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6|回复: 4

一直怀疑“手语”是不是一种语言,更别说自然语言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8 0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UOTE:
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4-1 23:40:55的发言:

          可能是我前两篇文章没有交代清楚,第一篇是在第二篇几天之前发的,有我错误的理解,但是在第二篇中我没有说清楚。现在修正我的错误。

         我并没有说“非言语行为就是语境”这样一个结论。我提到这句的目的是作为一个理由来支撑。

         我这两篇帖子的讨论范围不只是语用学这个大背景。是在更广阔的一个学科理论研究层面,应该不仅仅是语用学。

         另外,我查了《语言信息处理》,说自然语言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或人为干预的语言。“哑语又叫手语:手语是由于聋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已作为聋人的一种语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手语包括手指语和手势语。手指语是用手指的指式变化和动作代表字母,并按照拼音顺序依次拼出词语;在远古时代,全人类都处在简单的有声语言阶段,常常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示意思,这样的手势大多数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动作,叫作自然手势,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开始创造出具有语言性质的手势,这种在有声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与有声语言密切结合的手语,称之为人为手势。自然手势和人为手势结合成为手势语。”那么,我们现在的语言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同样有过对语言的规范,从大的意义上说,我们的有声语言可以说是适应人类发展的,可以叫做自然语言,那同样的哑语也应该叫做自然语言。而且两个聋哑人交流的话也符合语境交流的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

        在语用学研究层面上,根据动态的语境观,上面我提到的观赏画画家和观赏者没有这种动态的生成过程,不算语境的研究范围。在这点我同意白杨的说法。

        我是钻进定义里出不来了,没有从理解层面上去深思。。。

       

一直很怀疑,“手语”到底是不是一种语言。

今天读书看到这样一段:“聋哑人由于不会语言,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比较抽象的意思无法得到准确的表达,也无法自如地表示以往喜怒哀乐的经历,更难展望今后的畅想。掌握了语言的正常人的思维就不受这种限制,可以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翱翔于丰富的想象。任何其他的非语言的交际工具都无法实现这种回忆与想象。”

这话说得有一些道理,但是言语之间让人很不舒服,仿佛聋哑人生理不健全,思维也不健全似的。于是查找了一些关于手语的资料。

余晓婷、贺荟中(2009)对国内外的手语研究做了一个综述,对1979年-2008年之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大家有兴趣的话自己找来看吧。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关于手语是否具有语言资格,这三十年来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对于聋哑人,满足交际与思维,这就是一种语言。然而具有语言的功能和基本特征,能不能证明这就是一种语言?手语的形态具有象形、会意、表音、仿字和结合五种,也有自己的语法、语汇,加上其词义结合的任意性,很多学者认为手语就是一种语言。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但是不是又抬高了手语的地位?

李尚生《重申手语的语言资格》(2002)较好地为手语做了定位。

1.手语具有自己的物质外壳——语形。从结构上具备语言的特征。然而不能否定其物质外壳的有限和简单。《中国手语》收词条3330条,数万个词汇。
2.手语满足聋哑人的社会需求,具有社会性。然而和整个人类相比,手语的适用范围非常有限。使用中国聋人手语的人口仅三百万。
3.手语可以作为聋哑人的交际和思维工具,然而他们对世界认知所依赖是有限的形象、知觉和观念的,而这一点恰是手语能否取得语言资格的关键。

他将手语定位为“形成发展中的准语言”,应该是比较中肯的。

还看到一篇古代汉语与手语的语法比较,没细看,改个时间再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8 0:25:17编辑过]
发表于 2010-4-18 09: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对小白杨的求实和探索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

上帖开始引用的一段应该是比较偏颇的,聋哑人的思维能力是健全的。

“对于聋哑人,满足交际与思维,这就是一种语言。然而具有语言的功能和基本特征,能不能证明这就是一种语言?手语的形态具有象形、会意、表音、仿字和结合五种,也有自己的语法、语汇,加上其词义结合的任意性,很多学者认为手语就是一种语言。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但是不是又抬高了手语的地位?”

把手语定位为“准语言”,第一条理由是手形这种“物质外壳的有限和简单”,这有道理,各种语言的音位数量也都有限,一般30-50个左右,音位组合比较丰富,承载的语素数量就翻了几番,但各种语言中的同音词也都是大量存在的,有时靠上下文来区别,有时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手语也应该有用来相互区别意义的手段,但到底达到怎样的程度,我得调查调查再说。

第二条理由,是手语的适用范围,,我觉得这条似乎不能作为判断标准:不能因为使用人数少、范围小就怀疑其语言资格。好些语言,比如俄罗斯北部有些地区的部落语言的使用人数还远远小于300万。

第三条理由,聋哑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我了解不多,但觉得似乎已能一概而论,手语也在不断发展,后天残疾的人也许拥有跟我们同样丰富的形象和观念,能不断地为手语注入新的概念和观念吧。

咱们都再想想,再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8 10:22:4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3: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李尚生用数量来定性的办法,确实有些问题。

那段有失水准的话是《语言学纲要》(叶徐)学习指导书里面的,17页,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对,语言与思维相辅相成,但决不能成为另一方的评判标准。

手语和口语、文字是不是对立的,手语、声音和辅助符号(如表情)的关系,究竟怎么才算具有语言资格,潜在语言能力里究竟思维重要还是发声器官重要,都是我想知道的。我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8 13:56: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20: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思考角度:手语有没有系统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9 21: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4-19 20:49:34的发言:
还有一个思考角度:手语有没有系统性?

      对,这是我们加以判断的一个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7:27 , Processed in 0.0902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