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642|回复: 138

[汉语发展史]期中作业——方言词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0 22: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每人选取家乡方言中与普通话义同形异或形同义异的五个词语,具体说明它们的语音、用法。如果和普通话的词语有历史联系,最好进一步说明。

要求:
1、 简单描述你的方言的情况:所属方言区、主要特征。
2、 这几个词的词义、用法的来源。
3、 这几个词在现在的普通话中表示什么意思。
4、 这几个词在方言中所表示的意义在普通话中用什么词(或词组)来表示。
5、 这几个词在古汉语中有没有相似的用法。
6、 在其他方言中有没有类似用法。
7、 参考文献。

总结:

   首先,解释一下这个作业设计时的初衷。
       1、希望大家通过查阅资料、动手考证,追溯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历史来源,体会方言和标准语的横向、纵向关系,进而理解汉语的发展历史。
       2、希望大家培养起对语言现象的敏感,以及当感到两种语言有差异时,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去研究考察它们。通过作业的第一稿能看出这一点是大家欠缺的,因此,在后来的要求中我细化了可以溯源的方向,以要求的方式提示大家。第二稿大家基本上都能找到各自的角度了。

   第二,分析作业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作业的重点在于如何把纷繁的材料组织起来为论证服务。每种方言都会有很多和普通话不一样的词语,我们只要求选择五个来说明,即使是和普通话最接近的北京话,也能找到不少有差异的词语。而且,只要不是很偏僻的方言,一般都能通过字词典、研究论著找到很多关于某个方言词语的材料。但是,我希望看到的是大家梳理清楚这些材料的历史层次,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把材料串起来,证明具体某个方言词语的现代用法及其历史来源。因此,参考各种解释、说法是完全允许的,考证过程中也可以引用别人的研究做证据,但关键在于有没有自己考证的思路。有的同学看了别人的研究,然后直接抄下来,只是罗列,而没有进一步的分析说明,实际上我更看重的是考证的思路、过程。如果是自己根据语言材料考证出来的,即使考证得不那么漂亮,我也觉得很棒。
       这个作业的难点不像有的同学原来以为的在于方言本身。大家熟悉的方言材料相对好找,但如前所说,五个词语不算太多,总能找到材料。而且这个作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历史溯源,而不只是方言用法的解释。一般来说,大型的字典词典,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会收录很多古代使用过、但今天现代普通话中不用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在方言中存留。所以,只要用心,一定能查到五个方言词语的历史用法。这个作业的难点我觉得在于面对不同的材料、有分歧的看法时,如何判断选择。这时需要大家调动自己学过的各种语言学原理、知识,对不合适的材料进行排除,确认可能正确的说法,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此外,虽然要求列了好几点,但有的方面如果你确实查找不到,如在其他方言中是否有相似的词语、用法,可以在后面作出说明,这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总结大家完成得好的词语的共同优点。
       每个同学的作业中都有完成得不错的词语,有的同学的多些,有的少些。
       我觉得完成好的一般都是同学自己熟悉的词语,而且能够把这个词语和某个历史词语顺利联系起来,清楚地解释发展脉络。我发现有的词语下面只有很少的解释,我想应该是因为没有找到很多的材料,所以不知从何下手了。其实方言中有那么多的词语,这个词语材料少,完全可以换另外一个写。(不知是不是有同学不会说方言,如果是这样,应该一开始就告诉我,可以做另外的安排,但一直没有人来说。)
       完成得很好的词语除了上面说的优点,最主要是能把材料有机组织起来,论证过程清晰充分,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有自己的甄别择取。
       完成得最好的是不仅解决了某个词语,而且能够和相关词语联系起来,或是利用相关词语为证据,同例互证;或是总结相关词语的共同特点,甚至联系到方言的某个特点。
       总而言之,完成得好的大都是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而不只是材料的简单堆砌。

   第四,点评作业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按要求介绍了自己的方言,但有些同学只是介绍了地域特点、曾受何种语言的影响,没有介绍语言方面的突出特点。虽然我们只是要求简单介绍,但语言学的内容应该是重点。而且,如果在选取的词语上,能够照顾到前面介绍的这种方言的语言特点,那会是非常精彩的。
       2、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很多。我们从小写作文老师应该都教过写完后要检查吧?写完后只要读一遍,就会很容易发现一些奇怪的字眼,如果通篇很多这样的问题,说明自己连一遍都没有读过。现在大家做作业有很多材料是直接从网上粘贴下来的,谬误更多。作为老师,工作数年来,看完一个班的作业,常找不出几份完全干净清爽的,而且还是中文专业的,那种滋味不说大家也能想象。
       所以,在此提醒所有的中文同学,应该认真反省这个问题,用心对待每一份作业!
       3、作业开头或结尾不写姓名。大家可能觉得是电子版的作业,文件名或发件人上已经有姓名了,所以就忽略了。我想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本的作业,都应该在标题下面或文章结尾署上姓名,这是对老师的尊重。
       4、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大家在不同的课程都已经写过不止一篇的论文,参考文献的基本格式也都应该了解了。一定不能偷工减料,现在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将来会受益的。

