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67|回复: 15

[推荐书目] 抱香斋荐书(201113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1 23: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希望能做到一月一荐,因此在1月份的最后一天补上新年的第一次荐书。

《暧昧的日本人》,李兆忠著,九州出版社,2010年11月。

日本这个邻居,我们熟悉又陌生,尽管很多人会说自己多么不喜欢它,可是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在所有的国家中,有关日本民族性解读的书籍还是最多的,这证明我们还是有了解它的欲望,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邻居,所以不得不了解它。

这本书我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老实说看完后它的观点是什么我一点没记住,因为它不像《菊与刀》或是《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等名著有一种“片面的深刻”,它很全面,资料也很翔实,语言很流畅,最重要的是很多问题分析了来龙去脉,正如龙应台在《沙漠玫瑰》里所说的,很多事物我们要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否则你的价值判断就会南辕北辙。题目中的“暧昧”并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模糊”,而是“矛盾”的意思,它解释了许多日本人看似矛盾的根源。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它没有提出自己的某种独到观点,也有情绪化和从俗的嫌疑,而且虎头蛇尾,结尾部分比较重复罗嗦。

关于日本,似乎是我碗里的菜,和它近距离接触的时间有限,但我敢说我从文字里无数次打量这个国家。因此本来写了一篇长文来介绍外国人的“日本人论”和日本人的“日本人论”,可是写到后来我忽然有点悲哀,每个人对日本的理解,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理智上,可能都有各自的起点,我并不想说服别人什么,所以最后把它们全删了。“亲日派”一定是个贬义词,那么做个“知日派”是可以接受的吧。

发表于 2011-2-1 10: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月一荐,斋主也是在督促自己一月一读吧?[em37]

书名中的“暧昧”是日文原文么?

 

“关于日本,似乎是我碗里的菜,和它近距离接触的时间有限,但我敢说我从文字里无数次打量这个国家。因此本来写了一篇长文来介绍外国人的“日本人论”和日本人的“日本人论”,可是写到后来我忽然有点悲哀,每个人对日本的理解,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理智上,可能都有各自的起点,我并不想说服别人什么,所以最后把它们全删了。“亲日派”一定是个贬义词,那么做个“知日派”是可以接受的吧。”

文字有时只是心情的体现,随感而发,至于别人如何解读,不必过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11:16: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 11: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骥推荐一本书,陈平原的《阅读日本》,也许谈不上多么深刻,但陈平原的文字笔调雍容,不妨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4: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子非鱼在2011-2-1 10:57:12的发言:

一月一荐,斋主也是在督促自己一月一读吧?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书名中的“暧昧”是日文原文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11:16:45编辑过]

是的,不读书要落后啊。现在习惯在网上流连,网络的确给我们许多知识和便利,可也妨碍了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寻找真实的答案,这一点有时让我悚然而惊。

书名中的“暧昧”也不是日语的意思(模糊),也不是中文的意思(微妙),主要是受大江健三郎《我在暧昧的日本》的影响,大江用“暧昧”有讽刺的意味,这里倒没有讽刺意味,主要是指自相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4: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2-1 11:42:03的发言:
附骥推荐一本书,陈平原的《阅读日本》,也许谈不上多么深刻,但陈平原的文字笔调雍容,不妨一看。

嗯,我有这本,和葛兆光《考槃在涧》是一套,是作者在日本研究期间的随笔,虽不是专门的日本研究,但大家的文字值得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 15: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个“知日派”,很可取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3 14: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向上看,花瓣

(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觉得跟斋主老师所讲的“日本民族性”有关,转过来共享。)

 

       每次经过一户人家,总是忍不住向上张望,四楼的窗台外,错落着挂满了不知名的花球,红、紫、蓝、白……风一吹,花瓣飞扬,城市高楼林立,如此看见,真是说不出的喜欢,又想起姬神中的一首曲子———向上看,花瓣。听来有种空灵,是独看落花轻飞的美感。

  常去的公园门口,种着一丛一丛的棣棠花,结成一草木之墙,花开盛时,满眼都是灼灼金黄。棣棠花被日本人叫做“山吹”,这名字可真美,“棣棠”有学名气,“山吹”像小名,有着私底与亲昵的欢喜,松尾芭蕉所写的山吹,有一句翻译成“山吹凋零,悄悄地沒有声息……”或译作“激湍漉漉,可是棣棠落花簌簌?”两种译文,都写出了自然中的飘零之美,却无丝毫感伤,生命的过往,都该淡淡的去享受。

  从前居住的小街,街角种着木香花,每年春季,雪白的木香花繁密地开着,可来往的人,脚步多是匆匆,还不如小孩子,看了,手一指,喜悦地叫道:“妈妈,看那花!”小孩子有时比大人更懂得什么叫赏心悦目!

