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66|回复: 70

[教学相关] 《中外文学交流专题》(2010)教学专用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5 13: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作业(选做一题

1、选择一则神话或寓言、传说进行文学交流分析,并画出文学交流地图。

2、阅读一篇周作人、鲁迅、茅盾、闻一多、苏雪林、胡适、陈寅恪、郑振铎、季羡林、钱钟书、杨宪益等有关中外神话传说交流研究的论文,写出出处、摘要。

要求:不要太长,200字左右即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15 14:00: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4: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外文学交流专题》参考书目

1.周发祥、李岫主编《中外文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校图,I109/Z60

以“中外文学交流史”命名的仅此一种,此书对涉及古今、东西的中外文学交流的发展脉络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扩展阅读:《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东方文学交流史》、《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中印文学关系源流》、《中韩文学关系史论》等。

   2.
    
潘一禾《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校图:G115/P17-2 

本书内容主要是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如古希腊戏剧中对来自东方的波斯他者的描写,名人们的文化偏见、鲁滨孙与多侧面的西方人、西方作家笔下神秘的东方女性、吉卜林笔下的文化混血儿基姆等等,并不涉及中外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不过作为一本“大学生通识教材”,该书有关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和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另外课后思考题非常贴近现实,如:

“黄祸”和“中国威胁论”分别是两个在不同时期西方国家部分人群对“陌生的中国”的理解和“接待”。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当中国舆论警惕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的时候,也要警惕中国对其他不熟悉的文化的严重误解。

200715,《国际先驱导报》发表了一组文章,题为《中国人误读的世界》。

请借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讯和不同文化个体的不同评议,对照古希腊悲剧《酒神的伴侣》的写作和旨意,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联想。

另有《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葛桂录)作者主要研究中英文学关系,可以参看。

3钱钟书《七缀集》,三联书店,2008年。(校图:I207.22/Q34.2-2 

    重点是《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林纾的翻译》两篇。关于神话传说的交流,另请参考杨宪益《译余偶拾》(重点是《板桥三娘子》、《中国的扫灰娘故事》、《高僧传里的国王新衣故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校图Z429.6/Y52K207-53/Y52

 4.严绍璗、中西进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大系·文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关于《游仙窟》的流传、以及《竹取物语》对汉文学的吸收,此书可以了解严先生从文学发生学角度进行的分析。另可参考严绍璗、王晓平著《中国文学在日本》(花城出版社,1990年)。

 5.乔光辉《明代剪灯系列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此书对《剪灯新话》的研究较为详尽,有专章分析《剪灯新话》的域外流传。此书校图书馆不藏,但《剪灯新话》有多种版本(I242.7/Q67

  6.周宁著《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校图:K207.8/Z61/1

   形象学的书很多,周宁胜在他文笔不错,可读性强,了解了西方的中国形象,也就知道二十世纪林语堂等人为什么要“自塑形象”。此外,孟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I206/M40)是关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是部论文集。

  7. 钱林森编《法国汉学家论中国文学——古典戏剧和小说》,外研社,2007年。(校图)

    西方汉学以法国汉学成就为最高,此书收录了十八、九世纪法国汉学家翻译《玉娇梨》等小说的序跋,包括伏尔泰《中国孤儿》献辞等,有很好的资料价值,而《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的比较研究,以陈受颐在民国十八年(1928)所作的《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为嚆矢。

  8.陈铨《中德文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36年初版,材料翔实、文笔生动,是了解中德文学交流的必读书,对理解《好逑传》专题有帮助。
    

  9.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校图:K561.32/F25

    比较文学经典著作,对《好逑传》一书的英译有详细的考证。

  10.倪正芳《拜伦与中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是国内拜伦研究专家,这本书材料丰富,文字优美生动。

  11.贾植芳、陈思和主编《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上下,1898——1937),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校图,I109/J24/1

  收录了较多涉及现代文学交流的文献资料。
    

  12.赵毅衡著《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校图:I712.072/Z46

  作者1983年写出《远游的诗神》一书,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此书是其改写和扩充。是了解意象派与中国诗歌的必读书。
   

