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03|回复: 16

有疑,求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7 23: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汉语》(黄廖)p132

北京话里异读产生的原因。

1.文白异音

口语音:

bǎi

bāo

shóu

lǜ

gěi

xiě

lèi

  字:

绿

读书音:

bó

bō

shú

lù

jǐ

xuè

lè

 

两种音的韵母差别较大,就主要元音来说,口语音元音舌位较低,读书音元音舌位较高,这是鉴别两种音的主要办法;其次,如果韵母元音有单元音有复元音,则单元音是读书音,复元音是口语音。

想问老师的是,这种文白异读能不能算作是研究语音系统演化的材料?我觉得也可以吧,划分在方言和亲属语的哪一类里面么?

就上例的几个字来说,口语的多是复元音,读书音为单元音,我觉得可以体现语音系统的精密和繁化,那么读书音应该是较为“古”的读音吧。可是口语元音舌位低,读书音舌位高,不是与“元音高化”的语音发展规律相悖么?这个该怎么理解呢?

发表于 2010-4-19 09: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稍等,我去问问,很快你将得到我们这里几位老师,包括现代汉语语音学专家的解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9 11:43: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10: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语音学专家,但提示小白杨在思考时注意几点:

1、方言和亲属语言是两种性质的语言关系,你先看看它们分别指什么关系的语言,再考虑文白问题属于哪个领域。

2、文白问题不是简单的古今问题(而且事实上白读音应该更古),有时两个方言之间的接触也会造成文白异读。

3、“元音高化”是一条语音演变规律,但不是唯一的,“元音低化”在语音演变中也存在。

你的这些问题主要在于不理解文白异读,所以应当先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文白异读,可能就不会有这些疑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9 10:47: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23: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两位老师,我也会继续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16: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白异读是指某些字在方言中有不同的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用的读音即文读,一种是平时说话口语交际中用的即白读。所以,文白异读还是属于方言范畴的问题。只不过涉及到的可能并非一时一地的方言。一般认为文白异读是本地土语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受某种权威方言的影响所致。文白异读现象早已被作为研究语音演变的材料。有些学者提出文白异读现象本身具有系统性,还从音韵学上做了论证。

文读与白读的语音有古今之别,但不能绝对地认为文读就是较“古”的音,白读也有可能是较“古”的音。学界都普遍认为文读是外来的,而白读是自己本土语言的读音。文读和白读不是孤立的一个一个字音的对应,而是文读与白读两个系统或层次的对应,是不同层次之间的竞争关系。

我不太理解小白杨的两句话:

1、“口语的多是复元音,读书音为单元音,我觉得可以体现语音系统的精密和繁化”

2、“口语元音舌位低,读书音舌位高,不是与“元音高化”的语音发展规律相悖么”

请教“语音系统的精密和繁化”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怎么与“元音高化”相背了?

关于“元音高化”,我也查了点资料,很多人都举朱晓农的一篇《元音大转移和元音高化链移》,但很高深,看不懂;看似并没有和“元音高化”相背啊。烦请小白杨及给为各位老师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23: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日月师兄,在发帖之前并不太理解什么是文白异读,想当然地猜测了起来,满嘴胡言乱语。自己跑下去做了些功课。

美国学者罗杰瑞(1979)最早对文白异读进行研究,他认为汉语文白异读是语音的层次问题。一个层次是本方言的元素,另一个层次是外来方言的元素。

徐通锵(1996)指出:“大体说来,白读代表本方言的土语,文读则是以本方言的音系所许可的范围吸收某一标准语(现代的或古代的)的成分,从而在语音上向这一标准语靠拢。”他认为:文白异读的“异”不是词的“异”,而是词中的某一音类的“异”,所以应该把它纳入音变的范畴进行研究。文读形式的产生是外方言、主要是权威方言影响的结果,是某一个语言系统的结构要素渗透到另一个系统中去的表现,因而音系中文白异读之间的语音差别实质上相当于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文白异读实际反映的是共存在一个语言或方言中的同源成分的不同语音形式,而这种不同形式折射了历史上的标准语和方言关系。确实是白读比较古,文读比较新。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读是书面语读法,白读是口语读法。但书面语读法和口语读法之间的区别确实存在,比如书面语读法多处于合成词中,口语读法多是单音节词语。在语义色彩和语用上也会有所区分。

