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和“ni xian”之间有没有对应关系,因为没有其他证据,现在还不好判断。
但汉语中确实存在两个音节和一个音节的转化现象。这和音节在语流中的相互影响有关,如果常用,就会被固定下来,甚至取代原有的词语。
有的双音词语,两个音节连在一起快读时,音节紧缩,组成一个新的音节,结果意义不变而双音节词语变成了单音词。这种由于音节紧缩而产生的单音词,称之为合音词。这样的现象上古时期已经出现,比如:“扶摇”——“飙”、“蒺藜”——“茨”、“不可”——“叵”、“而已”——“耳”等等。
现代汉语也有(包括方言),比如:“不用”——“甭”、“不要”——“别”、“旮旯”——“角”、“窟窿”——“孔”、“囫囵”——“浑”“扒拉”——“拨”等等。
(有人用这些材料证明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存在。)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合音词的数量都不是很多。
而有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的音素如果延长,会变成双音节,比如衍音连绵词:“差”——“参差”、“菡”——“菡萏”等等。
稍微注意一下,这不能叫“拆字复音”,它和文字没有关系,是音节之间的问题。
这类现象有时会比较复杂,比如:
有个词“咱们”,原本写作“咱”,念“zam”,后来闭口鼻音韵尾消失,改念“zan”,“m”延伸变成“men”,书面语写作“咱们”(有时也只写作“咱”),可是口语如果快读,又会变成“za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6 20:30: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