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网络谐音现象文献综述 一、 引言谐音,是指所有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借助于音同或音近的词汇特点来表情达意,从而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谐音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但惟有汉语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我国的文学经典中,还是在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谐音现象,在它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汉文化因素。而如今,随着网络、广告中谐音现象的不断兴盛,谐音已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 二、 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2000年到2010年间的20余篇论文的整理和回顾,笔者将多位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谐音现象生成的基础、网络谐音现象产生的原因、网络谐音现象的分类、网络谐音现象的特点、传统谐音现象和网络谐音现象的比较、对网络谐音现象的认识等六大方面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如下: 2.1 谐音现象生成的基础迪丽努尔·吾甫尔、古丽齐曼·赛买提在《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修辞》中谈到了谐音现象广泛产生的物质基础:“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共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根据声韵配合规律,可组合成417个无声调的音节,1336个带声调的音节,以语言中有限的音节表达无限的词语,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词、近音词”。 郑博和王仲轲在《谐音现象中的文化成因》一文中,分析了谐音产生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他们提到,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善于联想、想象,尤其善于二元对立的联想,并且中国人习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体悟人与世界的动态的有机的联系,善于对事物进行整体关照的思维方式。汉民族同时有着强烈的趋吉避凶的心理以及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 黄青青在《从谐音网络词汇透视中国文化》一文中,提到了谐音网络词汇产生的另外两种心理基础。一是谐音本身就是古代中国先民流露出的一种语言崇拜:语言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他能联系世界万物,既能赐福又能除灾。其二,她认为谐音现象的繁盛与汉民族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下的压抑心理是分不开的。 2.2 网络谐音现象的产生原因张旋的《论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王晶的《浅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生造词》,迪丽努尔·吾甫尔、古丽齐曼·赛买提的《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修辞》三篇论文中,都详细分析了网络谐音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他们都提到了谐音的产生符合语言交流的经济原则,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也提到了这一现象符合网络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求新求异的游戏意识。王晶的论述更为详细,她还提出了其他四种原因:网络交流中时间和空间二元脱离的独特语言环境、追求修辞效果的需要、拼音输入法的程序设置、方言区网络使用者的需要。 陈培在《网络谐音流行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以“杯具”为例》一文中,则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他以徐盛恒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理论下构建了两大组成框架——“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分别解释了谐音词的生成和理解机制,为网络谐音现象的繁荣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2.3网络谐音现象的分类对于网络谐音现象的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大部分研究者按照谐音的来源进行分类。刘晓梅的《网络语言中的谐音双关》、范维的《网络语言与谐音修辞》、黎昌友的《网络谐音流行语的生成渠道及特点》、杜晓文的《网络谐音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迪丽努尔·吾甫尔、古丽齐曼·赛买提、王晶、陈培等都提到了外来词谐音和数字谐音两大类。其中,迪丽努尔·吾甫尔、古丽齐曼·赛买提认为外来语谐音只是英语谐音,并且只包括增义音译法而来的词语。对于汉语的谐音,迪丽努尔·吾甫尔、古丽齐曼·赛买提和王晶只将其简单的划为汉语谐音一类,而刘晓梅、范维、黎昌友、杜晓文、陈培认为汉语的谐音应当分为汉语普通话谐音和汉语方言词谐音。范维、王晶、陈培、还提到了字母谐音,并认为字母谐音包括英文字母的谐音和汉语拼音的谐音。其中,陈培还认为对汉语拼音进行首字母缩略应当归入字母谐音中,但是黎昌友将缩写汉语拼音词单列为一大类,而迪丽努尔·吾甫尔和古丽齐曼·赛买提将这种缩略归入了数字字母谐音缩略中。王晶、迪丽努尔·吾甫尔和古丽齐曼·赛买提还将符号谐音列为一类,他们和杜晓文都认为还有一类新兴的谐音:混合谐音。