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初级听力课答辩 1.
文化课VS听力课 听力课中的文化因素究竟占多少比重以及讲解的深度问题,在像听力课这样的专项技能教学中,一直都很难把握。我们是这样考虑的,首先,由于这节课是一节“精听听力课”,所以我们将“听力”设为重点,文化传播为辅,况且文本中也涉及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元素,由于担心太多内容的介绍可能会造成俄罗斯学生接受上的疲劳与困难,所以我们没有考虑增添过多的内容;其次,针对俄罗斯学生,我们在题目的设计上(尤其是热身),也考虑了俄罗斯的文化,比如说用了俄罗斯的名字,有助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再比如特意选择了俄罗斯学生喜欢的中国武术和酒作为话题;最后,由于文化的交流是双方的互动,但这次的试讲的对象是中国学生,所以文化的冲击和质疑都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的,以至于在备课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比如说我们没有解释为什么要给爷爷奶奶拜年,但如果是俄罗斯学生,可能就会当场提出来,由我们回答(这自然也难不倒我们),引出对老人的尊敬这样的内涵;再比如,最后的自由问答环节,我们问“你们国家有没有类似的节日?或你们国家有这样的节日吗?”我们预测,如果在真实的课堂,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另外,文化讲解的深度,也是很难把握的。总体上来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这一次初级听力课上讲过年,以后到了中级听力,高级听力课上依然会讲,就像我们英文课本上年年都会有圣诞节的话题一样。所以虽然这一次初级的专项听力课文化氛围很重,我们依然没有考虑设置太多。
2.语法课VS听力课: 设置听力课的本义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语段的能力,重点在于理解,不在于语法的讲解,听力课作为语法课的平行科目,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承担起语法课的教学任务,就具体情况而言,我们上的这节课《话说过年》,是对外汉语教材系列之听力教程,也就是说,还有相关的语法教程,最多只能算做事对语法课的回顾与温习,所以没必要强调语法,否则听力课也就不是听力课了。 “那到也是”,“就是啊”:首先,这是对外汉语教材系列之《话说过年》语法课的回顾,是这篇课的难点所在;其次,我们设置这两个句子的讲解是考虑到这两个语法点都是很常用的,在听力中听到后,可以加强口语,运用于日常的口语当中,也正是听说结合的体现。
3.
针对题目设置的问题: ⑴题目多少问题---同学们认为题目设置过多 我们组设置的本节课为精听课,不包含泛听内容,在精听课中通过集中练习来进行听力的提高。我们在第一题设置了5个小题,第二题设置了14个小题,总体的量对于一节精听课来说并不多。14个选择题紧扣课文,顺课文情节先后设置,而且回答题目的依据在课文中分布相对均匀,没有超出课文,所以题量并不能算过大。 ⑵选项设置问题 首先,这个选项的设置来源于我们所参考的教材。其次,我们认为“一个来星期”虽然在意思上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并不干扰同学们的答题。我们的课型是听力课,同学们主要依据自己听到的进行回答,直接听取和排除法都是常用的方法,就本题来说,原文中明确由“从春节前一个多星期……”所以,可以较容易的选出正确答案,“一个多星期”,而非“一个来星期”。此外,“多”和“来”在辨音上困难不大,因为二者区别明显。俄罗斯学生在“duo”和“lai”上没有困难。他们的困难主要在语调和汉字方面,语音方面的困难不是这两个音。(针对同学所提出的“一个来星期”) ⑶题目之间联系过大问题---针对同学提出后一个小题直接包含前一个小题答案 在选择题中,第5小题题干为“在家里,大人和孩子谁给谁拜年?”第6小题题干为“孩子给大人拜年的时候,大人要做什么?”有同学认为,第6小题直接给出第5小题的答案,不太恰当。我们认为,首先,这两个题目
