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63|回复: 15

[原创文字] 献丑了,一篇作业小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8 12: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泱泱                                 

——读西南联大历史有感

“西山苍苍,南国荡荡。联合隽彦,大学泱泱”。——此诗为清华纪念西南联大建校五十周年所作。我常思考何谓“大学”,意欲从所知中寻一梦中大学现实版。然此校非今日之清华、北大,亦非我所处之贸大,而是早已消失的西南联大。窃以为,唯有此校,方称得上“泱泱”二字。

一、教授治校,名师荟萃。

西南联大,荟萃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英,许多教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如雷贯耳者又岂止一二人。联大教授大多留学欧美。其外聘教授有李约瑟、费正清等世界知名学者,教授阵容堪称奢华。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叶企孙、华罗庚……均是大家。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乃传播思想,培育青年之所,而青年乃国之一脉,执鞭讲台者尤为重要。西南联大师生,食不饱穿不暖,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从中可窥其教师的“行为世范”。

反观现在,必须承认,大学中不乏好老师。但我也着实遇到了不少无才无德之师,心思全然不在教书上。更有甚者,剽窃论文、伪造学历。以此教师教育青年,不禁让人担忧。我只愿今之大学,能尽力延揽人才,不求与西南联大媲美,但求能无愧于莘莘学子。

西南联大实行教授治校,追求学术自由,尊重学术地位。若希望学术自由,则必须由学术界自己管理。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兼容并包,学术发展,正是得益于教授们对学校事务的管理。近几年,大学去行政化呼声愈烈,而未见有实际行动,教师们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科研评判皆委于专门行政人员,教师未有主人翁之感,对教学事务也愈加怠惰,此诚大学发展之大忌。唯有去行政化,由教授治校,方能实现学术自由,学校发展,这也是我等学子日夜所盼。

二、育人之道,通识为先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专才?通才?当时有人提出国难当头,教育应以工科为主,但西南联大却坚持通识教育。梅贻琦认为:大学应承担通才培养任务,而专才培养则是职业学校或研究院的任务。因此,西南联大的学生无论专业,在低年级均要文理兼修,中西兼容。在“通识教育”理念下,联大学生英才辈出。“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与朱光亚先生,大学期间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可他们凭在大学时的基础和对科学的执着,最终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现在,我国大学则以培养专才为主,出现了一批以教授实用技术、培养实用人才为主的应用型大学,出现了专门的理工、财经等院校。在这些学校里,或无工科理科,或无文、史、哲。在对外经贸,我们没有历史、哲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目之所及,皆为经济、商业。讲座亦是,经济学家、商界领袖,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可是人文大家的讲座,却少之又少。外界评价我校学生后劲不足,怕是与人文素养缺失有关。

再者就业,不对口者十之八九。学生知识面过于狭小,视野不够开阔,毕竟技术易学,而素养却难以一时而就。这既不能将所学有效运用,亦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大学如若以培养通才为主,教会他们思考、研究之法,则对于学生及用人单位,岂不是一件乐事,又何必执着于所谓“热门专业”、“冷门专业”?

大学和社会之间是双向适应过程。在今就业是王道的现实下,大学过多迁就社会需要,以“提高”自己的“价值”,不得不说是舍本逐末。西南联大告诉我们:大学在面对和处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问题时,不能简单被动地满足。而应该以大学自身教书育人的目标出发,在自身与社会中寻找一个契合点。正如 《大学一解》一文中提到:“教化云者,教在学校环境内,而化则达于学校环境以外。” 这方是理想之道。

西南联大不到十年立校时间,却留给了后世无限财富。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界的一个传奇,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而我,心向往之。

 

 

附: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软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

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河泽。

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

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

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

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

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

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发表于 2011-10-31 23: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1-10-31 17:37:53的发言:

又核实了一下,俺没记错,这位领导确实是北京市教育工会的,这是个社会团体

恩,怪不得说话不一样。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9 20: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完成作业之机,以西南联大为切入点,雨晴对中国教育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思考,赞!

(1)这是哪门课程的作业?很好奇。

(2)钱钟书先生也在西南联大教过书,当时的一位女学生回忆道,钱先生人很年轻,讲起课来很有感情,每句话都是带着感情说的,经常是手舞足蹈,我们上他的课都是集中精力,生怕漏掉一个字。

(3)“唯有去行政化,由教授治校,方能实现学术自由,学校发展,这也是我等学子日夜所盼”,今年4月份听北京教育工会的一位领导讲话,谈及高校“去行政化”,他说,这样表述不够准确,试问以自由著称的美国,哪个公司、部门没有自己的一套行政领导班子?还是应该换个词,表述为“去政治化”更为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0 19: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将中华民国之后撤视为“第四次南渡”,颇有黄仁宇所谓“大历史”之视野与气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0 20: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1-10-29 20:36:41的发言:

今年4月份听北京教育工会的一位领导讲话,谈及高校“去行政化”,他说,这样表述不够准确,试问以自由著称的美国,哪个公司、部门没有自己的一套行政领导班子?还是应该换个词,表述为“去政治化”更为合适。

是不是教育工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0 21: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看了,写的不错,语言很清晰流畅。观点也不错,切中时弊,有些思考很难得。有一点不妨再考虑一下,那就是“通识为先”和“培养专才为主”,两者应是什么关系,一定要用前者来否定后者吗?写文章的人,往往会为意气所驱使,将某种观点强调过头,如果是写杂文或写檄文,这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是写论文,作为科学写作,则论说严密、掌握立论的分寸感,就非常重要了。雨晴君不妨再推敲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1 17: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1-10-30 20:22:31的发言:

是不是教育工委。。。

又核实了一下,俺没记错,这位领导确实是北京市教育工会的,这是个社会团体;而你说的北京市教育工委级别更高,是北京市教委的上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31 17:59:4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0: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兰晓芙在2011-10-29 20:36:41的发言:

借完成作业之机,以西南联大为切入点,雨晴对中国教育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思考,赞!

(1)这是哪门课程的作业?很好奇。

(2)钱钟书先生也在西南联大教过书,当时的一位女学生回忆道,钱先生人很年轻,讲起课来很有感情,每句话都是带着感情说的,经常是手舞足蹈,我们上他的课都是集中精力,生怕漏掉一个字。

(3)“唯有去行政化,由教授治校,方能实现学术自由,学校发展,这也是我等学子日夜所盼”,今年4月份听北京教育工会的一位领导讲话,谈及高校“去行政化”,他说,这样表述不够准确,试问以自由著称的美国,哪个公司、部门没有自己的一套行政领导班子?还是应该换个词,表述为“去政治化”更为合适。

1、是晓白老师的作文课,不过西南联大的历史一直就很感兴趣,这次刚好题目就是“大学之梦”我就有感而发了。不过老师有要求字数,我原先写了三千多字,“洋洋洒洒”,后来就往下砍,砍得那个心疼呀。

2、其实,有些书上也写过钱钟书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事,不过他没待一年就走了。原因是跟当时联大中文院得一些老师有间隙,推测是中文院以不合理的价格买了他的一批宝贝书,呵呵。不过他的《围城》里应该有很多是以这段经历为原型的。说到这我还想起一个比较“低俗”的事,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写的,孙柔嘉在课上教英文,学生造句,“I am your husband; he is your husband; we are your husband. “每次想到这个都觉得很好笑,呵呵,跑题了。

3、对于“去行政化”,我觉得很重要,但是真的很难。因为要控制青年的思想,就必须控制学校,要控制学校,就必须控制教师,要控制教师,就必须控制教学。(个人之见),现在的环境,虽然嚷嚷着“去行政化”,但是要真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还很难。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1-11-4 19:49:5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0: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10-30 21:10:34的发言:
文章看了,写的不错,语言很清晰流畅。观点也不错,切中时弊,有些思考很难得。有一点不妨再考虑一下,那就是“通识为先”和“培养专才为主”,两者应是什么关系,一定要用前者来否定后者吗?写文章的人,往往会为意气所驱使,将某种观点强调过头,如果是写杂文或写檄文,这不算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是写论文,作为科学写作,则论说严密、掌握立论的分寸感,就非常重要了。雨晴君不妨再推敲一下:)

    恩,老师说的有理。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应该算个人写作的作文,而不是论文。不过以后在这点上我也要注意。因为有时候真的会在写作时,有倾向地挑选有利于自己的材料。这应该算学术不道德吧,以后一定多多注意!!!

    至于“通识”和“专才”之争,在情感上,我一直认为通识非常重要,这也算对现在的大学课程设置的一点小小的抱怨吧。不过可能是文章没有展开,或语义表达比较模糊,我并不想否认培养专才的重要性,只是觉得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侧重点。就如我引用的梅贻琦的话,“本科四年应该以通识为主,而专才的教育应交由职业学校或研究院”。我很认同这句话。另外,我对通识的理解,还不仅包括学习科目的“通识”,还包括研究方法、思维方法、世界观、人生观的宽广上,因为专门学一种领域内的东西,容易思维僵化,而多样化地学习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将是大有裨益的。我们老家有句话叫“一通百通”,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不知白水老师怎么看呢?很想听听您关于“专才”与“通才”的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1-11-4 19:50:2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古小即在2011-10-30 19:25:17的发言:
冯氏将中华民国之后撤视为“第四次南渡”,颇有黄仁宇所谓“大历史”之视野与气度。

是啊,而且这次南渡还是知识分子的南下,沿途更是惊心动魄。学生和老师还组织了一个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沿途考察地理,采集民风,整整行走了三千多里,才到达昆明,真的很佩服他们!

再贴上校歌歌词

满江红·西南联大校歌

  词:罗庸 曲:张清常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此贴子已经被木兰晓芙于2011-11-4 19:51:1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10:08 , Processed in 0.0758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