除此之外,刘晓梅、范维、杜晓文都认为网络谐音现象中有一类连读谐音,又叫合音谐音,但杜晓文只是将其划为汉语谐音中的一个子类。而对于合音的分类,苏向红有不同的观点:她在《试论修辞方法对当代汉语新造词语的作用》一文中认为,谐音法、音节缩略法、合音法与叠音法共同构成利用语音的新造词方法。其中,谐音法只包括直接谐音和由谐音加缩略构成的方法。陈发青、胡争光、阮云志在《汉语网络流行语造词法研究》中还提出了另一种划分方法:谐音法只包括外语谐音法、汉语谐音法、和英汉组合谐音法。他们认为,谐音法只能用近音字母、数字、词等替代,利用同音的字母、数字、词等进行的替代被划分到自创独特造词法的别字法中。而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法、英文首字母缩写法则被划到借用英语造词法中。 除了按照谐音的来源进行分类之外,还有研究者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陈向红、王晓静在《谐音:网络语言中一种语用策略》中,按照谐音手段将谐音现象分为三个大类:使用汉语同音词、近音词,使用同音、近音字母,使用数字。其中,使用汉语同音词、近音词又包括用同音的错字、别字代替正确的汉字,用易“曲解”的汉字音译英文单词;使用同音、近音字母里又包括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 茹洁的《浅论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手法》和张旋都按照谐体的类型分类。不同的是,茹洁将将网络语言的谐音现象分为五类:数字代码谐音,汉字谐音,英文简写谐音,数字与字母、符号与字母合写谐音,汉语拼音头字母谐音。而张旋则将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分为四类:字母式,包括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汉字式,包括源体是外语的汉字式谐音、源体为汉语的汉字式谐音、源体为混合式的汉字式谐音以及合音;数字式;混合式。需要注意的是,他所指的汉语拼音字母是指与汉语完全一一对应的、没有声调的汉语拼音。 朱亚军在《谐音策略与网语符号》一文中,从网语符号的谐音策略角度将其分为谐音对译式、谐音别解式、谐音仿词式、谐音代字式、谐音假借式和谐音节略式等六种。 在《浅析火星文中的谐音新词》中,鲍士雪就谐音的方式将谐音新词分为三大类:一般谐音方式、注音方式、合音方式。一般谐音方式包括外语音译新词、台湾“国语”谐音新词、汉语方言谐音新词、数字谐音新词和字母谐音新词。 2.4网络谐音现象的特点张旋、陈向红、王晓静、黎昌友都认为谐音具有以下四大特点:首先,谐音使语言表达简洁、经济。其次,谐音可以迅速传递信息,鲍士雪、黄青青都提到这个特点。再者,谐音使网络交流提供了谐趣和诙谐幽默,大部分的研究者也都注意到了此特点。最后,谐音会造成视觉冲击,引起对方注意,它具有很强的视觉性和形象性。另外,黎昌友还注意到网络谐音的粗俗化倾向。 2.5 传统谐音现象和网络谐音现象的比较范维认为网络语言谐音和传统谐音有四点不同。首先,网络语言谐音的形式价值取向很强,但不能够充分体现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不具有社会文化意义。这一点张旋、王晶、都在其文章当中有所提及。其次,网络语言中的谐音词语具有同义的特点,而传统谐音词语则不具有同义关系。这一点在安志伟的《网络词语特殊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也指出来了。再者,网络语言谐音具有更大的随意性以及不对应性。很多网络语言的谐体都与原来要表达的词语不是一一对应、字字对应的。王晶进一步指出,在网络语言的谐音词中,音近的谐音更多。最后,范维还提到网络语言谐音在使用材料上更加扩展,可以使用外语、字母、阿拉伯数字等符号谐音。这一观点王晶、陈培、鲍士雪均有说明。 此外,迪丽努尔·吾甫尔和古丽齐曼·赛买提还提到网络交际具有独特的交流媒介和传播过程。传统语言的传播过程是“说”→“听”,网络语言则是“写”→“看”。网络语言就是将诉诸于听觉的日常口语书面化。网络语言的谐音可以让文字承担一部分口语中语音的表情、表意、表态功能,使之“形神兼备”。 王晶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其他三个比较点:从语法的层面看,网络谐音生造词更不注重语法的规范;从词汇层面看,网络用语谐音对象比传统语境中的谐音对象要广泛得多,不仅局限于常用语,而且包括口头语、感叹词、拟声词、英语词句等等;从修辞的目的上看,传统谐音主要是利用词语的本义和谐音后词语的意义或形成双关,或形成对仗等,来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而网络谐音则是将发音相近的词语联结,而且通常谐体不强调自身的本义,也不以一音一形双义为修辞目的,更多是为了达到幽默或标新立异的效果,甚至仅仅是为了谐音而造词。 2.6对网络谐音现象的认识李丽文在《谐音构词研究》中认为谐音现象具有两面性。它的益处在于可以较含蓄的表达情感,有较强的趣味性。不好的一面在于它不利于孩子们学习汉语,也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化。 张旋还提到,网络语言的谐音现象有他存在的合理性,它符合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也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 杨艳兰在《美学视角下网络语言谐音效果致成原因分析》一文中,从美学视角阐释了网络语言谐音现象新奇美的致成原因:网络谐音词是一个特殊的音形义综合体——它具有一形一音二义。正是这一独特的结构特点,为生成阶段瓦解旧平衡、制造陌生化提供了可能,为理解阶段延展感知过程获得审美体验提供了可能。 在对于谐音现象发展前景的看法上,杜晓文认为,网络谐音在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不能失去信息传递的文化准确性。同时,他还认为网络新谐音词必然经历一个快速的淘汰、筛选过程,对于网络新谐音词的跟风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对西方长头发、喇叭裤的模仿,这些文化现象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必然会很快消失的。 当然,更多研究者对于网络谐音这一新现象的前途持观望的态度。张旋、王晶、刘晓梅、黎昌友等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语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我们要尊重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等待时间去检验其好坏。