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 这是我在俄留学期间接触到的一部电影,期间也和俄罗斯老师探讨过,他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溢于言表,用了一个“深刻”概括了它的特征。据说前总统普京也在欣赏过后潸然泪下,虽无从考证,但我想看过的人,无不受其震撼。想推荐出来给大家分享,也发表一下自己对这部大作的拙见。 整部影片形式看似单调,全部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十二个来自不同行业的陪审团成员在一个小学的体育馆里讨论如何给一个车臣男孩定罪。他被指控杀了自己的俄罗斯养父。影片开始的视角导演似乎是告诉大家这个男孩被定罪毫无疑问,人证物证确凿,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只需举手投票走个形式,便可以转身离开回到各自的生活和事业里。当时有的人着急去赶火车,有的人着急要看妈妈的采访。影片嬉笑玩闹的开始,实则与后面严肃的讨论,争吵,思考和讲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比。 由于必须在达成十二个成员的一致意见后才能作出裁决,影片的转折是从投票开始的。第一次投票十一个人赞同,一个人反对。这一个人的反对,成为后来一切的引线,由他点燃,之后继续燃烧下去,触动了十二硬汉个人内心的最柔软的部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疼痛也转移给了观众。于是,在我看来,这个小小的体育馆开始闪亮出俄罗斯民族和人性的光辉。 影片中每个人故事都那么值得人琢磨和回味,将人的本性透彻地用电影的语言和方式展现了出来。一直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书,走近他细细品读必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这部电影则是很好的一个诠释。我粗浅地理解老师所说的深刻,大概这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片中交杂了太多的因素,如种族问题,民族命运,个人在社会中的微小力量,自私,嫉妒,人云亦云等等人性弱点。片中有几个片断让人看起来意味深长,就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片断一:出租车司机阐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莫斯科人是如何痛恨这些如同敌人一样侵占了他们土地的外种族人,外地人。这也正是他判断这个案子的依据,怀着这样的偏见看待那个车臣男孩,案子并不重要,在他眼里,重要的是车臣人的身份——“他们是刚从树上下来的野蛮人”。而偏见,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毛病,有时候,那些所谓的认知储备帮助我们判断,有时却也妨碍我们判断。此外,这段话让我们大概了解了“光头党”人的心态,“光头党”是专门伤害和杀害外国人俄罗斯年轻人结成的群体,他们信奉纳粹,崇拜希特勒。我在莫斯科的那一年周围有不少中国人被光头党伤,其中最严重的被捅了十八刀,摘取了胰脏。 片断二:出租车司机为哈佛出身的电视台老板模拟他回家后发现妻儿倒在血泊之中的场景,最后使得老板恐惧性反胃。关于这一段的分析想引用一下恶与审美的理论,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的时候谈到的一个关键条件——在绝对安全的审美距离上看待恶的事物。若将同样是一个场景展现给那个老板,如果是读书的话,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至少不会让他吐,不至于甚至最后还改变了自己对车臣男孩是否有罪的判断。处于绝对安全的审美距离上,善恶与否只是关乎阅读的快感,而出身其中,哪怕是通过想象的方式,这样的场景也会让人不寒而栗。 片断三:当最后在种种证据面前,所有人都承认了男孩的无罪。艺术家老人却坚持认为孩子“在监狱里比在外面活的更长”。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想法,此后,当老人说要由陪审团的各位帮助时,之前慷慨激昂的辩论家瞬间变得沉默,很多人也开始找借口托辞。这样的结尾,没有真相大白之后的释然,反而带来了更为沉重的压抑感。一方面,电影提出了对现实深刻的质疑,法律能否给人真正的保障,自由又是不是完全的自由。尤其当个人的力量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或者有权势的人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时,其他人的取向又将何去何从。另一方面,电影最后几个重点人物的找借口的表现,是不是将之前树立的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正义感的形象颠覆了呢?个人认为,这其实更好的衬托了他们普通人的性格特征,凸现了人物的身份。如若他们真的放下一切去帮助,恐怕是禁不住现实的思考的:这十二个人本是生活完全没有相交的线,被一个案子硬拉到了一间屋子里,这才产生了交集。而出了这间屋子,大家还是要继续按自己的轨道生活,不会因为这一点而改变。是冷漠,是自私,其实也是现实。不过导演也没有完全掐灭人性的希望,最后的最后还是老人家带走了车臣男孩,善良的光辉也并无出处——老人也是曾是驻车臣官兵。 看了这部电影很多遍,被犹太人的故事所打动,记住了那句:Всё
бывает(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被剧团演员的话惊醒,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笑,并不处于内心的快乐,而是在严肃的事物面前,我们感到恐惧(потому
что
серьезное, вам
страшно);也会对公墓管理人的逻辑产生质疑,真的用死人的钱去帮助活人就是对的吗……每次看这部电影都会对现在的生活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种收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