  最后,还要和大家解释一点,批注量和作业质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作业里面的批注多少并不意味着作业完成的好坏。有的同学很认真,完成得很细致,涉及的问题多,相应地引起老师思考的地方也就更多,批注也就会更细微。所以不要因为看到批注很多,就担心成绩,重要的是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能不能再进一步思考,做出更好的解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5 13:26:19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2-30 22: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史期中]抛砖引玉

汉语发展史练习
白杨 200733023


       我的家在山西大同,处在山西、内蒙、河北交界的地方。大同方言属于晋语,晋语指的是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但晋语并不是山西方言的意思,山西省临汾地区、运城地区的方言并不属于晋语,而河北省张家口、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陕北榆林等地的方言却属于晋语。大同方言根据有无zh、ch、sh分为新旧两派,有八个入声韵、13个非入声韵母,音调复杂,有大量的分音词、合音词、入声、“圪”“忽”字头词、“达”字尾词,语音婉转、用词形象、语法特别,非常有趣。

1. 圪沓ge ta (两个字都是入声)


   例句:
1) 他真圪沓。你也够圪沓的。(罗嗦)
2) 你们圪圪沓沓的有完没完?(同上)
3) 我想跟你圪沓圪沓我那孩子的事。(讨论)
4) 你咋圪沓上就没完了!(说话)
5) 两个人圪沓了半天也没办成。(谈话)
6) 那后生圪沓上对象了没?(小伙子找到女友了没?)


     “圪沓”既可以作为形容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形容词时,“圪沓”的意思是“罗嗦”,如例句1、2互相指责对方很罗嗦。作动词时,“圪沓”的意思是“谈论”。大同方言中有很多以“圪”作为前缀的词语,其意义多由后面的字来承担。


     师问:圪“ge”只是个记音字吗?这个前缀在其他词里都有什么作用?有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回答:“圪”是大同方言里最常用的一个词头。它常常加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构成双音节词。除了构成词语,大同方言里的词头“圪”场隐含有“小”(名词)、“快”、“轻微”(动词)的含义。如一个很小的拐弯,大同话里叫“圪弯”;很小的粉笔头,大同话里是“粉笔圪头儿”。“圪沓”的含义与“圪”字应该也是有联系的,在很短的时间里、很快地罗嗦吧。

   许慎《说文解字》:“语多沓沓也,从水从曰。”《玉篇•日部》:“沓,多言也。”“沓”的小篆字形显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水,下半部分是两竖伸长的口,右边的一竖上有一个小横标记,表示话没完没了好像流水一样。大同方言中“圪沓”的形容词义项所表现的“罗嗦”正与“话多”相同。古代汉语里“罗嗦”常用“罗唣”,新疆方言是使用“然”。

2. 顿儿 读音与现代汉语相同 dùr


例句:
1) 上顿儿街喊上我。(……的时候)
2) 买顿儿衣裳甭忘了用打折卡。(同上)
3) ——帮我捎点东西。——等我去超市顿儿。(同上)


      “顿儿”在大同方言里是“……的时候”的意思。单说“顿儿”并不存在,惟有在动词后面才表示“……的时候”。根据《大同方言实用手册》,“顿儿”是同音代用字,我以为,这样的代用也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说文解字》:“顿,下首也。从页,屯声。”段玉裁注:“当作顿首。”“顿”的本义是以头扣地,如“顿首”仍保留原义,后引申为以足或物扣地,如“牵衣顿足拦道哭”,由“顿足”引申到了“驻扎”、“不前进”,后来到了“停止”,如停顿、顿住。例句所列的情形,以及我在生活中使用到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在对话中使用“……顿儿”,表达中断该动作发生进行,接上另外一个动作,或是两个动作一起进行。


      师问:这和“……时候”意思好像不太一样?
      回答:老师一说我也注意到了,应该是“表达该动作进行的的时候,加上或插入另外一个动作”。

      该词经常与“赶”连用,如“赶进城顿儿,我……”古代汉语里,之时、之会,我所问及的其他地区的方言则没有“……顿儿”这种用法。


      师问:什么意思?
      回答:我想表达的是“古代汉语用‘之时’、‘之会’表示‘当……发生的时候’”。


3. 可  读音有三

例句:
1) 抹了药就可疼了,挺有效果。(不怎么疼了)
2) 一过了立春就可冷了,光穿秋衣就行。(不怎么冷了)
3) ——多穿点,今天可冷呢。——好呢哇,我没觉着。(非常)
4) 这菜可咸呢!打死卖咸盐的啦!(极度)


