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23|回复: 20

[原创文字] [诗细读]离去,永远离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9 19: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读文本]

   三行诗节                             

          霍夫曼斯塔尔

      一 
                                                                                                            
我在面颊上仍感觉她的气息:
这些亲近的日子如何能这般
离去,永远离去,全然消失?


这是一件无人完全想得出的东西,
它太令人恐惧,远甚于人们的抱怨:
一切都不露声色地流逝;


我的自我,不受任何阻拦,
从一个小孩不知不觉过来,
异常沉默陌生,如条狗一般。


然后:我也已经百岁上下,
我和那些裹着尸布的祖先
无甚两样,如同我自己的头发,


我们一样,如同我自己的头发。


          二

时间!在其中我们凝视

大海的蔚蓝,理解到死亡,
如此轻松愉快,毫不心悸,


象面色苍白的小姑娘,
瞪着大眼,总是浑身发冷,
在一个夜晚默默眺望,

她们知道,现在来自她们
倦怠四肢的生命仍流动
在草木中;她们强笑装成


一个甘洒热血的女圣人。


    三

我们来自梦一般的东西,
睡梦如此使眼睛睁开,
就象樱桃树下的小孩子,


圆月从树顶将一片银白
洒遍整个茫茫黑夜。
……我们的梦境便是如此到来,


我们生存,就象一个欢笑的孩子,
沉浮飘荡中同树顶醒来的
一轮明月一样了不起。


内心最易有梦幻不停,
犹如密室中的鬼爪,它们
在我们心中并始终占有生命。


三者总是一体:人,事,梦。

~~~~~~~~~~~~~~~~~~~~~~~~~~~

细读开始......

             离去,永远离去

  后来,我坚持认为自我关于人生的一切感悟均源于与自我产生某种关系的某一个人。非常具有可能性的一种情形是:只有关系存在。因为关系不受时间 ,空间,时事等物理条件的限制;相反,关系之中的人们却在诸多物理限制之中分聚,流逝,弥蚀。如果长存就是意义,那么这关系就是意义的特指代词。这里我不想补充说“一切就人而言”,因为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处具有显而易见的意味。离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究竟是要在物理限制之下无限地感伤,以至这虚无的感伤蔓延成人生之意义的巨大的所指,还是在释然的余生之中体会那“关系”的永存?我只看到一个名叫霍夫曼斯塔尔的奥地利人体会到那关系。他给予那关系一个名字:“亲近”。


我在面颊上仍感觉她的气息:
这些亲近的日子如何能这般
离去,永远离去,全然消失?


  当我试着用自己的面颊去迎接霍夫曼斯塔尔所感觉到的气息时,我体会到一个绝望忧伤的男子的幸福:类似于在眩晕的阳光中微笑的死去。完美。无所逃匿。她的气息如此真实,真实是因为如此亲近,而这亲近在感觉的瞬间弥散了昨日今天的区别,仿佛连“消失”也消失了。然而,毕竟离去,全然离去。霍夫曼斯塔尔在节末是用百般不忍的问句形式来托出这离去的表述的。因为他相信:


这是一件无人完全想得出的东西,
它太令人恐惧,远甚于人们的抱怨:
一切都不露声色地流逝;

  什么能让人产生恐惧?是那些人们试图把握却无法把握的东西。最简单也最典型的例子是:另一个人。比如上节提到的拂来气息的“她”。人,无法把握,所以流逝,而且不露声色地。正如丢了的东西总要急于去找寻,对于流逝的人产生抱怨应该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反应。但是当人迈入那更深的一度时,另一种感觉褪去了抱怨,那是恐惧。这一切无人完全想得出。因为那曾踞在心中的巨大的情绪却在时间中不露声色地流逝。


我的自我,不受任何阻拦,
从一个小孩不知不觉过来,
异常沉默陌生,如条狗一般。