  山路长行,一路风景再美,走得久了,也会累,会心烦,走到山路转弯处,很突然的,就被红霞当头笼罩———在向阳的山崖处,开满了红杜鹃,染红半山,令人讶异,原来埋伏着这样的千军万马呀!

  认识一个女子,她与母亲感情分外浓厚。她母亲去世前,叮嘱将其骨灰葬在自家梨园。母亲去世后,她每隔几天都要回一趟梨园,在母亲的坟前坐一会儿。初春,正是梨花开放时,千树万树,雪白盎然的生机,她仰脸看花时,瞬间领悟了母亲的心意———母亲是担心她太于悲恸,墓地,是个死气沉沉的地方,毫无生趣,而梨园的春华秋实,会让她目睹着生命美好的轮回,能鼓舞她的精神。

  向上看,花瓣!一颗快乐的平常心,开始轻轻浅浅地跳动———它是多么容易满足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14:58:3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4 2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看到日本人做的东西,包括小小的一个食品,很精致,很漂亮,觉得他们很用心做事情,也很有美感,很会享受生活。论坛里有个帖子,里面有很多好看的日本井盖,也让人惊艳。还有他们有很多很细腻的文学艺术,表达对世界、生命的感受,也很动人。

我想请教,这样一群很懂美并乐于表现美的人,为什么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那么冷漠?不说中日战争时拿中国人做细菌试验,就是现在,日本的自杀率在世界很靠前的。

他们在做出那些美丽的东西的时候,心里不是带着对世界的美的肯定么?他们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时,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会有犹豫么?

日本人自己对这样的“暧昧”,有没有什么解释?

对于自杀,我有一个的想法,不知对不对啊。人类本身有忧郁的心理倾向,有人弱一些,偶尔出现,有人强一些,经常出现,有人很强,天天都有,最后这种人被认为得了抑郁症。这和基因有没有关系?有的民族比较容易出现对生命的怀疑否定,排除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会不会和这样的民族的总体基因有关系?如果真是和生理有很大关系,那么我们现在习惯从社会、生活、思想、人格等方面去分析自杀现象,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能有多大的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4 21:21: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21: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1-2-3 14:57:22的发言:

(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觉得跟斋主老师所讲的“日本民族性”有关,转过来共享。)

 

       每次经过一户人家,总是忍不住向上张望,四楼的窗台外,错落着挂满了不知名的花球,红、紫、蓝、白……风一吹,花瓣飞扬,城市高楼林立,如此看见,真是说不出的喜欢,又想起姬神中的一首曲子———向上看,花瓣。听来有种空灵,是独看落花轻飞的美感。

  常去的公园门口,种着一丛一丛的棣棠花,结成一草木之墙,花开盛时,满眼都是灼灼金黄。棣棠花被日本人叫做“山吹”,这名字可真美,“棣棠”有学名气,“山吹”像小名,有着私底与亲昵的欢喜,松尾芭蕉所写的山吹,有一句翻译成“山吹凋零,悄悄地沒有声息……”或译作“激湍漉漉,可是棣棠落花簌簌?”两种译文,都写出了自然中的飘零之美,却无丝毫感伤,生命的过往,都该淡淡的去享受。

  从前居住的小街,街角种着木香花,每年春季,雪白的木香花繁密地开着,可来往的人,脚步多是匆匆,还不如小孩子,看了,手一指,喜悦地叫道:“妈妈,看那花!”小孩子有时比大人更懂得什么叫赏心悦目!

  山路长行,一路风景再美,走得久了,也会累,会心烦,走到山路转弯处,很突然的,就被红霞当头笼罩———在向阳的山崖处,开满了红杜鹃,染红半山,令人讶异,原来埋伏着这样的千军万马呀!