      “可”是大同方言里比较常用/意义也较丰富的词。有三个读音,读kuǒ时,意思是程度减轻,不太怎么样了,如例1、2;读ka(喉塞音)时,意思是“很”,“非常”,如例3;读ka(去声长音)时,意思是“极度”,如例4。可是会意字,从口,从丂kǎo,丂是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唱歌,本义为唱歌后来被引申义替代,最常用的义项为许可,唱歌的意思被“歌”字拿走了。现代汉语里的“可”用作程度副词,与大同方言的第二、三个义项相近,这里就不做讨论了。《广韵》枯我切,与大同方言里“可”的第一个义项读音相近。“可”有“痊愈”的意思,宋赵长卿《诉衷情》:“疮儿可后,痕儿见在,见后思量。”《三国演义》第八十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不怎么、减轻”的义项多用在不好的事情上,表达从较坏的情境中恢复过来。我想这与祭祀、向神灵祈祷坏事变好可能有一点关系。


      天津方言中会有“恁么(多啊)”(恁去声)、新疆方言中有“台(好了)”、“(好)地很”、山东潍坊方言中用“汽”表示很、非常的意思。

4. 儾nàng 


例句:
1) 今天的骨头挺儾,不像昨天那锅,尽是骨头。(肉多)


     “儾”字在大同方言中意思是“丰富、充足”,如例中表示骨头上肉很多。《广韵》奴浪切,去宕泥。《玉篇•人部》:“儾,宽儾也。”《集韵•宕韵》:“儾,宽缓也。”《飞升记•圈门狼狈》:“看我面上,再儾他一儾。”大同方言直接使用了今天已经非常少见的古字。如今已非常少见,大多方言普遍使用“多”了。

5. 圪搐 ge cu (两个字都是入声)


例句:
1) 刚穿了一天就圪搐啦,好像刚从柜底拉出来的。(皱)
2) 扑拉扑拉就不圪搐啦。(拍一拍就不皱了)


       大同方言里,圪搐的意思是不平展、有皱纹,同现代汉语里的“皱”,泛指物体表面紧缩和揉弄形成的纹路。例1指的是新衣服被压得不平整,第二句指顺着拍一拍就不皱了。扑拉扑拉是拍的分音词。关于这个词,我有两个猜想:


        1,搐。《集韵•屋韵》:“搐,牵制也。”《汉书•贾谊传》:“一二指搐。”颜师古注:“搐,谓动而痛也。”大同方言里将“搐”名词化,表示一种产生褶皱的过程,引申到专指产生褶皱,仍然使用古义,不过仍做出了一点改变。

    2,蹙。我们常说的“蹙频”、“蹙眉”,也表示皱,有微小的皱的含义,而且在大同方言中,“圪”字开头的动词所具有的共性就是该动作微小。


       师问:这和“圪沓”的“圪”有没有共同点?
       回答:确实有共性,做作业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谢谢老师的提醒,上文已经补充了。

    《汉语大字典》“蹙”字所列词条的第七项意义为“聚拢、皱缩”,如《孟子•梁惠王下》:“举疾首蹙频而相告。”因为方言以字代音,也不敢妄下定论,这里仍使用马文忠对该词所用的字。如今的就我所问及的大多方言都是用“皱”,只不过各地的发音不同。


      师曰:可以考察“搐”和“蹙”在词源上有没有同源关系,或古书中有没有通假的情况。
      回答:抱歉老师,翻看了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和刘钧杰的《同源字典补》,没有找到这两个字的同源关系。不过确实认为这两个字还是有点关系的。另外还有个问题想问您,《汉语大字典》里这两字属“屋”部,但在《同源字典》里“畜”、“蹴”等字却属“沃”部了。王力《古代汉语》里“蹙”字却在上古的“觉”部里了。即便两部《同源字典》都是中古音,也不应该是两个韵部吧?某字到底属于哪一韵部不应该是确定的吗?
      师答:首先,这段话里的《同源字典》是指王力的吗?我查了王力的《同源字典》,“畜”的两个读音“xu”、“chu”都在觉部呀。 其次,《同源字典》收的都是上古音,研究同源词要用上古音。而《汉语大字典》对这个字的读音收录的是《集韵》里的读音,这已是中古以后的读音了,会有变化。

参考文献:

马文忠.大同方言实用手册.香港天马图书出版.2003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王丽娟. 山西大同方言中的“圪”头词分析[J]. 天府新论, 2005,(S1) .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
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商务印书馆.1999

      总评:完成得很好。简洁清楚,有自己的思考。尤其是第一条和第五条。


[此贴子已经被子非鱼于2010-3-2 21:00:2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2: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杨好快,呵呵,格式可以再编辑一下,有重复的地方,而且每段开头最好还是缩进。

我最后好像还有一句总评语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0 22:39: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0 22: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赶早不赶晚,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1 00: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史期中]河南洛阳方言中的词汇分析

                                河南洛阳方言中的词汇分析

                                     程艳梅   200733010  中文学院

河南洛阳方言隶属于中原官话。官话方言的词汇和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没有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吴方言、闽方言)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洛阳方言主要是指洛阳口语,洛阳话中的很多字词都很难找到适当的汉字来标记,通常只作为口语,被洛阳人广泛流传。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曾经的“雅言”,现在的洛阳话虽然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古时的洛阳话,但洛阳话中也保留了不少与古汉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师按:这和前面说到的官话方言的特点有没有矛盾?)(程:老师,我前面一点是说官话方言与其他方言相比古代词语保留得相对较少,是相比较而言的,不是具体数量的少;这里说的是洛阳话中古汉语的数量,不存在比较的意思。)如:

1.厮(斯)跟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起”、“一块”。有两种写法:

(一)作“斯跟”。《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斯跟】<副>一块儿;一起。晋语。河南汲县:我跟你~去吧。∣你跟他~来的啊!

