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额,把帖子发在文学版块,实在不好意思。请各位大侠,多多指教。不会取题目,望各位指正指正。 远 方
当我还处在和小孩一起混的阶段,我总会时不时感到一种不适感。比如,有哪一天晚上我没回家,在奶奶家住,半夜会突然惊醒,然后那种不适感就突然表现的特别强烈,好像是有什么在那虚空里,而我又抓不住,说不出。我以为是我想家了,但当我真想家的时候,又不是那样。又不知为什么,我某天突然变的很喜欢火车,总想象自己在火车上,然后离大家而去,然后接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第一次坐火车,是去上海。那年舅舅要去国外定居了,估计得好几年后才会回来,所以把外公外婆和我们三姐弟接到上海去玩。那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14岁,是我初三毕业的暑假,接下来的那个学期我就要去市里上高中了。 我们是在市火车站坐车的。那是一座位于京九线上的大站,是重要的铁路枢纽。火车站的人特别多,到处充满嘈杂与浑浊的空气。之后我在市里待了三年,火车站一直都这样。我一直认为这个火车站是不属于这个城市的——这个城市舒适、安逸,处处都是和谐与惬意,除了那个火车站。 我们在一家阴暗的小餐馆吃了餐还不错的晚饭后,就进站候车了。车是晚上8点的,我们进去的早了,而候车室里人太多,所以我们就在外面的走廊上铺上几大张报纸,然后靠墙坐下。行李全堆在身边,大队的人不停的从我们的身边进进出出,走廊上还有许多候车的人在睡觉。我好奇的看着一切,然后想自己即将坐上怎样的火车去进行怎样的旅程……待到快8点时,广播里不停的重复着让大家准备上车。我们早已经把行李准备好,在一长串的队伍里排队。喧哗声更加大了,我却没听到;外婆在耳边说了点什么,我也没听清楚。我一直想着我的火车——在朦朦夜色中出发,疾驶在冰冷的火车轨上,用汽笛声将冷清的夜打破,然后把我带到那总有冷风在喧嚣的夜里吹过的城市…… 之后舅舅陪我们在上海那边玩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让我的新鲜感强烈的爆发,然后又迅速湮灭了。我在上海地铁站看到外国人很兴奋,舅舅说:“外国人也是人,和我们都一样。”我想我一生都会记得这句话的,起码现在是,我现在对什么都没有了新鲜感,估计是深受此话的影响。 我的舅舅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我们的骄傲,是影响我人生至深的一位绅士。我还小的时候,他就已经上大学了。那时我总认为他很神秘,一年中总有很长时间见不到他,等他回来了,又是经常不在家。(可能我表弟现在对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可惜我没资格去给予他至深的影响。)我小时候很喜欢黏着舅舅,连晚上睡觉都要和舅舅一起,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很吸引我的东西,后来我知道,那是一种书卷气,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后来他带小舅妈回来后,我心里一直很觉得遗憾,再也不能和他一起睡觉了。在小学语文课开始教写信时,外婆就鼓励我给舅舅写信,不过最后我没写,没什么原因的,就是没写。舅舅喜欢在想问题的时候把嘴微张,下巴向下伸,我一直都很喜欢那个动作,不知为什么,就是喜欢。 去上海的那一年,我碰到了我人生需要做的第一个选择:是在县中读书还是去市中读书?舅舅和我说:“这个决定需要你自己去做,你该学会如何去做选择。”然后我选择了去市中读书,选择一个人14岁孤身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自己的旅程。舅舅在我们离开上海之前坐飞机出国了。 那个早上我没去送他,因为我睡着了,但没人喊我起来。我没觉得有什么遗憾,我向来不喜欢离别,而且我知道舅舅又不是不回来了。 我们从上海回来时,才发现市中已经开学了。回到家的第二天,我就和爸爸去市中了。早上8点多坐上去市里的车,10点左右才到。我晕车,小时候坐车经常吐的恐怖,妈妈觉得去市中读书要经常坐车,所以是很反对我去市里读书的,但是幸好后来我不晕车了。我认为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深,一人是舅舅,另一人就是我爸,从爸爸的身上,我学会了很多关于人生的事。爸把我送到学校后,只是和我一起吃了餐午饭,然后就回去了,什么都没说。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觉得我应该是坚强的。我看着爸离去的背影,觉得很想哭,但是我还是没哭。 