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26|回复: 14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名著专题作业】浅议娱乐新闻创作与全知叙事(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6 17: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得不说,我实在是一个八卦之人。从小便天天追着大大小小的“星闻”报导不放,无论电视或是平面媒体的,皆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小时候对种种八卦新闻皆深信不疑,头脑一发热便可能被各类媒体舆论所操纵,一时觉得某星哗众取宠一无是处,一时却又觉得此星技艺超群几可上天入地。直至思想渐渐成熟,抱着娱乐精神的同时也尝试着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这类新闻报导,才慢慢参透此间玄机。其实娱乐八卦头条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普通群众对于所谓名人、明星的生活隐私普遍有着一定的窥探欲,而从事这类新闻报导、八卦挖掘的记者们正是充分满足其窥探欲的最大幕后推手,他们在撰写八卦新闻时所运用的全知叙事角度恰恰就是勾起众生兴趣的最强动力。在此我便想以平面媒体的娱乐报导为例,谈谈自己关于全知叙事与娱乐新闻创作的一些看法。

全知叙事即叙述者在作品的叙事中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心理活动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以多年来研究八卦的经验来看,娱记们在描述八卦新闻时通常都采用十分相似的套路:先抛出几张图片,就图片内容中明星当下所处的地点、时间及其表情、动作、姿态进行简略描写,这些叙述尚有图可证,给读者以具实描写的印象;紧接着便开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揣测,并运用过去或者当下发生在明星身上的背景事件加以衬托和解释,其细节描述活灵活现,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并耳闻目睹了一切的发生;最后,为了证实其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娱记们使出惯用的一招——引出一位明星的身边好友或所谓的知情人,以转述者的身份大肆爆料明星的近日动态、内心所想,这么些最新鲜热辣的第一手资料总由不得你不信了吧?这就是广大娱记们进行新闻创作时最为得心应手的全知叙事手法,旁敲侧击、蛛丝马迹是不够的,挖根究底、全方位出击和发散性思维才是王道。他们在明星们台前幕后的生活中扮演着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全能“上帝”,任何明星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所有娱乐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态势皆任由“上帝之手”所主宰,充分满足了读者们全方位窥探明星生活的强烈兴趣。

在这样的全知叙事结构当中,娱乐新闻的创作实际上已经在向小说化、戏剧化的创作靠拢,旨在挖掘其趣味性、娱乐性和戏剧性。娱记们最擅长的可说是“看图说话”。简单举个例子:一张女明星独自伫立街头的照片,可以在其笔下生出无数种解读版本,比如惨遭富商抛弃以至情绪低落,比如正等待相约之情郎共赴甜蜜爱居,更比如酒醉过后意识不清流连街头、徘徊不去。这时的娱记们就像无孔不入的能人,为了吸引读者,可以从某点出发,拼凑出无数个情节跌宕起伏、走势错综复杂、细节丝丝入扣的故事。看的人都不禁心生感慨,是何等强大的力量、何等专业的精神、何等八卦的能力才能使得这些记者们能够对明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对明星的内心情感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呢?

这就涉及到了这些娱乐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很多时候娱乐八卦新闻其实并不一定具备作为新闻的最核心本质——准确、真实,而是报章杂志用以增加新奇度与可读性来吸引读者、提高销量的一种方式。原因在于,记者作为一名观察者的角色,通常在一个时间点上,只可能观测到一个空间范围内他所能感知的真实情况,这种情况应是客观的表面的,而无法深入到当事者的复杂内心世界。即使是对某一事件能够进行比较准确的推敲与揣测,往往在新闻中却又看不到记者列出任何信息和证据的来源。比如上文所说的引用所谓的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娱乐新闻中从来未曾提供关于这些转述人的身份、了解消息的途径、观察这一事件的角度等信息,因而此类新闻的真实性实在有待商榷。而对于读者来说,只有能够充分辨别消息的来源和采集信息的手段,才能据此判断新闻的可信度。