(二)作“厮跟”。《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五卷):【厮跟】①<动>一块儿走。中原官话。河南洛阳:小者(小)时候我们两个无拘(不管)去地割草或是上学,总是~着。李准《耕云记》:她气的也不和我~了,赌气从前边走了。冀鲁官话,河北井陉处理表示“一块儿走”的意思为,“厮跟”还表示“结交朋友”、“男女不正当的结合”(洛阳方言中没有这两个意思);山西长治、沁县中“厮跟”表示“相跟;相随。”可见,“厮跟”一词在不同的地区表示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厮跟”表“一起,一块儿”时,如《水浒传》第十五回:“两只船厮跟着在湖泊里,不多时,划到一个去处。” 

    【斯】形声字,《说文·斤部》:“斯,析也。从斤,其声。”本义是劈、劈开。“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后汉书·左雄传》:“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厮】形声字,长(读作hǎn)为形,斯为声。本义是古代干粗活的男性仆役或奴隶。作副词时,引申为互相、彼此,如宋·欧阳修《渔家傲》:“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又如 厮共(共同)厮勾(互相接近相亲相爱)。【厮跟】中,“跟”作动词,表示“跟随、跟着”,互相跟随、彼此跟随,即为一块儿、一起的意思。(师按:“斯”、“厮”在这个词中有没有实际意义呢?如果有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意义,可以进一步思考,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和前面提到的官话方言的某个特点有没有关系?)(程回:我认为应该有实际意义。我当初查了“厮”和“斯”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项后,也找不到特别合适的解释。但“斯”和“厮”都有“古代干粗活的男性仆役或奴隶”的意思,而且“厮”做副词时可引申为“互相、彼此”,这个意义应该和古代奴隶经常跟在主人后面听候差遣有关,从奴隶跟随主人的这种跟随关系来看,如果忽略等级地位,应该可以引申出“互相”的意思。因此,我认为“厮”和“斯”在“厮跟”一词中应该可以解释为“互相、彼此”,和“跟”的“跟随”之意合起来而形成了“厮跟”的“一起、一块”。另外,我认为用官话方言中的双音节词占优势这一特点来说应该也解释得通。)

如洛阳话中:

你跟谁(音séi)厮跟着(音zhuo)去了?(普通话:你跟谁一块去了?)

恁俩厮跟着干啥去了?(普通话:你俩一块去做什么了?)

我看见他俩厮跟着。(普通话:我看见他们两个人在一块。)

在洛阳话中,常用搭配为“厮跟着(音zhuo”。

2.[pan],有以下三种写法:

   (一拌”bàn

“拌”在普通话中常表示为:1.搅和:搅~。~和(huò)。~面。~菜。~草料。

                          2. 口角:~嘴。

    在洛阳方言中意思为:

①扔掉、丢弃。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扔、丢弃”等词。

如:你给(音像ge,但比e的开口度要小些,舌位较低)那苹果拌了(音lǎo)吧,脏死了! (普通话:你把苹果扔了吧,脏死了!)

拌”字的该词义仍保留了古汉语的意思。杨雄的《方言》第十:“拌,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郭璞注:“今汝颖间语亦然。”

拌”,通“拚”时,表示舍弃,不顾惜。(师按:这个意思和上面所说的意义差不多,为什么认为这里是通假呢?)(程回:表示“舍弃”的意思时,拚”读音为pàn一读pān,一读pàn,另外,拚”又都通“拼”(pīn),表“舍弃”,这三个词具体哪个最先表示“舍弃”的意思,我没查到资料,所以也不是特别清楚。我这里洛阳话中[pan]写作拌”bàn是参考了赵江的《洛阳方言中的若干古词语》,语文研究,2002年第3期,P25,脚注部分有标。呀呀,转过来后脚注跑上面了~ ~)

《朱子语类》卷一一六:“如两军厮杀,两边擂起战鼓了,只得拌命前进,有死无二,方有个生路,更不容放慢。”“舍弃,不顾惜”与洛阳话中“拌”的意义接近。

②摔坏,跌倒。如“拌倒”意思为:摔跤,跌倒。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摔跤、跌倒”等。

 如:路老赖(即“不好”),你走慢点,小心拌倒!