之后我一个人在市里读了三年高中,然后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感情。 我在高中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忘了,开头是这么写的,“在红绿灯变红的那一瞬间,我走到了对岸”。那个红绿灯离市中南门一里路左右。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我都会穿过它去超市买东西,买完后又穿过它,然后在冷风中啃面包(有时是给大姐打电话),然后慢慢的从湖边绕回学校。从湖边绕回去的是市中西门,那边有很多的榕树,而湖岸边上多是柳树。晚上的湖风总是疾而冰凉的,吹的柳枝乱抚,吹的树叶飘飞,吹的西门外堆满败叶。“我想在桥边,倚着一棵树,点根烟,不是为了装酷,就是想抽根烟”,我在文中写道。 市中三面环湖,西门对面的是小坝——这个城市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夕阳还未落尽,湖边就满是走步健身的人,边走边笑,边走边聊,走到小坝,就都歇歇,吹吹湖风,聊聊闲事。这个城市的人过的很惬意。湖边还有很多钓鱼的老头,坐在湖边的石墩上,一坐就是一下午,反正湖边天好,他们也闲着没事。这个湖其实是两个湖,被誉为城市的两颗明珠。离湖不远的地方就是长江,中间夹着城市的繁华地带。这个城市也就主要是围着这两个湖而建的,所以很小,所以很精致。 但她就是那样的一个城市,能让每个从她身边离开的人魂牵梦绕。我用三年的时间把城市逛了无数遍。城市几乎每天都没什么改变,但我觉得每天都很新鲜。从不厌倦在小坝上闲走,也总是喜欢和L去南湖公园逛逛,要是C能看到这篇文章,他肯定也会想起我们活跃在步行街的那些身影。 不知这个城市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魔力,她既有繁华,也有破败,好像和每个城市都一样,又和每个城市不一样。是她湖岸的青翠柳枝抚摸了人的肩头,让人止步,还是那湖的烟波浩渺笼罩了大家的一切思绪,让人深感欣慰?我不知道。我每个周末都会出去逛城市。没什么目的和目的地,就是闲逛。即使在高考冲刺的阶段,我依然不改这习惯。她就是那么的让人不舍。 后来三年过去了,我回到家,然后又去了离她万里的地方。我是从市火车站坐火车离开她的,还是那个不属于她的火车站,一直都没变的那个火车站。 市中离火车站很近,可能是由于这个城市太小的原因。每个晚上,睡在床上,都能听见火车的汽笛声,拉的悠长悠长的。我在高中的晚上,特喜欢听汽笛声在窗外飘荡,然后我的思绪会在冷风中顺着火车轨延伸,不知去哪里,反正是去远方。我对自己的远方有什么了解吗?有。一个在喧嚣的同时会有冷风吹过来的地方,那就姑且说是上海吧,是的,没错,但上海只是之一,还有其他的地方(可能陈奕迅的低沉曲调的歌里也是那样的一个地方吧),虽然我现在还没找到,但我可以确定,我现在待的城市肯定不是。我带着很多不满和一颗平静的要命的心来到了现在的城市,来这里读大学——一个我憧憬了很多年,想象了无数遍的地方。还是爸送我来的。 我读大学后,买的第一包烟是利群。我喜欢利群的广告,我觉得那个广告里融合了一切我喜欢的东西,或者说是很多吧。有火车,有相机,有“让心灵去旅游吧”,还有的就是远方。可能每个人都喜欢这些。听我们的一位学姐讲她的旅行,她说她在西藏遇到高三辍学去那里开酒吧的女孩,还和肄业的大学歌手在那边一起唱歌,我们都好向往那些人、那些事,然后思绪无限延伸。但我的思绪总会在想象很美好的时候断了,很自然的断了,然后难以继续,因为很现实的,我知道那些现在是不可能的,纵然我有很多浪漫的想法。读初中时,我照着一篇文章主人公的做法,给自己以后的人生定了十个计划,不知是不是老天眷顾我,那上面的前两个目标竟然都实现了,但我现在有些害怕了,我害怕那愿望实现的次序真的一样的,那我的那些浪漫的想法就是要在我的晚年才能付诸实践了。 我害怕年龄的变老,我总是想,到我老了,我是不是应该选择提前结束生命,我怕看见我的老态。我老了会怎么样呢?我怕我没了那份激情,那份美好的思绪蔓延;我怕我不敢去火车站坐火车了,不敢一个人去喧嚣的夜里吹冷风了;我怕我孤单一人时会想起以前的一切、一切——无论是欢乐的事,还是悲伤的事,然后我会哭。我怕哭,我一直都不哭的,我怕我哭起来就止不住了,我怕我会想起外婆、舅舅、爸爸,当我老的时候,他们都不在了;想起那些我强忍眼泪不流的场面,是不是到了我老了的时候,它们就一起流下来了。当我老了的时候,是不是我的记忆会像放电影一样往回倒带,让过去所有的场面一时间全部充斥在我眼前,然后慢慢变形,当它放到最后的时候,我就能感觉到自己飘飞在空中,看到另一个自己在冷风中慢慢倒下……那时候,那种不适感会出现吗?我希望那时候我别哭。我期望在我飘向空中的时候,我能变的年轻,而不是像另一个自己样的苍老。然后我能坐上火车,汽笛长鸣,带我向远方去,远方是哪?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