  认识一个女子,她与母亲感情分外浓厚。她母亲去世前,叮嘱将其骨灰葬在自家梨园。母亲去世后,她每隔几天都要回一趟梨园,在母亲的坟前坐一会儿。初春,正是梨花开放时,千树万树,雪白盎然的生机,她仰脸看花时,瞬间领悟了母亲的心意———母亲是担心她太于悲恸,墓地,是个死气沉沉的地方,毫无生趣,而梨园的春华秋实,会让她目睹着生命美好的轮回,能鼓舞她的精神。

  向上看,花瓣!一颗快乐的平常心,开始轻轻浅浅地跳动———它是多么容易满足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14:58:31编辑过]

木兰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确实,我认为日本的民族性就在普通民居院子里种植的那些花花草草上。

推荐李冬君的《落花一瞬》,文字非常诗意优美,也很好地解释了日本民族独特的美伊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20: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言在2011-2-4 21:19:41的发言:

每次看到日本人做的东西,包括小小的一个食品,很精致,很漂亮,觉得他们很用心做事情,也很有美感,很会享受生活。论坛里有个帖子,里面有很多好看的日本井盖,也让人惊艳。还有他们有很多很细腻的文学艺术,表达对世界、生命的感受,也很动人。

我想请教,这样一群很懂美并乐于表现美的人,为什么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那么冷漠?不说中日战争时拿中国人做细菌试验,就是现在,日本的自杀率在世界很靠前的。

他们在做出那些美丽的东西的时候,心里不是带着对世界的美的肯定么?他们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时,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会有犹豫么?

日本人自己对这样的“暧昧”,有没有什么解释?

对于自杀,我有一个的想法,不知对不对啊。人类本身有忧郁的心理倾向,有人弱一些,偶尔出现,有人强一些,经常出现,有人很强,天天都有,最后这种人被认为得了抑郁症。这和基因有没有关系?有的民族比较容易出现对生命的怀疑否定,排除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会不会和这样的民族的总体基因有关系?如果真是和生理有很大关系,那么我们现在习惯从社会、生活、思想、人格等方面去分析自杀现象,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能有多大的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4 21:21:10编辑过]

你的问题很好,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回答可能有些言不及义,不过还是尝试着来回答一下。

爱美与尚武,即“菊与刀”的问题,其实是三个问题。首先是爱美,这是由风土决定的(和辻哲郎《风土》)。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培养了日本人对自然敏锐细腻的感受力,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都会引发人的美感,不过火山、地震、台风、海啸也是时时潜在的威胁,因此生命的无常意识深深渗透到日本人的心里,当然也与佛教的影响有关。其次是尚武,这是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武士统治的社会,形成了武士道文化(新渡户稻造《武士道》),这种文化的形成也很复杂,有儒教、佛教的影响。武士道的核心是“忠君”,当然也包括轻死,武士的职责决定了他们看轻别人的生命也看轻自己的生命,武士道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第三是这两者的矛盾性。加藤周一试图从社会结构这个角度来分析,他认为日本民族本质上是一个“村落共同体”,要知道古代有一种“村八分”的制度,即有人破坏了村里的规矩,别的村民在除了火灾和葬礼的其它八件事情上都会与他绝交,这是很厉害的,这决定了日本人内部的高度统一,即只要集体决定的就要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的质疑,否则被集体抛弃会让人生不如死;而土居健郎从精神心理的角度认为日本人集体无意识里有一种“娇宠”心理,即依赖别人,这决定了任何事都不会让个人来负责,如果有人站出来负责那是由于对集体的名誉造成了伤害,这也是所谓的耻感文化。

回过头来看自杀的问题,首先日本人不认为死是可怕的,死是解脱,死甚至是一种浪漫。这可以解释很多“心中”(情死)的问题,另外死是负责任,对自己交代(有时是信诺、名誉等问题),也对别人交代,不给别人造成负担,这也是耻感文化的体现。《蝴蝶夫人》里巧巧桑的自杀大概所有人都认为是“殉情”,可我觉得不能忽略了“她”是武士的女儿这一背景。所以,现在抗抑郁的药物可以控制抑郁症让我们觉得好像这是不是个生理问题不过我认为日本的自杀率高还是一个文化基因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7 06:08 , Processed in 0.0564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