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43|回复: 25

[文 学] [分享]讲座:俄罗斯文学的品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7 21: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中午,食堂外偶遇外语学院俄语系刘教授,告知我下午三点到五点有场讲座,我校文学交流中心主办的,请的是北外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张建华教授来讲学,我当即决定要去;钟爱俄罗斯文学的赵老师和小峰都有事参加不了,只身前往诚信楼202,下面是我的听讲笔记,与各位分享。)

                                                            

                                                                    俄罗斯文学的品格

 

一、俄罗斯文学的品格:深沉厚重

“法国文学适合在咖啡馆、沙龙读,而俄罗斯文学适合到坟墓里读”,这是一个学生作业里的句子,张教授认为他把握住了俄罗斯文学深沉、忧伤、厚重的特质,给他打了100分。

各国文学特色:英国雍容华贵,法国轻柔浪漫,德国深邃智性,美国俏皮幽默,中国博大精深,俄罗斯深沉厚重。

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可以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接触那个民族40岁以上的人,再一个是读那个民族的文学。

1、普适的人文情怀,丰富的人文精神。

2、求索民族文化,也是对全人类文化价值的追求。“小人物”“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化中独有的,但又溢出了一个民族的范围。

3、悲剧精神与喜剧精神的共存。哀伤苦难与光明兼容,对现实的批判与对未来光明的憧憬同在。

4、审美样式的丰富多彩。百科全书型小说、史诗型小说、社会心理小说、灵魂小说、存在小说都有。

二、俄罗斯文学的文化特征

1、独特的发展道路。发展滞后,进程曲折。当我们唐诗宋词美不胜收时,俄罗斯还没有文字。

2、平民性与精英性兼容。底层叙事、底层关怀;精英叙事,精英关怀。既关注小人物的现状与苦难,又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对现实进行强烈批判、思考与探索。

3、强大的精神、灵魂、思想向度。俄罗斯哲学的文学化与俄罗斯文学的哲理化。

4、强大的教谕性。俄罗斯文学最引人入胜、充满魅力的本质在于:思想启蒙、社会批判、道德垂诫、哲学思索。俄罗斯诗人都不止是诗人,还是社会思想家。俄罗斯文学从来不被认为是消遣,而是表达对现实的认知、宣传社会主张、传递救民于水火的思虑的一项崇高事业。俄罗斯作家都有启蒙者的意识、改革家的精神、思想家的品格、艺术家的风采,从普希金到索尔仁尼琴,无不如此。更重视说什么讲了什么故事,比较忽视怎么说怎么讲故事:文学内容对形式的羞涩感。从1917到1991共七十四年苏联文学,主旋律就是教谕。

5、浓郁深厚的宗教性。宗教传统、多神教文化传统(文学的自然意识、大地意识、乡土意识)与基督教文化传统,看重“聚合”、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比较了法国作品《泰伊斯》(音)与托尔斯泰的《谢尔奇神父》,完全不同的结局,体现两国文化的不同。解析大地(乡土)意识、苦难意识、道德意识、拯救意识(使命意识)。俄罗斯作家宗教文化思维的一个特点是立足于拯救而不是创造,以上帝洒下的一批种子自居,不仅拯救自己和本民族,还要拯救全世界。列宁说的“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正是这种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观念的体现。

6、俄罗斯文学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文学中心主义。俄罗斯文化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学中心文化史,文学成为一种民族意识类型、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各种文化形态的集中体现,文学成为其他文化形态之母,柴科夫斯基所有的经典之作全都与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相关。这一点是俄罗斯文学的独特之处。

 

互动提问:如何接近、了解俄罗斯文学?

张教授回答:读作品,先从普希金的作品(诗歌、中短篇小说)和契诃夫开始,契诃夫主要作品是中短篇小说和戏剧,但成就达到了同时代世界文学的顶峰;然后是屠格涅夫的作品,比如《贵族之家》,优美动人,可以了解俄罗斯贵族文化和庄园文化,屠格涅夫是写爱情的高手,尤其擅长描写少女的爱情,水平之高令法国文学大师自愧弗如;然后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可以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高尔基的作品:高尔基不止是《海燕》、《母亲》的作者,他的很多中短篇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非常伟大,具有永恒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0 10:59:45编辑过]
发表于 2011-11-17 22: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俄罗斯文学,我一直以为把皮却林和罗亭均归入“多余人”的行列是个错误。这二者其实是不同的。单从结局上看,就很有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00: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可惜了,没有听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20: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真是神奇的国度,在很多方面那么落后,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却那么发达。苏俄的大师也不少,可见体制机制也不是终极解。

 

各国文学的特色恐怕多是指涉近现代国家吧,这几个国家的历史本来就很短。中国的这个概括太无与伦比和有特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19: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木兰老师上传这么好的文章。

     最适宜在什么地方读俄罗斯文学?我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是有白杨树的地方。在西北边陲的小城,它就是宽广、寂寥和沉默的忧伤。尤其是在人们都去上班了的晌午或者午后,明亮安静的日光底下,那种风吹杨树叶的响声,既单调又像传到很远的叹息。这是我从前最不喜欢的声音。