    他走路不看路,光(表示“老是”、“总是”)拌倒。

③小孩夭折。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夭折”。

如:她刚生的小孩儿拌了。(普通话:她刚生的小孩儿夭折了。)

不过,“拌”字的这一用法已不多见,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使用,很多和我一样年龄的或者更小点的都不知道这个用法。我想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小孩夭折的现象已不多见,因此“拌”字的这一意思就不经常使用了,如要说“小孩夭折”就简单地说“没出生就死了”或“刚出生就死了”。河南沈丘地区亦有此用法。

(未完)

[此贴子已经被子非鱼于2010-3-2 20:23: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1 00: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二)“扳”

《汉语方言大词典》:11<动>扔。中原官话。山东郯城[pæ24]我把死狗~到后山去了。江苏徐州[pæ35]把没用的东西都~了吧。河南[pan]你再闹就把你~到河里去。

14<动>跌;摔倒。中原官话。河南:只听‘吱溜’、‘叭嚓’一声响,一下子就~了个嘴肯泥。【扳倒】①<动>跌倒。中原官话。河南洛阳:慢慢儿走,防着~②<动>推到,达到。晋语。山西。洛阳方言中无此意。

“扳”在普通话中表示:1.往下或往里拉:~动。~道岔。2. 扭转,~回败局。~本(赌博时嬴回输掉的钱)。

(三)“板”

汉语方言大词典》:16<动>扔,丢;放。(1)中原官话。河北魏县:好!你给~那儿吧。江苏徐州:把锁~桌上就是了∣大门钥匙我给~了(词句在洛阳话中表示故意把钥匙扔掉的意思,而不表示放”的意思)。河南商丘。(2)晋语。河南新乡:叫他~了吧,~了太可惜。(3)江淮官话。安徽合肥:她把小孩往奶奶家一~,就赶紧来了。板”在各个地区发音并不完全一样。且在洛阳话中,“板”表示“扔,丢”,带有故意扔掉的意思。

板”在普通话中表示:1.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子。木~。~上钉钉。2. 诏书:诏~。3. 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檀~。鼓~。一字一~。荒腔走~。4. 不灵活,少变化:死~。呆~。5. 硬得像板子似的:~结。6. 见“老”字“老板”。

至于[pan]正确的写法到底是什么,我不太清楚,或许这三个字都是人们根据读音找的音近字。经过查阅资料,我认为,第一种看法更合理一些,即写作“拌”,与古汉语中“拌”字的意义较为接近。

3.xuān(轩)

洛阳话中常用来形容东西或人或事物的美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好”、“美好”或“优秀”。

可用于表达赞叹、表扬,或者羡慕、奉承的意思,一般用于褒义,但也可表示讽刺、嘲弄的意思(跟语境和句子的语气有关)。由于该字主要用于口语中,具体写法不清楚,有人推测为“轩”或“愃”,我认为可能是写作“轩”。

扬雄《方言》:“轩,好也。”且“轩”字在古代表示古代的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轩驾(帝王的车驾)。轩轾(车前高后低称“轩”,前低后高称“轾”,用来比喻高低优劣)轩辕(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皇帝的名号),“轩”也可用作姓氏。从“轩轾”一词可推知“轩”有表示“优劣”的意思,(师按:应当是可推知“轩”有“优”的意思吧?)(程回:恩恩,我搞错了,“轩”应该是“优”的意思,“轾”才是“劣”的意思。)而江淹的《别赋》中“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中泛指华美的车子,又有“轩昂”、“轩秀”(挺拔秀出)等词,皆表示美好之意。可推测:洛阳话中的“轩”比古汉语中的“轩”修饰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就保留了古汉语中表示“美好”的意思。

洛阳方言中:

表美好:

恁家那树长类(类,轻声,在河南话中用作助词)真~。(普通话:你家的树长得真好。)

咦,他家类房子拾掇类通~类!(普通话:他家的房子收拾地非常好!)

你考类咋样?通~类吧?(普通话:你考得怎么样?很好吧?)

②形容人的品行或者道德好,人各方面非常优秀:

恁家类闺女真~!  (你家的女儿品行真好。/你家的女儿真优秀。)

③质量好:这鞋类质量比那双~多了。(这双鞋的质量比那双好多了。)

④还可以用来形容生活过得好,生活水平的好转:

Zhèn zhānr类生活比以前~多了。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轩”在普通话中意义:1.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驾(帝王的车驾)。2.有窗的长廊或小屋。3.门、窗、楼板或栏杆。4.高:~敞。~昂。~然大波。5.〔~辕〕a.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的名号;b.车辕;c.古代星名之一;d.复姓。6.姓。

4.瞎

“瞎”在普通话中,意思为:1. 眼睛看不见东西:~子。黑灯~火。2. 胡,乱,没来由:~忙。~话。~吹。~聊。一堆~线团。3. 炮弹打出去不爆炸:~炮。~火。4. 农作物子粒不饱满:~穗。~高粱。

    在洛阳话中,除了表示以上意思外,还可用来形容东西或人的品质不好,与“轩”相对。读音为xi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坏”、“不好”、“差”、质量“低劣”等。

    如:

俺家类树长类瞎死了!(长得很差。)

他房子拾掇类可(音为kè,程度副词)瞎了。 (他房子收拾得很差劲。)