曹先擢认为:普通话文白异读字主要来自中古汉语收[-k]韵尾的入声字。

参考:
刘勋宁.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4期
李娟.文白异读概述.语言理论研究.2009,07
孙立新.普通话的文白异读.唐都学刊.1989.3
曹先擢.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答问.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王福堂.文白异读与层次区分.语言研究.2009.1
王洪君.文白异读、音韵层次与历史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2006.2

对文白异读有了一些概念,我再去看看元音高化究竟是什么。溪浅水声喧,各位海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1 10: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4-20 23:08:37的发言:

文白异读实际反映的是共存在一个语言或方言中的同源成分的不同语音形式,而这种不同形式折射了历史上的标准语和方言关系。确实是白读比较古,文读比较新。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读是书面语读法,白读是口语读法。但书面语读法和口语读法之间的区别确实存在,比如书面语读法多处于合成词中,口语读法多是单音节词语。在语义色彩和语用上也会有所区分。

一般来说,文读是书面语读法,白读是口语读法。但是,书面语并不一定比口语“古”。

我感觉小白杨有个思路——书面语比口语“古”。从文言和白话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文言是比较特殊的书面语。但某种方言当代的书面语可不一定比口语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1 10: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Helen老师的回答

因缺乏更详细的了解,我只能就所给材料做简单说明。

首先,这位学生能根据语音学知识,分析出口语音和读书音主要元音的差异,非常好。

但问题有些模糊,不太清楚她要问什么。

第一,“口语的多是复元音,读书音为单元音,我觉得可以体现语音系统的精密和繁化”,什么叫精密?什么叫繁化?这种提法本身就不科学,而且还互相矛盾,没有解释清楚。

第二,“那么读书音应该是较为“古”的读音吧。可是口语元音舌位低,读书音舌位高,不是与“元音高化”的语音发展规律相悖么?”

什么是读书音,什么是口语音,二者什么关系?这位同学显然没有搞清楚。一种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进行自身的内部演变,口语音实际上是语言内部的问题;另一方面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受接触影响而发生音变,这个因素不属于语言内部的演变,与前者性质不同。读书音实际上是另外一种语言系统在影响,最常见的是官话或权威方言。口语音和读书音是一种叠置式音变现象,二者之间不存在演变关系。所以不能从读书音的角度看语音演变,因此所谓的不符合元音高化的规律的说法也就不能成立。应该从语言内部的语音系统来看,是否符合元音高化规律。

第三,“文白异读能不能算作是研究语音系统演化的材料?”首先演化这种概念很别扭,直接说演变即可;文白异读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一种语言的演变,但看你怎么研究。

第四,“划分在方言和亲属语的一类里面么?”这个问题不知道问什么。【木兰:应该是“那”字吧?】

第五,所列举的一字两读现象,是不是文白异读,值得商榷。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文白异读。上面的异读更多的是区别意义的,并不属于文白异读问题。

(这是Helen老师的回答,供你参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1 16:09: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1 14: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杨列举的这几篇论文我也看过,说实话我看得似懂非懂。这几篇论文大多涉及到音韵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知识,而且并非泛泛之论,读起来有点艰涩。想请教一下木兰老师什么是“叠置式音变”,这到底是是怎么个叠置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1 15: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日月光华在2010-4-21 14:15:57的发言:
小白杨列举的这几篇论文我也看过,说实话我看得似懂非懂。这几篇论文大多涉及到音韵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知识,而且并非泛泛之论,读起来有点艰涩。想请教一下木兰老师什么是“叠置式音变”,这到底是是怎么个叠置法?

       我对“文白异读”也没什么研究,上帖是Helen老师的意见。

     “叠置式音变”,是徐通锵先生建立的,小白杨已经提到了;叠置式音变揭示了汉语方言接触的本质是同源字的语音叠置和竞争,这种接触在很多方面和19世纪波浪说所描绘的方言接触有所区别。

       徐先生的《历史语言学》以及收录在《徐通锵自选集——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大象出版社)中有一篇,题目叫做《百年来宁波音系的演变》,还有瞿霭堂  劲松的《叠置式音变献疑》(《语言研究》2008年第2期)你可以看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1 16:09: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7:27 , Processed in 0.0583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