  13.孙宜学《泰戈尔与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校图:K833.515.6/S98 

   泰戈尔来华本该是一次难得的文学交流机会,为何却演变成“一场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本书还原了当时的文化语境。
    

  14.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校图:C912.5/G65H319.4/G65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校图:H319.4:I/K29.2 、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校图:K249.03/C43

 关于自塑形象的问题,前两种书最好找到中英对照本,看看辜和林的英语究竟好到什么程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15 14:03: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 09: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南创世神话《鸿庞传》(又名《龙子仙孙》)的分析

越南创世神话《鸿庞传》(又名《龙子仙孙》)的分析

白杨 200733023

真正意义上的越南文学开始时间非常晚,在经历了各个民族的文学都经历过口耳相传的历史阶段之后,越南又作为中国的属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939年,越南正式进入封建时代,才有正式的书面的民族文学。对于创世神话的书面记载就更晚了,15世纪末才有人将民间故事集结整理,编成《岭南摭怪》一册。

鸿庞,是越南民族在上古时候的名称。这一民族的起源神话有个特点,即叙述的时段非常长,前前后后共有五代人。

[教学相关]《中外文学交流专题》(2010)教学专用贴

[教学相关]《中外文学交流专题》(2010)教学专用贴
炎帝-帝明-禄续-貉龙君-雄王一支是故事的主线,帝明是炎帝的第三孙,与婺仙神女育有帝明、禄续二子,禄续将帝位让给长兄帝宜之后,被封为泾阳王,去南方与洞庭龙王之女结合,后将王位传给儿子貉龙君,一家三口总是生活在水底。北方由帝宜之子帝来接管,一日,厌倦了北方的帝来携妪姬来北方游玩,民众不堪其扰,在水底听到民众呼唤的貉龙君不但把帝来赶回北方,还抢走了帝来的妻子妪姬。后来妪姬为貉龙君生了一百只蛋,即一百位雄王,海陆各五十位,形成百越各个民族。陆上雄王创建的文郎国,即是越南,越南的雄王们就是龙子仙孙了(貉龙君一脉为龙,妪姬一脉为仙)。文郎国历经两千六百多年、十八位雄王,通过短暂的瓯雒国,与公元前207年秦朝边隶赵佗所建的南越政权连接起来。

首先,神话《龙子仙孙》从起源上,与我国炎帝传说相连,可以说是炎帝传说的分支。越南的神话时代不可考,但我国自从公元前两百多年的秦朝起,就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对越南的统治。在之后的历史文献中,越南也多以属国的身份出现,直到十世纪封建王朝的出现。神话中禄续南迁也反映了中国与越南的相对地理位置。

其次,禄续南迁娶洞庭王之女的情节,有学者考证是出于唐传奇《柳毅传》。不同的是,在越南传说里,泾阳王与洞庭女并没有那么多恩恩怨怨,只录有“洞庭王不知所踪”,也许是暗示了横遭杀戮的命运。然而洞庭女南嫁,与貉龙君的文治武功,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越南的一些民族风俗,如水边祈祷、纹身、嚼槟榔等,还有一夫一妻制等礼教,也多在神话中貉龙君一节埋下了伏笔。

再次,龙子和仙孙的血脉传承,最初都是发源于女性——洞庭女和妪姬。直到貉龙君,才进入由父系掌权的时代。越南神话通过代系更迭完成母系向父系氏族的转变历史。除去越南对中国各种体制、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借鉴,在神话传说中这种文明的叙述、隐性的更迭,也显示了中国儒家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其神话定型的时间之晚,更为这种影响提供了空间。

越南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主要民族鸿庞氏的民族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关系,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早期文学交流的重要例证。在东亚、东南亚各个民族起源神话中,比起由熊化人的朝鲜神话、鸟啄竹而人出的菲律宾神话、异军突起的日本神话,受中国影响的越南鸿庞神话和天柱神神话,人从莲生大神的腿肚子里钻出的泰国神话(明显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释迦摩尼由其母肋骨下钻出),还有中国盘古辟天神话(据说天地混沌如鸡子、清升而浊沉来自印度)等等,更体现了这一地区文学交流的繁荣。

文学交流地图:中国——越南

参考资料:

戴可来,越南历史述略[J],印支研究,1983.02.10
卢蔚秋 ; 赵玉兰,越南文学介绍[J],国外文学,1984.04.01
季羡林,越南民间故事[M],菲律宾民间故事[M],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泰国民间故事[M],辽宁电子图书有限责任公司,2003.

