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中潜伏 很惭愧,用了一学期时间终于断断续续地把开学初老师曾经提到的《门徒》《黑白道》《卧虎》这三部电影看完了,觉得不过瘾,又把无间道重温了一遍。确实,没有了警匪片,香港电影的成就至少要打5折;而没有了卧底,香港的警匪片几乎完全可以淘汰出电影市场了。作为香港警匪片中不可或缺的一席,卧底这一危险而又富于挑战性的角色久为人们津津乐道,关于这一角色的电影表现手法也已经相当成熟。我仅就个人对卧底角色的了解,并结合《门徒》《黑白道》《卧虎》《无间道》四部相关电影进行简单的叙事角度分析。其实,个人觉得电影的叙事角度比小说复杂,因为电影里潜伏着摄影机,摄影机呈现出的镜头和视点有时候是和叙述者的视点一致有时候又是超越了叙事者的视点范围的。有一种观点是,其实电影里只有一种叙事角度,即全知叙事,但是为了让观众觉得更自然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都伪装成限制叙事。我个人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下面主要想来分析一下卧底电影中是怎么通过限制叙事来让为我们呈现一个卧底的血和肉的。 卧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角色。作为警方派去黑社会的谍报人员,卧底需要三个基本的素质。首先要身家清白、意志坚定,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得到警方的充分信任。其次人要机灵能干有狠劲,这样黑帮大哥才会欣赏你重用你,才有情报可搜集。最后就要具备区分社会角色变换的能力,这是在卧底行动结束后所要有的心理状态,否则只会产生迷茫和恐慌,导致社会角色紊乱。 这样,我们也就把卧底的行为分成了三个时段:卧底前,卧底中和卧底后。针对不同的时期,在电影的实际操作中所用的叙事角度也相应的有所变化。 在卧底前,事实上除了像《卧虎》中大规模派出卧底而需要从现役警员中抽调以外,大部分时候卧底都从警校学员中选择。这时的任务警员的身份和心理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记录,也大都没有警务工作的从业经验,对于社会上的是非善恶缺乏实质的认识。这个时候对于他们的素质的表现,我们倾向于使用限制叙事中的客观视点来实现(总不至于镜头外总有卧底警员自恋的声音在高呼:“我一定会成为最棒的卧底”吧,应该没人这样脑袋有毛病立这样的志向。或是用第三人称视点,以考察者的眼光来叙述,这样不是不可,但总不如客观的来的直接,故采用宜少),以表现他们适合做卧底的潜质,例如遇事冷静,嫉恶如仇,成绩优异等等。在《无间道》中,陈永仁之所以被选作卧底就是因为他对上司的印象就是袜子穿错了,丝毫没有谄媚和畏惧,活脱脱一个傻警察,而且在警校成绩是最好的,正是做卧底的上上之选。当然,偶尔也会有独白性质的画外音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比如陈永仁走出警校大门时刘建明在心里说了句“我想和他换”,但这样的第一人称视点在这一阶段毕竟是短暂的,主要还是适宜采用客观视点。 在卧底中,这也是绝大多数影片着力表现的地方。在这一阶段卧底需要用他们的智慧和胆识去接近目标人物,排除boss对自己的怀疑,秘密地与警方交换情报,最终完成抓捕任务。首先当然是用第一人称视角,用卧底的眼睛去审视周围的情况,用黑社会的嘴脸去与人交谈,带着那种危险的气氛去看身边近在咫尺的敌人,能很清晰的让人感觉到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对于交代人物是很直接的。但是此时场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展开多时空、多角色、多关系的情节,不会始终立足于卧底的第一人称视角,尽管他是男一号也比较困难。而且就卧底工作本身而言,一个刚进社团就话很多的小弟是不怎么讨人喜欢的,所以卧底总是要表现出不爱说话但是精明强干的形象。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使用第三人称视点,借助卧底的肢体语言和与其他人营造出来的气氛来判断此时人物的心理状态了,另外别人对他的看法也至关重要,尤其是老大对他们的怀疑是表现人物冲突的关键点,处理得好往往能成为整部戏的点睛之笔。《门徒》中阿力与昆哥与阿力的智慧角逐就是这样一幕,在大雨滂沱的金三角,荷枪实弹的暴徒环绕左右,一把手枪指在卧底的额头,剑拔弩张的气氛很好的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斗争的火药味,那种真正的刀尖上舔血的感觉,我们可以站在昆哥的立场上,也可以站在阿力的立场上,去品味那一刻的黑白对决。 当卧底行动结束后,任务警员一般会被复职和授勋,然后投入到正常的警察生活中去(《黑白道》中小海)或者继续接受新的卧底任务(《门徒》中阿力)。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时候的警员是心理上最脆弱的时候,我猜测是会有一定的职前心理辅导的。他们刚刚从纯黑社会的生活中走出来,身上或多或少会带有一点匪气,这是与警察身份不符合的地方。另外作为一个曾担任过卧底的警员,究竟有没有改变保家卫国的信仰?是不是私下还与古惑仔有来往?还能否继续做警察的工作?这些都涉及到警察的执法公正,也是警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其个人而言,我认为长久得不到宣泄的情绪可以释放出来了,卧底完全可以用最直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采用第一人称是合理的。当然,此时也存在一些客观视角上的表现点,主要是警员与古惑仔、警局同事的矛盾问题,立足于这些方面是可以鲜明体现出一个曾经做过卧底的警察的心路历程,将那种煎熬和纠结的心态完整的呈现出来,相比纯主观或纯客观要更具震撼力一些,这也是利用人物的冲突矛盾去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这一点在《黑白道》有大段的描绘,小海向上司和爱人诉苦就是直接的心理刻画,他与旧日的朋友翻脸,甚至冲撞同事,都是客观视点的体现。 所有的这些角度形成的一个个片段,最终构成了一个卧底纠结、痛苦、恐惧等等复杂的情感,也推动整个剧情向前发展。当然,这些具体的表现角度只是我个人的设想和初步的雏形。总之,卧底这个社会角色是复杂、多变和微妙的,处理起来手法也要更加灵活才能让人物更加丰满和可信。个人认为这所有的卧底中还是张家辉的扮演更加真实和生动,他不是一个多么智慧超群的人物,仅仅是一个想做回普通警察的卧底,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真的是活生生的无间地狱,想要解脱却不得。很同情这些电影中的卧底,他们注定了带着人格上的缺陷,痛苦挣扎地活着,生前的每一天都不能熟睡,直到死去方能得到永恒的长眠。 本文所涉及观点纯属个人想法,有点混乱,见识浅陋,当中有逻辑和理解上的错误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