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后的读书夜,提几个小建议: 1、尽量在开学初和学期中举行。这次人少和期末有很大关系。我周四下午补课时和大一的同学讲了这次的主题,很多同学都很惊喜,但他们很多人晚上有课,而这天的课和期末考试相关,没人敢再像上次那样翘课。 2、请南卓留心经常来参加的其他学院的同学,和他们多联络交流,一起商量主题,甚至可以轮流主持。虽然这个活动是中文学院发起的,但不要把它当成中文的同学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几位发起的老师去年也达成共识,这是一个爱读书的同仁聚会,不管来自哪里,不管专业背景,只要来了都是主人。——有心才会有动力,如果只是当成某个专业某个年级的义务,最终会变成负担,失去读书夜的活力。 3、能不能把“朗读”放进去,减少对电脑的依赖?遇到需要大家了解的段落语句,让人朗读,甚至兴致起来了,可以只是大家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一本书,一起读,一起听,回归读书最质朴的面貌。 4、形式上可以活泼些,这样能参与进来说话的同学会多些。比如有时可以让大家带自己喜欢或印象深的故事(传说、民间故事都可以)来分享。——就像小时候围坐一起讲故事、听故事一样。——人类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的吧? 此外,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气质,是不是可以试着在不同的时节读不同气质的书籍呢?比如春天咏诗,夏天诵文,秋天思哲,冬天讲古? 那天在路上,我说你们要好好感谢白水老师和小即老师。白水老师这学期课程、政务工作繁重,每到周四下午就疲惫不堪,但总坚持参加读书夜。小即老师两次都是从外面匆匆赶回参加。其实还有木兰老师,她每周四下午都有课到五点,但也不顾辛苦留下来和大家在一起。当初你们接过这个活动时,老师们很希望从此以你们为主力。但是,从老师为主到学生为主,中间有个落差,是你们现在的经验和经历还不足以弥补的,所以这段时间老师们还是放下一己之念,选择陪伴大家走过。读书夜也像是这些老师培育的一棵小苗,希望她能健康茁壮成长。 中国人喜欢说“薪火相传”,其实也是“心火相传”。组织一个活动,光有聪明的点子和一时的冲动是远远不够的,“无私”、“承担”、“相助”、“坚持”这些古老得已经被现代人视为古董而嗤之以鼻的词语其实是让我们的文化能够绵延千年的宝贵特质,也是一个人、一件事能“立”起来的“根本”。 上周和大一的同学讲“叜”(叟)、“導”,对那洞穴中的火光、那指路之手有了更深的体会。老师们曾见过那火光、那手,现在正在交给你们,未来你们也将传下去。 你们终将长大,不再依赖我们。这段路我们一起走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 12:17: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