————————————————————————————

写多了哈,字少难以说明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4 21:16:2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20: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小白杨在2010-10-2 9:44:27的发言:

越南创世神话《庞鸿传》(又名《龙子仙孙》)的分析

白杨 200733023

 

我们这次课上好像没有提到《鸿厐氏传》(注意是鸿厐,不是庞鸿,赶紧改了吧),不过这个越南的创世神话在上古中越文学交流中确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你在开头对越南历史进行的简明扼要的交代非常有必要,人物关系图也做得很好,而且诚如你所说。这个记载在十五世纪《岭南摭怪》中的神话已经织入了许多中国神话的因素,例如神农、蚩尤、柳毅传书等。我想这里主要是通过神话的方式反映了当时民族的交融。确实,很重要的一点是,炎帝、龙女、妪姬都来自北方,而且好像是他们带去了耕作方式、儒教思想以及媒聘姻娶的礼法等,还有貉龙君和妪姬的分手除了说明百越的起源,更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更替的象征,因为妪姬的儿子建立起父子相袭的政权,“世世以父传子曰父道”。另外,由于越南的地理位置,里面好像还有印度神话的影子,如百子(《摩诃婆罗多》里记载了持国国王有一百个儿子,另外西方有龙生百子的说法)、卵生等,当然卵生神话在整个东亚很普遍,有人认为是蛙崇拜(如新罗神话明确说是金蛙)。

 

贴一点《鸿厐氏传》(这也是一篇汉文小说)的内容:

 

   帝宜传帝来,以北方无事,因思及祖帝明南巡接得仙女之事,乃命亲臣蚩尤代守国事而南巡赤鬼国。见龙君以归水府,国内无主,帝来乃留爱女妪姬与部众侍婢居于行在而周流天下,遍观形势,见奇花怪草,珍禽异兽,犀象玳瑁,金银珠玉,椒桂乳香,沉檀等味,山殽海错,无物不有。又四时气候不寒不热,心爱慕之而忘返。南国人民苦于烦扰不得安帖如初,日夜望龙君之归,乃相率扬声呼曰:“逋在何方?当速来救我。”龙君倏然而归,见妪姬独居,容貌绝美,龙君悦之,乃化作一好儿郎,丰姿秀丽,左右前后侍从众多,歌吹之声达于行在,妪姬见之,心亦悦从。龙君迎归于龙装岩。及帝来还,不见妪姬,命群臣遍寻天下。龙君有神术,变现百端,妖精鬼魅,龙蛇虎象,寻者畏惧,不敢搜索。帝来亦北还,再传至帝榆罔,与黄帝战于版泉,不克而死,神农氏遂亡。


    龙君与妪姬相处,其年而生得一胞,以为不祥,弃诸原野。过七日,胞中开出百卵,一卵一男,归而养之,不劳乳哺,各自长大,智勇俱全,人皆畏服,谓为非常之兄弟。龙君久居水府,母子独居,思归北国。行至境上,黄帝闻之惧,分兵御塞外,母子不得北归,日夜呼龙君曰:“逋在何处?使吾母子悲伤!”龙君忽然而来,遇于襄野。妪姬泣曰:“妾本北人,与君相处,生得百男,无由鞠育,请与君从,忽相遐弃,使为无夫无父之人,徒自伤耳。”龙君曰:“我是龙种,水族之长,你是仙属,地上之人,本不相属,虽阴阳之气,合而有子,然方类不同,水火相剋,难以久居。今为分别,吾将五十男归水府分治各处,五十男从汝居地上,分国而治,登山入水,有事相关无得相废。”百男各自声受,然后辞去。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0-10-4 21:32:4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22: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崩溃了,从头“庞鸿”到尾。