  “轩”字中的例句都可用“瞎”来代替表示相反的意思。

元·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中第一句表示爱出风头的青年率领一伙装模作样的坏家伙,瞎,犹言“坏、胡来”,与洛阳话中“瞎”的意思接近。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五卷):瞎16<形>乱;坏。(1)冀鲁官话。河北中部、东部:队形跑~了,人们盲冲盲撞着。(2)中原官话。陕西西安:认人不再时间长短,一见面就能看出好~。陕西商县张家塬、户县、渭南、宝鸡等,读音稍异。甘肃灵台。(3)晋语。山西北部。(4)兰银官话。

瞎”字在古汉语中,有以下意思,(1)一目闭合。《十六国春秋·前秦·苻生》:“吴闻瞎儿一泪,信乎?”(2)双目失明。《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3)引申为盲目行事。李玉《清忠谱》四:“堪舆本行,全凭瞎闯。”由盲目行事,可理解“瞎忙、瞎搞”等词语意思。瞎忙”意为胡乱地没有目的地乱忙,有“不好”的意思,“瞎搞”表示乱搞。“瞎穗”指不饱满的穗子,也即长得不好的穗子;可见,用“瞎”来形容的事务或东西常常是不优秀的、不好的、乱的,以及无用的、徒劳的、残缺的,和洛阳方言中的用法极为相似。

5.侃

    普通话中,“侃”表示1.刚强正直、刚直:【侃侃】表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如“侃侃而谈”。2.和乐的样子:侃然,侃尔。

    在洛阳方言中,“侃”常表示:说话没有根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瞎吹”、“胡扯”、“胡说”等。

    如:你又该那瞎侃类?(你又在那乱说了?)

    并听他说,他胡侃类!(不要听他说,他胡说呢!)

   “侃”,《说文解字》:“侃,刚直也。……从川,取其不舍昼夜。”《论语·先进》:“冉有子贡侃侃如也。”《乡党》篇:“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在《论语》中,“侃”有“口若悬河”之一,洛阳方言中则引申为“信口开河”,与“夸夸其谈”意义接近,但略有不同。洛阳话中“侃”的意思实际上是“侃侃而谈”的引申义。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侃①<动>瞎说;胡吹。中原官话。江苏徐州:乱~一气。山西稷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那隔墙酬和都胡~,证果的是今番这一简。②<动>用不好听的言语难住人,使人受打击。中原官话。山西稷山:我美美~了他一鞭!③<副>正好,恰好。赣语。“侃”在洛阳话中,主要表示第一种意思,即“瞎说”、“胡吹”,但在“调侃”一词中,表示用言语戏弄等意思,与第二种意思有点接近。“侃”在洛阳话中没有副词的意思。

   

   参考文献

1.赵江.洛阳方言中的若干古词语.语文研究,2002年第3期,P24-25.

2.徐宝华 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国·复旦大学   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 合作编纂,中华书局.

3.古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字典》编委组编,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1.

4.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

总评:完成得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1 16: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发展史作业(其中):

                 王慧   200733012
    我的家乡是黑龙江省黑河市,我们的地方语言属于东北官话区,所以我的地方话具备了东北官话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古代在东北设立的许多“站”现在都位于黑河的范围内,所以我们的地方话又具有自身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师按:能不能再解释得清楚一些?)(王慧答:因为您的要求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地方话的特点,所以在此处并未进行说明。我自己对“站话”的了解也不是很多,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陈立中写的《黑龙江站话研究》一书,该书列在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在图书馆四层可以找到。)可以说,我们的地方话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东北话最大的特征就是和普通话非常相近。
   其次,东北方言是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所以在我们的方言中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第三,东北的一些地方离中原地区较远,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当地居民和外界沟通交流较少。所以虽然不及粤语、吴语、闽语等对古音的保存量较大,但是在我们的一些词语中依然保留了一定的古词和古音。
    再次,东北地区的移民量较大,移民来源较为复杂,所以东北方言的包容性较大,吸收了许多其他方言来丰富自身。
    还有,一些词语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读音转变了,但在我们的方言中它们却停留在变化的某一历史阶段;而一些本不应该发展变化词语,其读音在我们的方言中却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此外,由于东北的地理位置,东北方言除了借用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词语外,还借用了许多外语。由于我们家毗邻俄罗斯,所以俄语的译音词较多,如大列巴(面包),畏德罗(桶),布拉吉(女士长裙)等。在此处举例展示,具体的文章中就不细说了。

