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9|回复: 3

[语 言 学] 关注“汉语文化节系列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0 0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院主办的汉语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三——陶红印教授解读日常语言使用中的结构、社会和文化问题将于今晚即5.20号七点在宁远313隆重举办。这是一个贴近中文院专业的讲座。期待您的到场支持!
发表于 2010-5-21 08: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汉语文化”的主题放在语言学版块吧,这样更合适些,也便于讨论问题。)

昨晚的讲座,陶教授利用大量的例子以及视频等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三个问题:

第一,语言现象丰富多彩,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第二,不仅语言学家们在研究语言,语言使用者们也在研究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第三,语言研究既要有宏观视野,也要注重对日常语言细节的理解和探求,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原理和本质,也可以实现一些实用的目的,比如,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多媒体视频材料有出现“我我我我”等重复信息的人物访谈、队友与姚明的拱手见面礼、“等下那两个不要给她吃”等等,丰富的材料幽默的谈吐,不时引起大家的阵阵笑声和讨论,这场讲座时间不长,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大家觉得意犹未尽。

没有听讲座的同学,可以在此猜一下,没有语境的情况下,“等下那两个不要给她吃”,表示什么意思?可能是谁给谁吃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1 8:31:0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09: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听完陶红印教授讲座的点滴体会

5月20日陶红印教授的讲座,涉及到很多语用学知识,给了我很多启发。这里略作总结;欢迎补充。

第一,学科定位。跟社会语言学一样,语用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存在争议,陶教授的回答是,应该跳出框框来思考问题,是一门独立学科或是一个新角度,都有其存在价值;只要能对研究语言现象有利、能有效分析一些有趣、有用的语言现象就可以了。

第二,不礼貌的用语的研究。大家更多把精力用在研究礼貌等级和礼貌用语,其实我们经常用一些指示语表示自己对某人不太礼貌或不太重视,这也同样值得研究。陶教授举的例子是“他们”,分析了《红楼梦》里的一些例子,指出在这些场合“他们”表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不高的、不重要的下人,上下文中找不到实际的指称对象,没有必要在这里详细列举出他们具体是谁,表示的礼貌等级非常低。尤其是结合我们在课堂上列出的《红楼梦》中的敬语词,这种感觉更是明显。

第三,传信传疑,“好像”的语用功能,非确认,增加委婉口气,说话人由此与事实本身拉开距离,避免口气太直接可能带来的一些尴尬。

第四,课本上的语言与实际语言相脱离的问题。陶教授举了两封会议信函为例,第一封是中国人写的:

Dear Dr tao:

      How  are you?

      ……

第二封是美国人写的:

Dear colleagues:

      In the guidelines, we asked you to …… 

      我们的教科书上的问候语,人家根本不用;陶教授解释说,公务公事,学术交流,没必要那么私人化个性化,直接开门见山谈事情就可以了。我们自己编的教材这种情况并不算少见。想起一个实际例子,若干年前我使用的教材是《走进中国》(好像是这个),有一课,说的是两个留学生去汉语老师家做客,老师的女儿一看到他们开口就说:

Welcome! Welcome to our home!

那两个留学生说:“吴老师,您女儿的英语真好!”

学到这里,当时我的美国学生一边摇头一边说:“我们不这样说。”

我们编教材还是课堂教学,都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要教给汉语学习者中国人实际使用的、活生生的汉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4 8:18: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23: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wow,老师不但听讲座认真,还把心得发到论坛里,向老师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5-24 8:19:2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20:27 , Processed in 0.0584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