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关语言文字部门也需要对其进行规范。 三、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谐音网络语的蓬勃发展,已经有很多研究者注意到这个新兴的语言问题,并对网络谐音现象及其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也对网络中谐音的使用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人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对网络谐音进行探究,有关于网络谐音现象产生和使用的;有关于网络谐音现象与文化方面的;有关于网络谐音现象与审美价值的;有关于网络谐音现象与传统谐音现象进行对比的;还有从构词角度探究谐音词的结构的,各个方面的文章都很多。不过,因为谐音网络语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大家对此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谐音网络语的研究还有值得深入的地方。笔者以为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首先,目前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一些描述性的研究上,而分析性的文章见之甚少。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大对其本质规律的探讨和分析,而不应该只停留于表面的描写。 其次,现在大家对网络谐音现象都只是局部的小角度的研究,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对这种语言现象的定义、范围、各个概念的含义和关系等基本问题都不太明确,与现代甚至古代的语言词汇系统和修辞系统的联系也甚少,这就使得整个研究成果看上去就像没有根的浮萍一样。 可见,有关网络谐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可是还是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继续深入研究网络谐音现象是有必要的。 四、 参考文献[1] 王 苹. 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J]. 修辞学习,2000.8-10 [2] 潘文国. 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1. [3] 安志伟. 网络词语特殊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语文学刊,2005.5. [4] 陈向红,王晓静. 谐音:网络语言中一种语用策略[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5] 刘晓梅.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双关[J]. 语文学刊,2006.9. [6] 苏向红. 试论修辞方法对当代汉语新造词语的作用[J]. 修辞学习,2007.5. [7] 茹 洁. 浅论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手法[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8] 范 维. 网络语言与谐音修辞[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 [9] 朱亚军. 谐音策略与网语符号[J].汉语学习,2008.8. [10] 陈发青,胡争光,阮云志. 汉语网络流行语造词法研究[J]. 陕西教育,2008.11. [11] 黎昌友. 网络谐音流行语的生成渠道及特点[J]. 广西社会科学,2009.2. [12] 李丽文. 谐音构词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09.2. [13] 鲍士雪. 浅析火星文中的谐音新词[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3. [14] 杨艳兰. 美学视角下网络语言谐音效果致成原因分析[J]. 现代语文,2009.6. [15] 迪丽努尔·吾甫尔,古丽齐曼·赛买提. 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修辞[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7. [16] 杜晓文. 网络谐音语言现象的文化思考[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 [17] 王 晶.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生造词[J]. 商业经济,2010.2. [18] 黄青青. 从谐音网络词汇透视中国文化[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 [19] 郑 博,王仲轲. 谐音现象中的文化成因[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20] 张 旋. 论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J]. 现代语文,2010.6. [21] 陈 培. 网络谐音流行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以“杯具”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PS:其实这篇文献综述有个遗憾:综述的文献档次有点低。但不管这么说,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正式的写文献综述呢,献丑了~~欢迎大家指正~O(∩_∩)O~~让板砖来得更猛烈些吧! 另外转告大家,符渝姐姐上课提到的关于文献综述的帖子,在教务版块的毕业论文专题,是远风老师发的 研究综述的结构及表达问题------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四期末论文的批改体会。 大家去看看吧,挺有用的~~O(∩_∩)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7 0:03: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