  为什么霍夫曼斯塔尔在这里提到自我?我在篇首已经说出这样一个命题:自我关于人生的一切感悟均源于与自我产生某种关系的某一个人。而这“人生的一切感悟”的首要一点就是对自我的确认。她来了,她走了,关系留下。在人确立与这关系的相互关系的不乏痛楚的过程中,自我,我的自我,从一个小孩不知不觉过来。因为自我的过来(确立)不受任何阻拦,因而来得异常沉默(如条狗一般),以至让人面对它时感到陌生。自我的产生是人的一次分裂或者说是人的一次丰富。因而自我的产生是一种非自然的过程。它需要一个契机。这契机就是被给予一个关系,并必须与这关系建立一种关系。这关系需要一个与“我”密切相关而又与“我”有所不同的一个身份去参与。这身份就是自我。“我”初与之碰面时感到它异常沉默陌生,如条狗一般。然后,


然后:我也已经百岁上下,
我和那些裹着尸布的祖先
无甚两样,如同我自己的头发,

  一种具有质感的命运之帷如黄昏之后的巨大夜宇温柔而无可动摇地降下。我们需要做的只有承受。自我在苦难中确立,关系(比如霍夫曼斯塔尔的“亲近”)也在自我的心中永存,然而在充满限制的物理世界中人儿毕竟不在,我也终将老去,无时不在的只有推人逝去的岁月。无论什么都不能改变那已经发生的“离去”。还能期待余下的岁月留给我们什么奇迹吗?命运已经在,永将在。我和祖先无甚两样。霍夫曼斯塔尔用了一个奇怪的比喻:如同我自己的头发。头发是无足挂齿的物事,在柏拉图那里,头发甚至和污物归为一类。而这里霍夫曼斯塔尔用奇怪比喻的反差来拓出那趋向同一与反复的命运的无所不包。对于注定无甚两样的安排,用头发来比喻,虽然没有什么理由,但你能反对么?
  霍夫曼斯塔尔接着用一个小节的重量来流连上小节末的这个比喻:


我们一样,如同我自己的头发。


     这已不只是喃喃自语了。

  霍夫曼斯塔尔的命运情绪蔓延到第二行诗节。不过在这里他引入了新的因素:


时间!在其中我们凝视
大海的蔚蓝,理解到死亡,
如此轻松愉快,毫不心悸,


      大海,意味着空间,而“蔚蓝”意味着审美的感情色彩。时间,我们身处其中,我们身处时间而体会凄美的空间的无限。这样时-空在“我们”这里便产生了某种关联。时间,空间,我们试图去把握却无从把握,它们却把握着我们。结果是理解到死亡,死亡意味着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两条无限伸展的轴线上各自所能截取的线段的长度。这种“截取”因为注定无可把握,竟然也有了某种喜剧色彩:如此轻松愉快,毫不心悸。这面对自己命运的轻松态度如同看到一个正在忍受巨大痛楚的病人时施以无动于衷的冷漠。自虐伴随着欢欣鼓舞。看着自己走向死亡内心却幸灾乐祸。


象面色苍白的小姑娘,
瞪着大眼,总是浑身发冷,
在一个夜晚默默眺望,

  这里我们发现了自虐式的轻松的秘密:面对命运,我们其实就象浑身发冷的面色苍白的小姑娘在眺望清冷的夜空。无助是真正的原因。


她们知道,现在来自她们
倦怠四肢的生命仍流动
在草木中;她们强笑装成
一个甘洒热血的女圣人。


  清冷夜空底下的无助的小姑娘无法把握时间,空间以及命运,她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现在来自她们。这消息或许是唯一的希望,生命的流动构成了现在,而现在则参与了时间,从而微弱的生命得以参与无限。这是自我在痛苦地确立之后的唯一自豪之处。不过,在巨大的力量反差当中,自我的生命仍然是在草丛中倦怠的四肢。于是她们只能在那唯一的自豪的压力之下,在自欺之中完成弱小自我的幻想的蜕变:强笑装成一个甘洒热血的女圣人。如此看来,所谓道德与高尚无非就是在令人窒息的命运的挟持之下用来延口残喘的自欺。而自欺就是活在自我为自我所创造的“哲学”之中。类似于梦。果然,

我们来自梦一般的东西,
睡梦如此使眼睛睁开,
就象樱桃树下的小孩子

  这里,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带着它的洁净与天真取代了为时空所限制的物理世界的真实,正如霍夫曼斯塔尔所言:睡梦如此使眼睛睁开。这无非是在用一种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相:以前在命运与无助中反侧痛楚,只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闭上了。而在梦(或者说真实)之中,我们的眼睛才得以睁开。我们自身也随之变得洁净,如同樱桃树下的小孩子。一切心灵中一直稠密不通的地方开始变得盈透。如灵光照射般彻底的清朗。