设置来源于课文,且遵循了课文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其次,这本身是同学们在做题时需要锻炼的技能。注意不同题目本身之间的联系为做题找到更多的依据,降低难度。 ⑷主旨和细节问题---针对同学提出第一大题应该设置主旨题,而非重视细节的判断题。 首先,主旨题和细节题哪一个难度更小要根据情况而定。有的文章主旨好概括,有的文章细节更容易抓取,我们所选取的文章“话说过年”属于后者。我们可以从中听取很多直接明了的细节,但是概括主旨的话,就比较困难,用到的还是细节的描述。其次,我们的判断题题干中所涉及的细节都是很容易抓取的,例如日期。题干本身较短,难度不大。 ⑸题型单调问题 我们所设定的是精听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材料补充,例如泛听材料等。总体来讲,热身的选择、填空题;课文的判断、选择、常用语、口头回答问题几种加在一起,对于60分钟的时间来说,题型并不单调。而且我们认为同一个题型的较多的小题可以对于这种听力技能更好的强化练习。 ⑹层次难度没有循序渐进问题。 我们认为,题目的设置基本上做到了难度由浅入深,包括热身题在内。热身题主要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难度小,而且热身题和后面课文相关度较大,也为后面扫除障碍。后面练习的题目设置也遵循的由易到难的过程。判断题只要注意到一个细节就可以做出。后面的选择题涉及到了不同选项的对比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进一步加大了难度。最后的回答问题不但需要总结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口头表达,听说结合。所以总体上来说遵循了循序渐进原则。
4.
课程讲解方面 针对于同学提出我们这次课的重点不突出的质疑,我们认为是同学没有真正体会到我们的课程设计的安排。我们小组的这次课是听力课,重点是放在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和水平,而选择的这课教材内容的难点在于它涉及文化方面的词语较多,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上处理为在听力训练的同时传授相关文化知识。我们在听前热身环节和导入环节分别涉及了大部分听时文本中涵盖的较难的语法点和生词。不仅意为着重讲解,而且更是为其听时扫除障碍。 听中第二遍,我们设置为分段听,每段做两题,全部文本听完后再进行讲解。有的同学提出了分段听、分段讲的方法,这是我们曾经第一次设置课程的时候选择的方法,但是再考虑之后,我们坚持了最终全部听完的讲解的方法。首先,我们设置的是初级阶段下的听力精听课。如果分段听分段讲,虽然同样是精听,则降低了听力的难度,没有达到这课我们所要锻炼学生的听力速度的目的。其次,听力文本是有前后逻辑性的,而根据文本设置的题目也是存在前后联系的。虽然我们这课内容,这个方面并不突出,但是听后练习中还是有存在前后联系的题目,所以我们不希望破坏了文本的前后联系性。 对于听后是否在PPT中展示出问题题干以及是否需要老师重复问题的疑问,我们认为我们的处理方法是符合我们设定的学生的。首先我们认为不应该在PPT上展示出题干,因为我们的课型是听力课,重点应该是“听”,而不是“看”。其次,针对听后老师讲解时对于题干的处理,我们认为听时阶段学生边听边做题,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讲解的时候,目的在于降低难度解释清楚,所以老师复述题干,不仅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回顾题目,便于同学再次选择答案以及之后老师的讲解,而且以听的方式展示,再次训练了学生听力能力。
写给后来者: 1. 生词展示最好带上拼音。初级学生的语音仍然是问题。即使老师发音正确,学生不一定听音正确,展示生词时带上拼音有助于学生正确了解发音。 2. 试讲时,同学们对听力题及听力题型提出了许多问题。其实我们的主要听力材料基本上是直接取材于现行的一套北语出版的初级听力课本。一开始我们想以此为证据反驳这些质疑,但冷静下来,我们想,任何一课现行教材拿到试讲课,都会被猛烈批评。试讲讨论是质疑教材的最好试炼地。我们希望后来者接受我们的教训,不要太相信、依赖教材,按自己的想法精炼题目。 3. 没有最完美的准备。就算你做再多准备功课,都会有漏洞。我们精心准备的英语翻译不知不觉成了被批的把柄;我们为了更好掌控时间的快语速成了最好的无法反驳的硬伤……我们想说,没有最完美的准备,只有更完美的付出。如果你被指出了缺点,不要愤怒、不要伤心,尽心尽力则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