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35|回复: 3

[教学相关] 【古典小说作业】对湘乡校园踩踏事件一则报道的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30 23: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见:http://news.sina.com.cn/c/2009-12-08/163019216349.shtml。本文的分析只到第11段“……已经停止呼吸。”)

 

新华网湖南湘乡128电 题:直击湖南湘乡校园踩踏惨剧

  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黄兴华

  “那个同学刚开始还大声呼喊着‘救命’,后来就听不见声音了。”14岁的育才中学初三学生小杰(化名)从湖南湘乡育才中学重大踩踏事故中死里逃生,谈起事发时的情景,他仍然心有余悸。

【 这篇报道一开头便直接引用一名生还学生的话:“那个同学刚开始还大声呼喊着‘救命’,后来就听不见声音了。”将读者的思绪直接拉到事故现场,而不是从晚自习下课的那个时点开始叙述,或是像一般新闻导语一样,先把事故的结果告诉读者。看到新闻标题,借助对该事件已有的了解或常识,读者一般会猜测报道的内容。以这样一句暗示性的话(个人认为这暗示着喊救命的同学的死亡)开头,无疑会引导读者去想象或是猜测当时的20分钟里,在那昏暗狭小的楼梯走道中到底发生的什么,或至少是吸引我们继续往下读。】

 

据湘乡市官员说,7日晚发生的这起校园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遇难、26名学生受伤。

“我当时根本没办法动弹,更可怕的是,我感到呼吸极为困难,于是,我张大嘴巴,通过左边的一个小空隙透过来的一丝凉风维持呼吸。”小杰在病床上回忆着那惊魂一刻。

【 第2段是一个非叙事性插入话语,告诉读者这次事故的严重后果。记者从事件叙述时,一下跳到事件的结果,在第3段又继续小杰的描述,这中间的停顿——记者对叙事节奏的控制,有着某种效果(我说不出。他为什么不把小杰的两句话合在一起,而要中断呢?我以为停顿会缓和气氛,当然这不是文学创作。)】

 

7日晚910分下晚自习后,小杰从4楼的教室走到3楼楼梯口时,发现好多同学挤成了一团。人流缓缓挤到二楼至一楼的楼梯间,拥挤变得更加厉害。突然,有七、八人摔倒在楼梯间的平台上。

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后面的学生还以为前面有人在故意拦他们,于是拼命往前挤,小杰懵懵懂懂地感到被人从背后猛然一推,便趴倒地面。危急时刻,他用右手撑在地上,头顶着一个靠在墙角同学的脚上,身体下面还有一个学生,上面也有一个学生压着他。

【接下来的45两段都是通过小杰的视角,讲述了他下课后从四楼一直下到一二楼间的楼道,并背后面的同学推到的经过。读者又被带到事故现场,并放慢叙事速度,镜头定格在小杰摔倒的那刻怎样自我保护。再一次让读者‘亲临’现场。】

 

湘乡市育才中学是一所占地120多亩,拥有3500名学生的私立初级中学。7日晚发生事故的教学楼大体呈回字形结构,大楼四个方向都有楼梯通达一层,楼梯为水磨石结构,宽度约15以上。发生这起事故的楼梯口,位于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最近的一处。

事发当晚天降大雨。学校规定,2110分下晚自习,2130分就必须熄灯就寝。孩子们为了躲雨和早点回寝室,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通道,一时间人流高度密集。

【接下来的67两段,又是一次非叙事性插入话语造成的停顿。这两段,记者交代了育才中学的基本情况,事发时的天气状况(但不是为了渲染气氛,这是事故的诱因之一),楼房的结构,以及那致命的“20分钟”规定。】

 

据事发时最早赶到现场的老师和踩踏中侥幸生还的学生们说,事故发生时,先是有1名女生滑倒,后面潮水般涌来的人群,一层叠一层地压了上去。在面积只有35平方米的楼梯间,瞬间就堆积了数十人。压在下面的学生,由于严重挤压导致窒息,非死即伤。

目睹楼梯上层层叠叠压着的人,以及刺耳的呼救声,所有赶来营救的老师都惊呆了。半晌,有人回过神来,大声呼喊“快救人!”

老师们在楼梯上排成了一条“人链”,将成堆的孩子从最上层抱出来,一个接一个地搂着传递下去。现场,有人将110120119电话打了个遍,20分钟之内,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纷纷呼啸而至。

受伤的孩子很快被送往医院。一位参与现场救援的卫生部门官员说,压在最下层的孩子,很多在救出来时就已经停止了呼吸。

811段改变了叙事者,从小杰变成了赶到现场的老师、其他生还学生以及救援人员。增加叙事者后,视角更加广阔。我们对事故的前因后果也更加了解。第9段的描述,又是一个速度的减缓。记者停下来告诉了我们现场老师当时的反应:“惊呆了”、“回过神来”。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情景有多么可怖——幽暗的过道,堆压的学生,刺耳的呼喊声。11段,最后一段(这是我人为的,这篇报道并没有结束),这段叙事以最下面被压学生的死亡结尾,某种程度上呼应了第一段那消失的声音。】

【这篇报道的叙述者是记者,而他却借助当事人的嘴巴,基本完整地叙述了事件的经过。这是一个准全知全能叙事,通过多个人视角的叠加,试图再现事故现场。而记有意者将镜头由近到远,先从小杰被压时的感受开始,再拉远镜头,到小杰下楼直至被压,再次拉远镜头,添加背景,逐渐让读者看到事故的全貌。叙述中记者也有意在几个点上放慢速度,让读者更加真切的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感受到被压着的孩子的痛苦。这个记者的角色就更接近一个导演了。】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10-2-5 20:12:41编辑过]
发表于 2010-1-1 02: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雪莱在2009-12-30 23而记有意者将镜头由近到远,先从小杰被压时的感受开始,

应为‘记者有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 22: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呃,失误!

谢谢指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5 20: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篇东西写得很好,分析也很清楚,但为什么没人跟你讨论?就在于你没有从细节上为读者着想,看你的原帖,得找出你评论的原文,一段一段地对照着看,太不方便了,为什么不能像我修改编辑后的这样,边引用边分析?

一篇短短的报道,其中就包含着丰富的叙事调度,你选的这个对象很好,分析也很有见地。只有一处美中不足,“8至11段改变了叙事者,从小杰变成了赶到现场的老师、其他生还学生以及救援人员”,这种说法恐怕不恰当,叙事者始终是记者,并没有变,但视角确实变化过,如你所注意的那样,第4、5两段就近于小杰视角,但也不完全是,比如“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后面的学生还以为前面有人在故意拦他们”,这其实仍是全知叙事。这篇报道在全知视角的运用上相当克制,但还是有一点,类似“后面的学生还以为……”这样的全知叙事还有一些。关于新闻写作与全知叙事的相关讨论,可参看http://www.shuiyunjian.bj.cn/dispbbs.asp?boardID=2&ID=1532&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1:21 , Processed in 0.0646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