街gai[kai⁵⁵]
   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为[tɕiɛ⁵⁵],其含义是“城镇中比较宽敞的道路,两边通常建有房屋,多指商业区等公共场所 ,如“街市”,“逛街”,“大街小巷”。
   在我们的地方话中,街读作[kai⁵⁵],其含义既包括胡同,巷子,集市,市场等和普通话中相类似的义项,同时它也可以指代“城市”。例:我们家住在街[kai⁵⁵]里(我们家住在城市里)。
   在我们的方言中,舌根音与舌面前音部分相混。少数见组字在北京话中度舌面前音,在我们的方言中读舌根音。 街就是这种现象的很好证明:街的上古音是见纽支韵,类似于[ke];中古音是见纽佳韵,类似于[kai]。在我们的地方话中,街字保留了中古的读音。在湘语、粤语、赣语、闽南话中也把街读作[kai],而且也是阴平调,但其具体调值与我们的地方话不同。
   街的本义是指较为通达的道路,在古代时期一般只有城市里才会有宽阔的街道,所以街引申有城市之义。正如上文中所居的例子,“我们家住在街里”可以分析为我们家住在有街的地方,在古代自然就是城市里。
(注:街在我们的地方话中读[kai⁵⁵],但是在哈尔滨就读作[tɕiɛ⁵⁵])

客qiě[tɕhiɛ²¹³]
    客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为[kɤ⁵¹],其含义有“来宾”,“外出旅行的人”,“外来的”,“独立存在于人类意识外的”等。在我们的地方话中,客的读音和用法和普通话是一致的,但是当“客”用于其本意指“来宾”“宾客”且单独使用时,其读音为[tɕhiɛ²¹³]。例如,“若是哪家来了客[tɕhiɛ²¹³],叫他赶上,干脆凑上酒桌,伸出他那鸡爪子一样的手,抓起酒杯摸起筷子,不吃饱喝足他决不下桌。”
   《说文》:“客,寄也。”所以客的本义就是指客人,后来汉语中单音节词渐渐发展成双音节词,客人代替“客”字成为了一个词语。但是在我们的方言中“客”字单独使用表示客人的现象保留了下来,但是读音与普通话不同,读作qiě,而且只有在客单独使用时用这个读音;当客字在双音节词语如客人、客户中,其读音与普通话一致,读作kè。
    客字自古至今的声母都是k音,但是我们地方话中把它读作qiě。在汉语的语音的发展过程中,齐齿字和撮口字的舌根音[k]、[kh]、[x]变成了舌面前音[tɕ]、[tɕh]、[ɕ](即j、q、x),而开合口不变。可能是因为在[tɕ]、[tɕh]、[ɕ]等舌面前音出现时,一部分人把舌根音的变化泛化的结果,而qiě这个音中正好有介音i。师按:可能与腭化有关。)(王慧:颚化指辅音发音时变得接近颚辅音,一般出现在尖、团音等辅音上。而此处的舌根音和舌面音的问题应该不属于颚化现象。)
    此外,客的qiě音经常出现在词语“娘家客(qiě)”中,娘和家的声母发音部位都是较为靠前的,而把kè读成qiě,发音方便且整体读音较为谐音。(师按:这是自己的猜测还是有依据?请思考:“客”在词语中的不同读音和“客”出现在词语的前面位置还是后后面位置有没有关系?注意它单用的读音和哪种情况是一致的?可以把含有“客”的词语都找出来看看有没有规律。(此处解释是我自己的猜测,因为“客”字很特别,只是在其单独使用或是在词语“娘家客”中读音是和普通话不同的,在其他情况中都是正常读音;和“客”字有类似情况的其他字词,我在我们的方言中到现在还没找到。但是我在徐通锵先生的《语言论》一书中看了一些声母和介音的关系,用大胆的揣测了一下。希望其他同学帮忙找到更好的证据。)(注:娘家客是指结婚喜宴时,从新娘的娘家把新娘送到婆家的人,一般这些人会在婆家吃一顿比较丰盛的酒席。)
   “客”正好是和“街‘字相对的语音现象。少数在北京话中声母念舌根音的“见”组字,在我们的方言中念舌面前音,“客“便是其中一例。类似的例子还有更,其上古音类似于[keaŋ],中古音类似于[kɐŋ],近代音是[kiəŋ],现代音是[kəŋ],在我们的方言中,读[tɕiŋ]。此外,在河北满城,当客特指前来探望的亲戚时,也读作[tɕhiɛ²¹³],其用法与我们的方言相似。

囊nāng[꜀naŋ]
   囊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是[naŋ³⁵],一般是指口袋或口袋状的东西,如探囊取物,胆囊等。在囊膪一词中其读音较为特殊,读[naŋ⁵⁵]。在我们的方言中除了普通话中囊[naŋ³⁵]的读音及其含义外,我们还用这个字去形容“东西松软不坚实”或“人身体软弱”“软弱无能”,其读音为[꜀naŋ]。
[例1]这场病闹得身子骨太囊了。
[例2]房子刚建好没几天就塌了,这些工人的手艺太囊了。
[例3]他天生是个囊货,什么事也办不成。
    囊字在篆文中是形声字,表示捆扎的口袋的橐省略为形符,襄省略部分笔画作声符。囊的本义是有底的大袋子。读nāng时,用于“囊膪”,指猪的腹部松软形如口袋,这种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使用。在我们的方言中,囊的词义扩展,比较松软不坚实的东西大多可以称为囊[꜀na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与囊[꜀naŋ]字词义相似的词语是“软”“软弱”。
   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不才子曰囊饱货,又曰木骨虫,又曰没出息。”此处引文来自于山西,属于晋语;但其年代是清朝,清朝统治者来自关外的东北,而且早在宋元时代东北的一些词语就被引用到了中原地区,所以晋语的这种用法可能是受我们方言的影响,也可能是当时的流民把晋语中的用法带到了我们的方言中并保存了下来。所以此处例子既可以证明囊[꜀naŋ]的用法最晚在清朝时期开始使用,可能更早;而且不仅在东北方言中,其他的方言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用法。此外,在现在的北京话话中,有窝囊[uo⁵⁵naŋ]一词,形容人“没有能力,胆小怕事”,其词义用法与我们的方言类似。

