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雪莱!
我怎么这么会给自己找事情…… 依据《汉语大字典》,“厾”有两个读音,du3,轻击、轻点。如“厾一个小点”。du1,都出现在方言中,实词义:1.丢开,如“厾开”、“厾脱”;2.相当于“滴”,如“一厾墨”。另有一虚词义,作为语气词,《荆钗记》:“成亲之后,大盘大盒吃弗尽厾来”《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三回:“拆开纸包,看那银子,果是雪厾。” du1的三个实词义都在方言中出现,于是转向《汉语方言大辞典》求得帮助。 由《方言大辞典》里看到,《汉语大字典》里du1的三个义项,都是上海、江苏、浙江方言中出现的。我家不在这些地区,但也有“厾”这种表达,其实很多方言中都包含这个字。 西南官话、吴语、赣语、晋语、客家话里,这个字有有“戳”、“扎”、“刺”的意义,比“轻击”要狠得多,如“当心厾瞎眼睛”。贵州、江苏还有“将不平整的物体轻轻按整齐”的意思,如“抽出支香烟在台上厾厾”。四川崇庆地区认为“厾,以竹竿物取物之名”,还将其写入了县志。武汉“把衣服厾起来”,意为“缝”;江苏东台“我钢笔厾掉了”,意为“丢”;厦门话里“厾”还形容人愚笨、傻乎乎的;苏州话作为“们”使用,“你厾两个老人家”。 在我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有一些小的想法:
1.“厾”字,多在方言中出现,出现的语音形式大致如下:声母为舌尖齿龈音\t\,韵母有两部分,韵腹为后高、中高圆唇音\u\、\o\,大部分有入声韵尾\k\或喉塞音。在语义上可能会有“轻”、“快”的成分。 2.“厾”字多出现在闽语、赣语、西南官话、客家方言、吴语、晋语区,且具有不只“轻击”这一个义项,是个意义很广泛的词,北方方言里除西南方言外的几个次方言区并没有那些用法。普通话从这些方言区接受了“轻击”的用法,并减除了入声韵尾。 3.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相关例证,说明“厾”字一直没有进入雅言的范围,只是通俗文学兴起之后随着口语走进了俗文学作品中,进入我们的视野。其实方言是非常有表现力的,可以表达很多难以言传的意义,《汉语方言大辞典》所列的例词中,厾字与不同的字组合,表达很多奇特的意义,看得人,怎么说呢,很“解恨”、很过瘾。 4.“厾”的一些用法与它的常用义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正是因为很常用,人们赋予其很多假借义。这个常用义很难得啊,这么多地区使用相近的语音串表达这个意义。普通话很有“概念”,一选就选个精华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9 18:51: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