到一个戏子。我以为这么改很妙。这样改后的莲颂,不再是因为闺闷无聊、红杏出墙的少妇,而是心恋自由、无奈屈从的少女,本身的审美价值就高了一层,更有些社会意义在里面。第二,这样的安排才能为堂会、偷情做出铺垫,使情节更加戏剧化,一改小说的整体格调,达到戏剧应该有的效果。第三,这部《大红灯笼》,不论是小说、电影,都是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气息,从封建、婚姻、家庭生活,在戏剧里无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的传统文化,就通过这个武生一身戎装、额间红痕、还有典型化的亮相展示出来,当然还有堂会的上出场的几个京剧人物,武生之外的青衣和净,将一部芭蕾舞剧衬托得无比传统。第四,这个情人后来被打死了,呵呵,这是小说里无论如何不会安排到的,小说是想表现女人的悲惨命运,把男人写死就有违初衷。可以说芭蕾舞剧竟然连主题都换了!变成了一部讴歌爱情的作品,抒发女性自由的呼声反倒成了第二位的了。我却认为这是现代戏曲不可忽视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尽管有些不彻底,但面上的“男女平等”已经算做得不错了,否则这部舞剧就变成针砭时弊的“时代剧”了。总体来说,我对情节的改动非常之满意。 2、音乐、舞蹈。芭蕾舞剧,给人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在欣赏动人音乐的同时,还能在舞者优美的舞姿中放松神经、痛快淋漓地做一场人间美梦。每次看到指挥家最后那一下振臂握拳,或是演员们拉着手从幕后走出来,心里总是怅然若失,“演完啦,我还没看够呢。”由于不是专业人员,另外对音乐、舞蹈的诠释各有各的不同,我只能说,这世界只有音乐、舞蹈,不能妄图通过他人达到真正的了解。我自己是在看了《海边的卡夫卡》之后,才想到去听《大公三重奏》的,虽然无法理解那种强烈的知遇之恩,但间接感受到了贝多芬的深情厚谊。老师请原谅我的贫乏,我实在不忍看到这么好的作品受我低劣笔法的荼毒。这里需要给出他们的名字,以示敬佩,作曲:陈其刚,编舞:王新鹏。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看堂会的时候,所有的姨太太坐在椅子上,都是绷直自己的脚尖,就是二郎腿也翘得异常风雅。这一是芭蕾舞者的形象要求,二也间接表现中国妇女的小脚,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舞剧! 3、第三就是要好好地赞下编导了,当然不是一位,而是许许多多心如灿莲的雪玉之人,他们日日夜夜的思索,才能够打造出如此精美的尺寸方圆。这里需要仔细品味一下震动我的一个个小细节,否则何以寄托我一方热血? a.开头就是一个惊喜,莲颂在情绪起伏中,回想过去,引出与武生的一段多情缱绻的双人舞,然后又在武生的渐渐模糊的背影中回到无情现实,舞台中朦胧的如水轻纱转换至凄凉惨白的一片寂静。和《犀牛》《桃花源》都不同,这是个极为小说化的开头,叙事性、抒情性都达到了他们不能企及的高度。起码就我的欣赏经历而言,这样的开头,已经挣得了75的高分,满分为一百的话。 b.婚礼前夕,莲颂在一群举着黑色木板的家丁中间闪躲挣扎,最后被八块木板围在中间,上面加了个顶盖,变成一顶鲜红的花轿,载走了哭喊的新娘。 - c.新婚之夜。莲颂与老爷正面交锋,背景是一排巨大的纸窗,二人扭转腾挪之时直冲而过,然后纸窗上就上演了一出有如破浪排空、浓浆烈焰般的皮影戏,配合着金戈铁马、四面楚歌的断弦之音,那个巨大的震撼,实在可叹,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啊!
- d.小说、剧本、电影、理论、形势,多重必然下,莲颂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运。就在众人不忍再看的时候,一浪红绸,漫天卷地铺盖下来。莲颂在绸子下面,瑟缩、颤抖,然后爬向舞台最前方,从包裹全身的绸子里,露出低垂的螓首,没有泪,却是比流泪、比呐喊更沉重的控诉。
- e.陈府堂会,这里有两个场景都很精妙,也很相似。前一个,莲颂与武生幽会在后台,众人在园里听戏,二姨太尾随而至,撞见旧情萌动的二人;后一个,罢了堂会,陈老爷兴致不减,留宿戏班,邀请所有人打麻将,又是二姨太,当场拿住了暗通款曲的二人。二人幽会的两段,都是背过众人耳目,而又时刻警惕着周围情况的,编导在这段的安排最让我佩服。中间一层薄纱,前面两人花前月下,后面众人好不热闹,二姨太在中间来回穿梭,既分离、又联系。后面的场景,才最是亮点,一里是青衣与净的演出,婉转秀美、阳刚健壮,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霸王别姬》,当然后来也证实了我的猜测。隔着薄纱,那是种说不出的曼妙享受,何况前面还有柔软多情的这一对,呵呵,意淫无限。二里,就是打麻将了,算不算中国的传统棋牌?入门快、规矩少,少长咸宜,雅俗共赏,遗憾的是我不会。
- f.这是最后的一点了,但绝对是最经典之一。莲颂三人被乱棍打死的情景,我想我这辈子都会记住的,不是因为手段残、忍难以忘怀,《风声》的酷刑更那个一些。而是那有如神来的表现方式,三人在舞台上翻滚、号喊,一群家丁在后面用二人长的棍杖敲打在后面的一张绷直的白布上,估计那个杖也是做过手术的,留下的是一条条血淋淋的长印,此时的音乐凄惨至绝,不时配合家丁的动作响起巨大的拍打声,好像一杖杖砍在人的心上,热烘烘的血液溅在人的脸上,直到三人一动不动。哦,本来这里为了意境深远、发人深思、引起共鸣,应该使用省略号,我实在不好意思地小破坏一下,补充一个小细节。第四幕的背景,就是这白布,刚一开始,灯光打成锥状,一群黑衣家丁做群魔乱舞状,营造一片恐怖、阴森的地牢气象。
- g.说道黑衣家丁,我不得不再次不识时务、不顾大局地补充一点,尽管刚才已经说了最后一点了。颜色的匠心独运,也是这部舞剧出人意料的地方。老爷和家丁的黑色,罪恶、统治阶级、暴力;大太太和丫头的绿色,猜疑、专横、老练;二太太和丫头的黄色,痴心、小女人心思、有些愚蠢的天真、自以为是的聪明;莲颂的红色和大灯笼,婚庆、牺牲品、嘲讽。每个颜色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以色块的组合、打散,间接表明人物的关联、行为、情势。这种简单而强烈的视觉冲突,在别的作品中是很难达到如此完美的效果的。既然是补充,我就多说两句,服装真的也很好看!演员选得也又帅又靓!在我心中的地位简直可以和98年的歌剧《巴黎圣母院》比肩~苏童啊,我就不说了,点到为止……
这是部声与影的传奇之作、梦想之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 写得有些多,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标准,实在是太喜欢这部舞剧,不夸张地说,是您这个学期的课上,选得最好、最成功的教材!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9-12-11 12:28: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