由此,有人就提出,“新闻叙事应是一种限制叙事,全知视角对新闻来说是一种伪视角。”我个人对此观点持部分赞同意见。当然,就一些具有时政性、事实性等严肃题材的新闻来说,新闻报导的前提应是进行准确而客观的深入研究和采访,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标明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观察的角度,并用限制叙事的手法将新闻内容真实准确地展现在读者与观众面前。全知视角的报导会对读者产生误导,致使其思路跟着报导的角度延展,从而失去了自己对于事件内容的客观理解和判断。很多时候媒体舆论就是利用这种全知叙事的方式来左右一件事实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方式,从而造成舆论操纵的效果。因而,在这类新闻中,采用限制叙事的方式十分必要,记者应该客观准确地报导事件本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的分析,给读者以独立的思考空间。

然而,我写此文的目的并非批判娱乐八卦新闻,只是单纯想谈谈娱乐新闻创作与全知叙事之间的联系。因而,个人觉得,娱乐新闻创作有时采取全知叙事也无可厚非,只要能够建立在合理的、不歪曲事实的基础上即可,若完全采用限制叙事的方式写作的话,其实很难满足群众的阅读兴趣。原因在于,世界之大,明星之多,其身边之事实在是普罗大众无法亲临其境、耳闻目睹的。有时读者们并不过分苛求娱乐八卦的真实性,而可能只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娱记们扮演的全知全能的角色,对新闻采取的虚虚实实的写作手法,以及对某事件的或调侃或讽刺或追捧的种种态度可能更符合读者对娱乐新闻的娱乐性、戏剧性的要求,迎合了人们对明星生活的窥探心理。在我看来,娱乐新闻报导应该秉持一种以限制视角来看待问题的态度,更加关注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可运用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文学加工,而不造成事件本身的扭曲与变质,并将读者阅读的心理因素考虑进去,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娱乐新闻写作方法。

白水老师发的一个帖子中有这么一句:面对娱乐充斥的大众空间,惟愿我们不要沉溺于明星八卦、艳情凶杀、股票财经等伪语境所提供的空洞娱乐,使自己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很是赞同,过度信奉娱乐至死只会使人陷入精神荒漠,失去自我。然而娱乐八卦之于我,在被学海书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偶尔翻翻娱乐杂志,也不失为一种减轻压力、放松心情的方式。所以,在面对大众娱乐文化时,不妨给自己一点娱乐精神、一点批判思维,自我娱乐的同时亦不减明辨是非的能力,两全之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6 17:22:30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2-26 20: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古典小说的作业还可以这样选题啊,真是羡煞;说到全知叙事,不知道宋祖德算不算个中典范,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7 22: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hemostwante在2009-12-26 20:19:40的发言:
现在古典小说的作业还可以这样选题啊,真是羡煞;说到全知叙事,不知道宋祖德算不算个中典范,呵呵。

选这个题目的时候也很忐忑,不知能否过老师那关,只是比较有兴趣就写了下来。

说实在的,我觉得娱记们甚至狗仔们虽然有时候是挺不讨人喜欢,但毕竟他们为了挖消息、探内幕,还是掏空心思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的,有时候报导的东西也并非空穴来风。至于宋祖德,个人感觉他已经完全不属于新闻创作的范畴了,纯属胡编乱造、诽谤鬼扯来自我炒作,自己十分不喜欢此人,所以在文中并未提及,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8 1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本人也常看电影,偶尔看电视,但是记住名字的明星寥寥无几,对他们的私生活更是没有兴趣。

    我觉得对明星私生活感兴趣的人,潜意识中就希望他们的生活跟电影中一样具有传奇色彩。为吸引娱乐八卦迷们的眼球,娱乐记者也不得不通过全知全能叙事的手段尽量满足人们的八卦欲。如果娱乐记者们真的像楼主说的那样“更加关注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可运用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文学加工,而不造成事件本身的扭曲与变质”,他们就偏离了读者们的预期轨道,对高度市场化的娱乐产业也是一种威胁。

