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郝小焕在2010-4-1 23:40:55的发言: 可能是我前两篇文章没有交代清楚,第一篇是在第二篇几天之前发的,有我错误的理解,但是在第二篇中我没有说清楚。现在修正我的错误。 我并没有说“非言语行为就是语境”这样一个结论。我提到这句的目的是作为一个理由来支撑。 我这两篇帖子的讨论范围不只是语用学这个大背景。是在更广阔的一个学科理论研究层面,应该不仅仅是语用学。 另外,我查了《语言信息处理》,说自然语言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或人为干预的语言。“哑语又叫手语:手语是由于聋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已作为聋人的一种语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手语包括手指语和手势语。手指语是用手指的指式变化和动作代表字母,并按照拼音顺序依次拼出词语;在远古时代,全人类都处在简单的有声语言阶段,常常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示意思,这样的手势大多数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动作,叫作自然手势,此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开始创造出具有语言性质的手势,这种在有声语言和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与有声语言密切结合的手语,称之为人为手势。自然手势和人为手势结合成为手势语。”那么,我们现在的语言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同样有过对语言的规范,从大的意义上说,我们的有声语言可以说是适应人类发展的,可以叫做自然语言,那同样的哑语也应该叫做自然语言。而且两个聋哑人交流的话也符合语境交流的其他方面的理论研究。 在语用学研究层面上,根据动态的语境观,上面我提到的观赏画画家和观赏者没有这种动态的生成过程,不算语境的研究范围。在这点我同意白杨的说法。 我是钻进定义里出不来了,没有从理解层面上去深思。。。 一直很怀疑,“手语”到底是不是一种语言。 今天读书看到这样一段:“聋哑人由于不会语言,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比较抽象的意思无法得到准确的表达,也无法自如地表示以往喜怒哀乐的经历,更难展望今后的畅想。掌握了语言的正常人的思维就不受这种限制,可以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翱翔于丰富的想象。任何其他的非语言的交际工具都无法实现这种回忆与想象。” 这话说得有一些道理,但是言语之间让人很不舒服,仿佛聋哑人生理不健全,思维也不健全似的。于是查找了一些关于手语的资料。 余晓婷、贺荟中(2009)对国内外的手语研究做了一个综述,对1979年-2008年之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大家有兴趣的话自己找来看吧。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关于手语是否具有语言资格,这三十年来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对于聋哑人,满足交际与思维,这就是一种语言。然而具有语言的功能和基本特征,能不能证明这就是一种语言?手语的形态具有象形、会意、表音、仿字和结合五种,也有自己的语法、语汇,加上其词义结合的任意性,很多学者认为手语就是一种语言。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但是不是又抬高了手语的地位? 李尚生《重申手语的语言资格》(2002)较好地为手语做了定位。 1.手语具有自己的物质外壳——语形。从结构上具备语言的特征。然而不能否定其物质外壳的有限和简单。《中国手语》收词条3330条,数万个词汇。 2.手语满足聋哑人的社会需求,具有社会性。然而和整个人类相比,手语的适用范围非常有限。使用中国聋人手语的人口仅三百万。 3.手语可以作为聋哑人的交际和思维工具,然而他们对世界认知所依赖是有限的形象、知觉和观念的,而这一点恰是手语能否取得语言资格的关键。 他将手语定位为“形成发展中的准语言”,应该是比较中肯的。 还看到一篇古代汉语与手语的语法比较,没细看,改个时间再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18 0:25: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