圆月从树顶将一片银白
洒遍整个茫茫黑夜。
……我们的梦境便是如此到来,


  霍夫曼斯塔尔用整整一个小节向我们呈现了这心灵由稠密到盈透的体验图景。圆月是那不知起于何处的灵光,茫茫黑夜则代表着稠密不通的物理世界以及同样稠密不通的紧闭双眼的心灵。至此,诗篇结束了自始就弥散着的压抑痛楚的灰色调,而进入一片轻盈的“银白”。


我们生存,就象一个欢笑的孩子,
沉浮飘荡中同树顶醒来的
一轮明月一样了不起。


  我们依旧在生存,不过这生存已经不再意味着承受。有什么理由让我们拒绝再次成为一个欢笑的孩子?依然会沉浮飘荡,却与前面的“无甚两样”的命运的牵拽迥异;依然会了不起,却与前面的强笑装成一个甘洒热血的女圣人不可同日而语。诗歌行进至此越发变得意味明朗,含义清晰,原因很明显:快乐永远是简单的;相反,痛楚却往往造就晦涩的表述。

内心最易有梦幻不停,
犹如密室中的鬼爪,它们
在我们心中并始终占有生命。


        然而,快乐虽已确定,但梦总会不停,这势必会对那内心确立起的永恒的真实构成一种打搅。因此,霍夫曼斯塔尔很快意识到梦也有它的双刃:犹如密室中的鬼爪。这就给那刚刚寻得的盈澈蒙上一层暗影。因为无法躲避的一个事实是:它们在我们心中并始终占有生命。于是我们看到,生命仍是被占有的,而从不能占有什么。
   
  如果我们回顾这“三行诗节”,我们会发现霍夫曼斯塔尔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从一个人(她)的离去(一个事件)到自我的确立,到对命运的触摸,到痛楚的无助,到倔强的自欺,到梦的盈澈与洁净,到真正的快乐,再到梦的变幻的“鬼爪”对快乐的干扰,最后又回到人的生命的被占有状态。于是我们读出一种人-事-梦的交织,这交织在霍夫曼斯塔尔那里换作一种纠缠,使之未能彻底摆脱忧伤的底色。于是读到那最后的一句:


三者总是一体:人,事,梦。


  这个“结语”听来多少有些俗。
  然而当我们的思绪在“不俗”之中盘旋再三之后,沉淀下来的仍是这一体的三者:人,事,梦。
  不能改变的依旧是错过,或者永远的离去。
  又回到开头。

                                          
      屋子于2000,12,7清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19:58:5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9 21: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面对自己命运的轻松态度如同看到一个正在忍受巨大痛楚的病人时施以无动于衷的冷漠。自虐伴随着欢欣鼓舞。看着自己走向死亡内心却幸灾乐祸。”

“所谓道德与高尚无非就是在令人窒息的命运的挟持之下用来延口残喘的自欺。而自欺就是活在自我为自我所创造的“哲学”之中。类似于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9 22: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听君论读诗,先言诗意之朦胧犹如横云断峰;后曰目的就在跳跃——能从此到彼则为成功;最末则道破跳跃的机要在于联系,联系之功在细读。事已两载又不曾笔记,若小子所言尚未得其真髓还请不吝指正。

    当彼之时,已得蒙夫子一篇文字,只是由君颂读而出,一时不能咀嚼。今日终于得在夫子引领下细细将迷雾拨开步峰岳,习会些走路的方法,感激不尽。

    只是,这走路的方法尚须打磨,小子贪心,极欲得知夫子初得此诗时如何着手破解,或见诗有所感后寻相关资料以互相印证,或已然有深底见诗则才思泉涌不吐不快——中间总有些环节:初读此诗第一反应(感受,强调情感)和如同条件反射般形成的想法(强调理性分析的过程,如对“命运”的提出流程);初步看法后的整理工作,联系到什么资料(好让小子知道些有益读物)、引用了什么(好教明白如何化用高明的理论)、重心确立与突出(好学些对材料主次整理、安排布置的方法)、发觉资料不足时的搜索与整理(学习新事物的研究之道)等等;最后落笔与修改。

