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汉:《汉语的本质和历史》(聂鸿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瑞典, 1889—1978 ),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高本汉是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瑞典汉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胡适曾这样评论20世纪初的欧洲汉学家:“除了伯希和跟高本汉,别人都是洋骗子。”高本汉青年时代曾在中国山西、陕西一带考察汉语方言三年。回国后,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语言和历史文化。“高本汉”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这是用他姓氏第一个音节的音译再加上名字的音译构成的,据说当年他总是习惯于用浓重的山西口音向别人介绍自己:“我本来就是汉人嚜。”高本汉一生著述达百部之多,研究范围包括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和宗教。他在中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汉字的演变,创见颇多。在汉语音韵学上取得的成就尤为后人称道。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是为欧洲大学生写的汉语入门读物。原书1946年用瑞典文首先出版;1949年出版英文版;这本中文版系据英文版转译。在这本书里高本汉没有公布任何“最新成果”,而是从他自己以前的著作中选取了一些最得意的结论和例证,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组织原则重新予以表述。这本薄薄的书只有不到一百页,半天就能读完,有些类似“大家小书”,写得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很多观点、论述今天仍旧很有价值。翻译也不错。 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对汉语研究感兴趣的中国人的入门读物,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外国人怎么看待汉语,以及他们认为学习汉语的最大难点在哪里,(此书的引言部分是站在一个初学汉语的西方人立场上开始叙述的。)从而反思汉语现象及汉语研究。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那些准确生动的例证很快领略到西方语言学的真谛。 因为没有找到电子版,所以只能手录引言中两段话以飨诸位: “有一句名言说,你每学会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思路。这话很对,它不仅考虑到因此而打开了该语言的文学、思想和美学的新领域——这毕竟可以通过更好的翻译来获得——而且首要的是,你的思想被迫离开了母语为你造就的熟悉轨道,从而把你自己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准。你会认识到,基本相同的思想可以用差异很大的方式来体现,可以用你所习惯的母语完全不同类型的语言来表达。” “现在让我们绕到地球的另一边,接触另外一门语言。这门语言几千年以来一直独立存在,实际未受外来影响,它经历了自己特有的发展进程,从而构成了不同于市井俗谈的、华丽多彩的文学语言。那么,我们显然可以期望远远脱离在与英语同源的印欧诸语言中所习惯的一切,而进入一个奇异的世界。” 虽然“这门语言几千年以来一直独立存在,实际未受外来影响”这样的观点我未必赞成,但是浸透在这些段落语句之中对汉语、对语言深深的热爱,让人不能不动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23 21:26: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