上课没有讲,我正好看了老师推荐书目的第一本,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书上还认为《鸿庞传》里有南海“鲛人传说”的影子,我还没有看到确切的证明,就没有写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09: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木兰的编辑。

说《鸿厐氏传》里有“鲛人传说”那个有点牵强,其实居水府的不一定就是鲛人;倒是文身的传说,那蛟龙应该就是鳄鱼,这和后来吴越的文身习俗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9 23: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好玩,来凑个热闹

这个越南神话真有意思,尤其是斋主贴的那篇汉文小说,声情并茂。

有个小建议,大家能不能把作业里涉及的神话原文也放上来?这样会更有趣。

有些小想法,这个越南神话从侧面反映了远古时期华夏文明(广义上的)的混成发生——三大氏族部落:东南夷越(尊伏羲为祖)、西北氐羌(尊炎帝为祖)、北方胡狄(尊黄帝为祖)的冲突混战、交流融合。龙君代表的是习水的南方种群,帝来妪姬代表的是耐旱的西北民族,所以妪姬会有“思乡之情”。龙君妪姬的结合生子也证明了后来的百越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确是两种文明的“混血儿”。有意思的是,在小白杨提供的资料里,蚩尤居然打败了黄帝,并且灭绝了黄帝一族,而中国人熟知的是相反的结果,由此也能看出,不同文明融合过程中的血腥暴力、集体记忆与自慰。

有两个小问题:

1、妪姬到底是帝来的妻子还是女儿?小白杨作业和汉文小说不一致。

2、小白杨作业中说帝来派蚩尤和黄帝打仗,把黄帝打死了,神农氏遂绝,这些都是越南神话的原文吗?

在中国神话中,黄帝不是神农氏,而是有熊氏或轩辕氏。神农氏是炎帝。而且蚩尤是属于夷越部落的,他的对手开始是炎帝,炎帝打不过他,后来求助于黄帝,黄帝打败并杀掉了蚩尤,然后炎黄又大打了一仗,以黄帝胜利告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斋主提供的汉文小说第一段最后描写的正是炎黄这一仗。(故事中的帝来应该是炎帝一族的首领或就是炎帝的别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9 23:58: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13: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0-10-9 23:52:23的发言:

看着好玩,来凑个热闹

这个越南神话真有意思,尤其是斋主贴的那篇汉文小说,声情并茂。

有个小建议,大家能不能把作业里涉及的神话原文也放上来?这样会更有趣。

有些小想法,这个越南神话从侧面反映了远古时期华夏文明(广义上的)的混成发生——三大氏族部落:东南夷越(尊伏羲为祖)、西北氐羌(尊炎帝为祖)、北方胡狄(尊黄帝为祖)的冲突混战、交流融合。龙君代表的是习水的南方种群,帝来妪姬代表的是耐旱的西北民族,所以妪姬会有“思乡之情”。龙君妪姬的结合生子也证明了后来的百越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确是两种文明的“混血儿”。有意思的是,在小白杨提供的资料里,蚩尤居然打败了黄帝,并且灭绝了黄帝一族,而中国人熟知的是相反的结果,由此也能看出,不同文明融合过程中的血腥暴力、集体记忆与自慰。

有两个小问题:

1、妪姬到底是帝来的妻子还是女儿?小白杨作业和汉文小说不一致。

2、小白杨作业中说帝来派蚩尤和黄帝打仗,把黄帝打死了,神农氏遂绝,这些都是越南神话的原文吗?