秃噜[t’u⁴¹²lu⁰]
含义和举例:
(1)事情没有办成功。
例:那件婚事又秃噜了。
(2)松散,松脱。
例:这衣服扣子又秃噜了。
(3)退毛
例:放下烟袋你快下地,抱柴烧水秃噜鸡。(来自二人转《王婆骂鸡》)
(4)东西没放稳或是人没站稳从高处滑落下来。
例:包没放好秃噜下来了。
   秃噜一词,又可写作“秃露”、“秃鲁”、“秃撸”、“秃落”等,来自于满语,是一个译音词。秃噜一词在满语中的发音转写为turibumbi,意思是脱落遗失。而满语词尾-mbi经常在口语中省略 ,所以被译音成为了“秃噜”,其含义也是从满语直接引用并且有所引申发展而得。
   其实,秃噜一词在北京官话、中原官话、冀鲁官话中都被使用着。由于此词是译音词,所以其声韵在被使用的官话区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发音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其声调在不同的官话区有所不同,如北京读[thu⁵⁵lu⁰],山东梁山读[thu²¹³¯³¹lu⁰]等。此外,秃噜一词在不同的地方,其具体含义也有不同,例如在北京官话中,秃噜除了东北官话中所使用的前三个含义外还有“露底”、“消耗完”、“拖曳”、“脱落”等含义。 
   “秃噜”一词的四个词义用法分别可以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词语“砸”“松脱”“退毛”“掉”等替代。

学xiao[ɕiau³⁵]
    学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为[ɕye³⁵],其含义:1、使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等,如“学以致用”;2、模仿,如“学鸟叫”;3、知识,如“学问”;4、教育学生的地方,如“大学”。
在我们的方言中,当使用“学”第1、2个含义时,我们会把它读作[ɕiau³⁵],而使用3、4含义时,其读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
    在我们的地方话中,部分宕摄开口三等药韵和江摄开口二等觉韵字在北京话中韵母读ue[ye],在我们的话中读成ao[au]或iao[iau]。
    学的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是匣纽觉韵,读音分别类似于[ɤeuk]和[ɤɔk],发展到近代,其读音类似于[hiau],现在的普通话中学读作[ɕye]。可是在赣语、客家话、粤语中,其读音为[hɔk],保留了其在近代读音中的声母;而在我们的方言中,学读作[ɕiau],保留了近代音中的韵母。在北京官话中,当学表示“说,讲述,转述”时,也读作[ɕiau³⁵]。

参考文献:
[1]、陈立中.黑龙江站话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
[2]、徐宝华,宫田一郎(日).汉语方言大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
[3]、(美)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新华大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5

评语:词语解说得比较清楚。但要注意错别字和语句通顺与否。(王慧:文章中的错别字已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1 17: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还存留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有关“腾”的,在此发出来,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帮忙解决一下,O(∩_∩)O谢谢~~

tèng

东北方言中的词义:拖延。

[]这事非你去办不可,还~啥?赶紧去吧!

    第一种解释:腾的意思有传递邮驿之义,后引申为跳跃、奔腾,又引申为乘驾,又引申为上升,有引申为使空出。后东北一些地方的人就把“使空出”这一意思引申成拖延时间之义,一般是单独使用,读成去声表示强调,多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现代汉语中的腾字的含义是奔跑,跳跃:奔~。欢~。~跃。~越。上升:~空。~云驾雾。升~。飞~。飞黄~达。空出来,挪移:~退。~个地方。

第二种解释:本字应该是等。等在篆文中是会意字,从竹从寺,会齐整竹简之意。等字从“寺”字取义,“寺”为在旁边伺候之义,所以在唐朝之后用等字来表示等待的意思。但语音发展过程不详,但是猜测把等读成送气音并且是降调,也是为了强调不要拖延时间不做事情。

以上两种解释都是我个人的猜测,没有任何的证据,希望好心人可以帮忙解决该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7: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程艳梅:

我觉得你关于“厮跟”的推测有道理。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确证,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再这样试试(不作要求):1、看看在你的方言里“厮(斯)”单用的词义用法有没有和“相互、彼此”有关的?2、看看你的方言里还有没有以“厮(斯)”作为第一个语素的词语,如有,有没有共同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31 18: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惊现国际音标!小王子,牛!

囊有个地方坏了?请问老师,秃噜的轻声需要标出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2:34 , Processed in 0.1127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