     从气候、地理、风物上,当地有和俄罗斯接近的地方,所以在读《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童年》、《在人间》时,那些景物和日常生活都使人亲切。那时候,每到一天下班,厂区的广播会在半明半暗的暮色里播放《喀秋莎》、《红莓花儿开》、《三套车》、《小路》、《灯光》。那些从车间澡堂出浴的女工,名正言顺地把半湿的头发披散在肩头,你觉得她们健康又漂亮。尤其是当天完全黑了,在平房窗户投下的橘黄色的灯光里,雪花慢慢地打着旋、飘落着。你希望黑夜上空的歌声不要停,希望屋里的热气、锅铲炒菜的声音不要停。越过这一切,是暗黑厚重的雪的原野。

      每一次读俄罗斯文学就像回家。

      这只是就小说中的日常生活而言。从精神上,则相差得太远。一些作品,没有办法读完,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读《日瓦戈医生》,常常因其中的真诚和深切不寒而栗,人是多么高贵,又是多么可怜;这样坚强又这样绝望。我不能一个人在房间里读这本书。这种发自灵魂的倾诉,是没有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能比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9 19:40: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0: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剩翼在2011-11-17 22:08:12的发言:
关于俄罗斯文学,我一直以为把皮却林和罗亭均归入“多余人”的行列是个错误。这二者其实是不同的。单从结局上看,就很有差别。

待我去请教一下相关专家再来回复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1: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木耳在2011-11-18 20:42:07的发言:

俄罗斯真是神奇的国度,在很多方面那么落后,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却那么发达。苏俄的大师也不少,可见体制机制也不是终极解。

 

各国文学的特色恐怕多是指涉近现代国家吧,这几个国家的历史本来就很短。中国的这个概括太无与伦比和有特色了。

 

木耳说得很对,人性、美的深层内涵是共通的,作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表现,各种社会制度下都能出现好的文学作品。

细心的木耳注意到了“博大精深”这个词,当时张教授是这么说的:“至于中国文学嘛,大家都认为是博大精深”,笑场。整个讲座气氛轻松,笑场很多,只有这一处是因为PPT的措辞,别的地方大家很快乐都是因为作品情节或者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1: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峰回路转在2011-11-19 19:38:17的发言:

     谢谢木兰老师上传这么好的文章。

     最适宜在什么地方读俄罗斯文学?我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是有白杨树的地方。在西北边陲的小城,它就是宽广、寂寥和沉默的忧伤。尤其是在人们都去上班了的晌午或者午后,明亮安静的日光底下,那种风吹杨树叶的响声,既单调又像传到很远的叹息。这是我从前最不喜欢的声音。

     从气候、地理、风物上,当地有和俄罗斯接近的地方,所以在读《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童年》、《在人间》时,那些景物和日常生活都使人亲切。那时候,每到一天下班,厂区的广播会在半明半暗的暮色里播放《喀秋莎》、《红莓花儿开》、《三套车》、《小路》、《灯光》。那些从车间澡堂出浴的女工,名正言顺地把半湿的头发披散在肩头,你觉得她们健康又漂亮。尤其是当天完全黑了,在平房窗户投下的橘黄色的灯光里,雪花慢慢地打着旋、飘落着。你希望黑夜上空的歌声不要停,希望屋里的热气、锅铲炒菜的声音不要停。越过这一切,是暗黑厚重的雪的原野。

      每一次读俄罗斯文学就像回家。

      这只是就小说中的日常生活而言。从精神上,则相差得太远。一些作品,没有办法读完,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读《日瓦戈医生》,常常因其中的真诚和深切不寒而栗,人是多么高贵,又是多么可怜;这样坚强又这样绝望。我不能一个人在房间里读这本书。这种发自灵魂的倾诉,是没有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能比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9 19:40:14编辑过]

小峰老师有地利优势,喜欢俄罗斯文学是顺理成章的。

这次讲座听完后我收获很丰富,比如契诃夫,当年大一时老师讲到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我找来看过后,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女作家钟雨,或者说作家张洁本人,那么喜爱契诃夫,我印象中只有一篇中学学过的他的《变色龙》而已,这个问题今天我才有了答案,太不了解他了,原来契诃夫有那么多了不起的作品和成就。

俄罗斯文学中,我比较熟悉、能说出情节人物的其实不过很少几篇,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安娜 卡列尼娜》,表现多余人主题的《奥勃洛摩夫》等,还有几部知道名字,知道是经典,但不知道情节,至于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肖洛霍夫等等等等灿若星辰的名字,还陌生得很,更没有那样深刻的阅读体验,以后要多向小峰请教。

最近读了屠格涅夫的《白菜汤》,是我看到的关于白菜的作品中最感动的一篇,篇幅不长,转来共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1 18:05:3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1: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菜汤(作者:屠格涅夫)

白菜汤

                                                    屠格涅夫著, 巴金译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的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8: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白水在2011-11-18 0:58:25的发言:
太可惜了,没有听到

要不是那天中午遇到刘老师,这么好的讲座我也就错过了。听众以学生为主,主要是俄语系的学生(因为最后提问环节一位教师说:“张教授,学生们对您的讲座都很感兴趣,我们俄语系大一同学为了来听讲,集体逃了英语课”),只有四、五位外语学院的教师参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5:51 , Processed in 0.0719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