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61|回复: 19

[文 学] 送给远风老师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8 14: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送给远风老师啦

送给远风老师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8 14:11:20编辑过]
发表于 2010-4-8 16: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8 17: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很漂亮。

很潮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20: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远风老师头像好像是眉间厾点儿的圆圆脸,卡哇伊戴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08: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4-8 20:53:22的发言:
远风老师头像好像是眉间厾点儿的圆圆脸,卡哇伊戴斯。

    请小版主给远风老师和大家解释一下“眉间厾点儿的圆圆脸”的意思,重点是“厾”的音和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1: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厾,音同督, 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

     厾点,指画家随意点染。

    (前几天和某人看到学校海报栏上有这个字,认不得,还开玩笑说是不是打错了。不过和我家方言这个意思的一个字发音好像,莫非就是这个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2: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雪莱在2010-4-9 11:13:19的发言:

     厾,音同督, 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

     厾点,指画家随意点染。

    (前几天和某人看到学校海报栏上有这个字,认不得,还开玩笑说是不是打错了。不过和我家方言这个意思的一个字发音好像,莫非就是这个 ?)

     感谢雪莱!说得很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4: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还真不知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9 15:36:5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张雪莱在2010-4-9 11:13:19的发言:

     厾,音同督, 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

     厾点,指画家随意点染。

    (前几天和某人看到学校海报栏上有这个字,认不得,还开玩笑说是不是打错了。不过和我家方言这个意思的一个字发音好像,莫非就是这个 ?)

怒贊!

長見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8: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雪莱!

我怎么这么会给自己找事情……

依据《汉语大字典》,“厾”有两个读音,du3,轻击、轻点。如“厾一个小点”。du1,都出现在方言中,实词义:1.丢开,如“厾开”、“厾脱”;2.相当于“滴”,如“一厾墨”。另有一虚词义,作为语气词,《荆钗记》:“成亲之后,大盘大盒吃弗尽厾来”《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三回:“拆开纸包,看那银子,果是雪厾。”

du1的三个实词义都在方言中出现,于是转向《汉语方言大辞典》求得帮助。

由《方言大辞典》里看到,《汉语大字典》里du1的三个义项,都是上海、江苏、浙江方言中出现的。我家不在这些地区,但也有“厾”这种表达,其实很多方言中都包含这个字。

西南官话、吴语、赣语、晋语、客家话里,这个字有有“戳”、“扎”、“刺”的意义,比“轻击”要狠得多,如“当心厾瞎眼睛”。贵州、江苏还有“将不平整的物体轻轻按整齐”的意思,如“抽出支香烟在台上厾厾”。四川崇庆地区认为“厾,以竹竿物取物之名”,还将其写入了县志。武汉“把衣服厾起来”,意为“缝”;江苏东台“我钢笔厾掉了”,意为“丢”;厦门话里“厾”还形容人愚笨、傻乎乎的;苏州话作为“们”使用,“你厾两个老人家”。


在我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有一些小的想法:

1.“厾”字,多在方言中出现,出现的语音形式大致如下:声母为舌尖齿龈音\t\,韵母有两部分,韵腹为后高、中高圆唇音\u\、\o\,大部分有入声韵尾\k\或喉塞音。在语义上可能会有“轻”、“快”的成分。

2.“厾”字多出现在闽语、赣语、西南官话、客家方言、吴语、晋语区,且具有不只“轻击”这一个义项,是个意义很广泛的词,北方方言里除西南方言外的几个次方言区并没有那些用法。普通话从这些方言区接受了“轻击”的用法,并减除了入声韵尾。

3.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相关例证,说明“厾”字一直没有进入雅言的范围,只是通俗文学兴起之后随着口语走进了俗文学作品中,进入我们的视野。其实方言是非常有表现力的,可以表达很多难以言传的意义,《汉语方言大辞典》所列的例词中,厾字与不同的字组合,表达很多奇特的意义,看得人,怎么说呢,很“解恨”、很过瘾。

4.“厾”的一些用法与它的常用义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正是因为很常用,人们赋予其很多假借义。这个常用义很难得啊,这么多地区使用相近的语音串表达这个意义。普通话很有“概念”,一选就选个精华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9 18:51: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4:34 , Processed in 0.0683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