    娱乐明星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相应的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学习过《民法》的同学应该知道,娱乐明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具有相当的伸缩性的。对他们私生活的种种猜测,只要不涉及严肃的法律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窃以为娱乐明星最重要工作就是为普通民众提供饭后谈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8 11:25: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9 11: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帖子不得不感叹作者的“用心”,选题很是别出心裁。

下面是我对本文的几点看法:

“有人”提出的“新闻叙事应是一种限制叙事,全知视角对新闻来说是一种伪视角”,这句话说的是不是叙述作品达不到绝对的客观真实,新闻报道中“叙述者”的全知视角相对于事件发生的全部的前因后果来说应该是一种“限制叙事”,所以才称“伪视角”。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客观真实”,也没有绝对的“全知视角”,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罗兰巴托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里说“如同叙事作品内部有一个大的交流功能一样,叙事作品作为客体也是交际的对象:有个叙事作品的授予者,有个叙事作品的接受者。”“叙述者的符号处看去比读者的符号要显眼,数量要多。其实,只是读者的符号比叙述者的符号更为复杂罢了。因此,每当叙述者不再‘表现’,而是汇报了他了如指掌而读者一无所知的事实时,由于意义的缺失,便产生一个阅读符号,因为叙述者给自己一个信息是没用的。”全知全能并没有忽略读者在其中的作用,窃以为以哪个角度来进行新闻报道各有各的优缺点,是否不应该非此即彼。

我在同方知网上看到一个类似观点的文章,《全知视角对几类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我觉得可以看一下。

一家之言,敬请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9 16:21: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思的选题角度确实特别,呵呵。

   不过我也对下面这句话有点看法:“新闻叙事应是一种限制叙事,全知视角对新闻来说是一种伪视角”。

试想一下,一个新闻播音员在一段新闻之后发表评论时用限制叙事:“因此,本台认为,某某国家的行为令人发指。”这样的新闻是不是太不专业了?其实,听众都知道新闻是有立场的,即使他们用到全知全能视角,有警觉的听众也知道新闻中所说的并真等于真实。

   此外,如果新闻真的采用限制叙事,难道他们就没有别的手段做叙事控制了吗?首先,他们可以篡改真实信息。其次,即使新闻中没有一句是假话,有的重要细节提与不提,有些人的心理活动说与不说,这个可以完全改变叙事的走向的。比如今天发现的网上的一个段子:

   “你忍心蜗居在不到10平米的小屋里吗,你忍心看着自己的女友和你奋斗一辈子还供不起一套房吗,你忍心看着你父母缩衣节食把仅有的一点养老金还要帮你还房贷吗,赶快来报名吧!读书有个鸟用,这里才是实现你梦想的地方。

  加入我们,待遇从优,工作装备齐全,一条大裤衩,一双人字拖,一把AK47,底薪800美金,全天移动式海景套房,多劳多得,干一票大都市购房不再是梦想,干两票,跻身上层社会,不再是距离。别再犹豫了,还等什么呢?


  ---索马里海盗人事部”

   这个当然不是新闻,至多算是广告吧,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叙事控制的例子。其实里面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不过只提到做海盗的好,不好的方面完全没提,不是很影响判断吗?

   所以,其实我们希望敦促新闻媒体还我们一个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不是换个视角就能解决的。我倒不介意新闻是从什么角度叙事,我认为只要新闻能够给我们客观的、全面的信息,我们自己学会判断取舍,那么新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以上评论中的“新闻”主要指严肃的新闻,娱乐新闻不适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6: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高著浩在2009-12-28 11:24:28的发言:

  虽然本人也常看电影,偶尔看电视,但是记住名字的明星寥寥无几,对他们的私生活更是没有兴趣。

    我觉得对明星私生活感兴趣的人,潜意识中就希望他们的生活跟电影中一样具有传奇色彩。为吸引娱乐八卦迷们的眼球,娱乐记者也不得不通过全知全能叙事的手段尽量满足人们的八卦欲。如果娱乐记者们真的像楼主说的那样“更加关注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可运用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文学加工,而不造成事件本身的扭曲与变质”,他们就偏离了读者们的预期轨道,对高度市场化的娱乐产业也是一种威胁。

