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 陈鸣:北大人,供职于《南都周刊》。 每一次完稿都是一种极大的解脱。爬梳于零碎的资料,殚精竭虑于构建每一个篇章,回想二零零九,竟是几尽力脱的感觉。 现实坚硬如石,以蚁蟥一般的文字实在无力撬动。偶有一二篇章于公众有所触动,更多熬尽心力的稿子却泯然无闻。 2008年11月的一个夜晚,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胜选演讲,隔日我听到演讲,在北京居所的小屋里竟然彻夜痛哭。 孤独与无力总是相伴而生。想起数年前在未名湖畔坐而论道的朋友,有的远走异国,音信杳然,有的投身社会洪流,为稻粱奔忙,有的则终日昏昏,志趣消遁,有的大异其志,与我等互鄙为傻逼。要为人人诟病的80后描绘一幅图景,大概如是。 人如蒿草,只得匍匐向前,大部分人实现不了的梦想只能求诸己身,以心为王,毕竟再怎么感召人心的价值观,也不能当饭吃。 对我而言,记者生涯不过游学,王安石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谓游学就是遍访山川,开启心智。王的另一句话:“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则可以理解成做一篇好稿子需要四个条件:有志、有力、勤勉而为、采访资源。这一年中偶有所得,但更多时候是处于浑浑噩噩、无力深入、懒惰懈怠、求索无路的自责之中。 要说晦暗的一年中有什么亮点,来自《南方周末》的致敬算是其中之一。我想它的价值既非物质也非荣誉,而是来自一个职业共同体的认可。一位朋友的MSN签名是“思想者的团契”,不知所指,不过我想大概是说基于共同信仰人群的集合。在破碎之世,共同体弥足珍贵。 年初我到重庆采访,寺中和尚半夜约谈,当时不明情势究竟,只得硬着头皮前往。出门前电话告诉了广州的编辑。与和尚深谈一夜,回到住处已近天亮,而编辑也守候彻夜。事后我也没有道谢,记者之职在于探求真相,基于共同价值共事比微薄的谢意更加可贵,这是不言自明的。 还有那些之前合作过的陆陆续续离开的同事,我的感谢可能同样无意义,但是仍希望以微薄之敬意伴他们前行。 2009年的《南都周刊》是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下聚焦了一群有共同想法的人。他们总让我感到一丝丝温暖。 我不知道2010年能和你们分享什么样的作品,我只希望它们洁净、厚实、缜密。如果说还有什么奢求,我希望长夜痛哭的每个人,知道寒夜中你我同行不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