在中国神话中,黄帝不是神农氏,而是有熊氏或轩辕氏。神农氏是炎帝。而且蚩尤是属于夷越部落的,他的对手开始是炎帝,炎帝打不过他,后来求助于黄帝,黄帝打败并杀掉了蚩尤,然后炎黄又大打了一仗,以黄帝胜利告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斋主提供的汉文小说第一段最后描写的正是炎黄这一仗。(故事中的帝来应该是炎帝一族的首领或就是炎帝的别名。)


 

谢谢你来凑热闹:)哎呀,现在大家都忙得很,看看这里(还有论坛)有多冷清就知道了。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上学期的作业就是要求有原文、有分析。可是我发现似乎要求太高,所以这学期降低了要求。

其次,越南的开国神话最早记载在13世纪陈世法编的《岭南摭怪列传》,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5世纪的改编本,所以这里面难免有后世人的想法。另外,这篇神话的全文我有,考虑到版权问题,我就只贴了其中的一段,哈。这篇文章前后文里其实还涉及很多语言学的问题,这个咱们回头再交流。

第三,妪姬是帝来的女儿还是妻子,这主要是版本的问题。有的写作“爱女”、有的写作“爱妾”,到底是什么,现在可能说不清楚了。

第四,帝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蚩尤是帝来手下的一个部落首领,帝来把王位传给儿子榆罔,蚩尤发动叛乱,轩辕黄帝派兵讨伐,一开始打不过,后来打赢了,蚩尤灭亡;而榆罔又派人与黄帝作战,也打不过,于是炎帝神农氏这一族灭亡,黄帝统一了大部分地区。这是我看到另一个《岭南摭怪》版本的记载,与我的那个有点不一样,不知怎么回事。

另外,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也拓宽了我的思路。在这些神话里,很多就是反映了民族融合、迁徙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0 17: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抱香斋在2010-10-10 13:50:53的发言:

第四,帝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蚩尤是帝来手下的一个部落首领,帝来把王位传给儿子榆罔,蚩尤发动叛乱,轩辕黄帝派兵讨伐,一开始打不过,后来打赢了,蚩尤灭亡;而榆罔又派人与黄帝作战,也打不过,于是炎帝神农氏这一族灭亡,黄帝统一了大部分地区。这是我看到另一个《岭南摭怪》版本的记载,与我的那个有点不一样,不知怎么回事。

另外,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也拓宽了我的思路。在这些神话里,很多就是反映了民族融合、迁徙的情况。

我上的两门选修课都涉及一些古代神话传说,对此一直颇有兴趣。这些神话传说年代之远、流播之广、覆盖之深、变形之杂超乎想象,也更显魅力,诱人深入

关于蚩尤、炎帝、黄帝,现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和那段惨烈战争有关的记忆和习俗,他们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代,有一天还要再返回东方的故土,这和蚩尤部落源于东方夷越民族的中国古代传说吻合。在三大部族中,蚩尤所属的东方部族和西北炎帝部族是最早接触、混合、战争的(越南的神话中将帝来和龙君都看作炎帝的后代,蚩尤也属于炎帝的部下,应该是这两大部族融合后的记忆),黄帝一族代表的原是游牧为主的北方文明,最后却征服其他部族,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祖先。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般被认为是一脉相承的,有的还被披上温情脉脉的禅让面纱,但他们其实分别来自于三大部族,他们的更替反映的是三大部族在残酷竞争中强弱胜负的此起彼伏。华夏文明的底层太复杂了,文献记载又多有规整变形(比如谱系化),能和少数民族、周边国家的神话传说对照,拨开层层面纱,会很有意思。有时间我们详细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0 19:01:4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1 21: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啊,谢谢非鱼老师,神农氏的问题是我的疏忽,我找到的《岭南摭怪》(武琼、乔富版本)原文确实是“遂亡”。


再仔细琢磨了下原文,发现我错大发了……


“再传至帝榆罔,蚩尤作乱,轩辕率诸侯兵战不克。蚩尤兽形人语,勇猛有加。或教轩辕以兽皮鼓为令战之,蚩尤乃惊,败于涿鹿。帝榆罔侵陵诸侯,与轩辕战于板泉,三战而败。降封于洛邑,死之。神农氏遂亡。”


蚩尤不敌,帝榆罔亦败,因此降封受死,神农氏然后逃跑了。


斋主老师的版本里是“帝来亦北还,再传至帝榆罔,与黄帝战于版泉,不克而死,神农氏遂亡。”

我把神农氏当黄帝了,其实黄帝是轩辕。飙泪!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多名字……

中越关于炎黄的神话大体上是一致的!我对不起他们和大家,55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12:36 , Processed in 0.0732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