    娱乐明星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相应的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学习过《民法》的同学应该知道,娱乐明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相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具有相当的伸缩性的。对他们私生活的种种猜测,只要不涉及严肃的法律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窃以为娱乐明星最重要工作就是为普通民众提供饭后谈资。


      呵呵,谢谢高著浩同学的回复。你提出的民法中的观点我也接触过,所以十分赞同。在此想就您指出的“更加关注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可运用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文学加工,而不造成事件本身的扭曲与变质”这句话解释一下~

      其实我的意思跟你的观点是大致相同的,我所指的夸张和文学加工也就是你所说的赋予八卦新闻一些传奇色彩以满足读者的八卦欲。这与“更加关注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其实并不冲突,试想如果一个娱乐新闻完全无事实根据或是蛛丝马迹,光凭娱记们任意编造,我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故事情节再离奇再精彩,也不能引起八卦娱民们的关注吧。而且,太过过分和不实的报导也并不能够完全逃脱法律的制裁,娱乐圈中亦不乏明星状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不实报导而胜诉的例子。

      因而,我觉得娱乐新闻创作有其特殊性,既不能毫无根据,也不能呆刻死板,所以我用的词是“关注”其真实性而并非八卦新闻报导必须事事属实、准确无误,但娱乐新闻的创作应有最起码的一点令人可信的苗头与由来,即使不是最终真相,然后在这点苗头上大作文章,但也不能造成诬蔑毁谤,即“不造成事件本身的扭曲与变质”和“只要不涉及严肃的法律问题”,才能使得娱乐八卦新闻更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7 16:13:2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6: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09-12-29 11:36:23的发言:

看到这个帖子不得不感叹作者的“用心”,选题很是别出心裁。

下面是我对本文的几点看法:

“有人”提出的“新闻叙事应是一种限制叙事,全知视角对新闻来说是一种伪视角”,这句话说的是不是叙述作品达不到绝对的客观真实,新闻报道中“叙述者”的全知视角相对于事件发生的全部的前因后果来说应该是一种“限制叙事”,所以才称“伪视角”。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客观真实”,也没有绝对的“全知视角”,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罗兰巴托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里说“如同叙事作品内部有一个大的交流功能一样,叙事作品作为客体也是交际的对象:有个叙事作品的授予者,有个叙事作品的接受者。”“叙述者的符号处看去比读者的符号要显眼,数量要多。其实,只是读者的符号比叙述者的符号更为复杂罢了。因此,每当叙述者不再‘表现’,而是汇报了他了如指掌而读者一无所知的事实时,由于意义的缺失,便产生一个阅读符号,因为叙述者给自己一个信息是没用的。”全知全能并没有忽略读者在其中的作用,窃以为以哪个角度来进行新闻报道各有各的优缺点,是否不应该非此即彼。

我在同方知网上看到一个类似观点的文章,《全知视角对几类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我觉得可以看一下。

一家之言,敬请指正。


呵呵,我去看了你推荐的文章,觉得挺有收获的,如果能在写这个作业前看过的话,文章写起来应该会更加成熟~谢谢推荐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6: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兰鑫星在2010-1-11 18:08:00的发言:

  首先,他们可以篡改真实信息。其次,即使新闻中没有一句是假话,有的重要细节提与不提,有些人的心理活动说与不说,这个可以完全改变叙事的走向的。     

鑫星的这句话我十分赞同哈。只是在写这篇文章时单纯想探讨娱乐新闻与全知叙事的联系,就没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我会再仔细想想,从这个范畴和角度去完善自己的文章,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7 16:18: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18: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hemostwante在2009-12-26 20:19:40的发言:
现在古典小说的作业还可以这样选题啊,真是羡煞;说到全知叙事,不知道宋祖德算不算个中典范,呵呵。

上课时以《三国演义》为例,做了很多叙事学方面的分析。而叙事控制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从《三国演义》引发的一些关于叙事学思考,应该同样适合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叙事现象,因此没有对大家的选题范围做限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1:23 , Processed in 0.0840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