   问的琐屑,不过一言蔽之:此文创作过程。不论多少,恳请夫子稍为赐教。谢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01: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无聊的注册在2007-10-29 22:50:32的发言:

   昔日听君论读诗,先言诗意之朦胧犹如横云断峰;后曰目的就在跳跃——能从此到彼则为成功;最末则道破跳跃的机要在于联系,联系之功在细读。事已两载又不曾笔记,若小子所言尚未得其真髓还请不吝指正。

    当彼之时,已得蒙夫子一篇文字,只是由君颂读而出,一时不能咀嚼。今日终于得在夫子引领下细细将迷雾拨开步峰岳,习会些走路的方法,感激不尽。

    只是,这走路的方法尚须打磨,小子贪心,极欲得知夫子初得此诗时如何着手破解,或见诗有所感后寻相关资料以互相印证,或已然有深底见诗则才思泉涌不吐不快——中间总有些环节:初读此诗第一反应(感受,强调情感)和如同条件反射般形成的想法(强调理性分析的过程,如对“命运”的提出流程);初步看法后的整理工作,联系到什么资料(好让小子知道些有益读物)、引用了什么(好教明白如何化用高明的理论)、重心确立与突出(好学些对材料主次整理、安排布置的方法)、发觉资料不足时的搜索与整理(学习新事物的研究之道)等等;最后落笔与修改。

   问的琐屑,不过一言蔽之:此文创作过程。不论多少,恳请夫子稍为赐教。谢过。


赐教不敢当.

读诗无疑带有比较强烈的个性色彩.它决定于当时的心境\状态\以及哲学识见.说是细读,并且看似将诗在具体(一句一句)中读得浑全,实则无法避免地带有偶然性.倘若今日读之而写,光景必然大异.然,无论如何,我们要在这具体中,在这偶然(经常性地甚至是误读)中直面作品本身,维此,方才尊重着诗:心灵与心灵的交碰即便是个美丽的误会,但这误会却无损于这交碰中的心灵的真诚.爱-人如斯,爱-诗亦如斯.

PS:没有资料,没有对材料的搜索.但整理工作的琢磨是必然的环节.若说化用的理论却不能说无:记得当时比较多地受到荒诞派的影响.但没有刻意为之.也无法刻意为之.

粗糙旧作,哂过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1 15: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三读之,余韵绕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8 17: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我是中文系的同学,这篇文章写得真得真好,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转到小天鹅上的中文系的版块(CLLD)上吗?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这篇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01: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糙旧文,承蒙错爱,转帖请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1 14: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此帖已转至BBS中文系板块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8 23: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最易有梦幻不停,
犹如密室中的鬼爪,它们
在我们心中并始终占有生命。

让我想起童年时期反反复复纠缠不清的梦境~无数次地挣扎~哭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00: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霍夫曼斯塔尔的童年也如郡主这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5:20 , Processed in 0.0597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