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01|回复: 16

[文 学] 《枕草子》译本:林文月VS周作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9 21: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偶翻《枕草子》,其中兴味闲情,以清茶相佐,颇有意思。手头是林文月译本。原想寻周作人译文,图书馆却无。此处首一节对照在豆瓣上搜得,不知对否。聊供诸君赏玩。 
林译(台湾洪范书店版,下同):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周译(人民文学版,下同):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林: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不待言,五月的黯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周: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在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林: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伤感。又有时间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久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周: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 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切,两三只一切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林: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周: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 

发表于 2012-2-29 22: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啊有趣。 想起了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孩童和实际生活中的孩童。不知小香儿是否明白我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2: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可就是不知我的“明白”和小鱼老师问的“明白”是不是一个“明白”哈?那我们打哑谜吧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9 22: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怎么联想到了春夏早上的牵牛花呢。。。直到看了英文的译名morning glory后,还是觉得英文更加精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9 2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连串美好的画面,像楼主美丽的文字一样,带来无数美丽的回忆和遐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9 22: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2-29 22:20 发表 明白!可就是不知我的“明白”和小鱼老师问的“明白”是不是一个“明白”哈?那我们打哑谜吧哈哈!

 

那就下次再去看画儿的时候揭晓谜底吧,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 00: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见仁见智。小品文我以为没人写得过周作人,而且絮叨细碎的感觉也接近《枕草子》的风格,不过林译的简洁雅致也另有一种古意。

丰译和林译的《源氏物语》比较,有专业的技术分析,也有网上的评论,网上意见多扬林而抑丰,我看了之后,个人更偏爱丰译。

看下面两段:

迩来但望日月推迁,悲伤渐减,岂知历时越久,悲伤越增。此真无可奈何之事!幼儿近来如何?时在念中。不得与太君共同抚养,实为憾事。今请视此子为亡人之遗念,偕同入宫。(丰译)

朕意原以为时光会治愈心病,未料悲哀之情却与日俱增!如今所最遗憾者,莫过未能与老夫人分担养育皇子的责任了。盼老夫人勿弃嫌,能视朕如同亡去的令媛,请速与皇子回返宫中来。(林译)

以前晨夕相处,惯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句,共交盟誓。如今都变成了空花泡影。天命如此,抱恨无穷。(丰译)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朝朝暮暮的誓约仿佛还萦绕耳际,而今却已人天相隔,命运如此不可把握,怎不叫人长恨啊!(林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6: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2-3-1 00:37 发表 这个,见仁见智。小品文我以为没人写得过周作人,而且絮叨细碎的感觉也接近《枕草子》的风格,不过林译的简洁雅致也另有一种古意。丰译和林译的《源氏物语》比较,有专业的技术分析,也有网上的评论,网上意见多扬 ...

周作人小品文略看过一些,冲淡而清涩之味也只品得一二。斋主老师既这样推崇,当好好去看看了。只是文体文类方面不太清楚。民国许多文章,向来笼统当散文看,可是想来仿佛又可笼统作小品文看了,到底是分不清。此处求教。

照老师所列例子,我也喜欢丰子恺之译。丰译看来真是地道。林译此处却有些新文艺腔,稍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 18: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3-1 16:18 发表 周作人小品文略看过一些,冲淡而清涩之味也只品得一二。斋主老师既这样推崇,当好好去看看了。只是文体文类方面不太清楚。民国许多文章,向来笼统当散文看,可是想来仿佛又可笼统作小品文看了,到底是分不清。此处 ...

我忽然发现我说了一句有歧义的话,我想说的是周作人写小品文在行,译《枕草子》这类随笔很合适,而他翻译的絮叨细碎风格也是接近《枕草子》本身的。周的散文风格确如你说的冲淡青涩。这文体文类本身就不清楚,都是后人命名的,连“文学”这个概念也是literature传进来才有的,遑论其他。我感觉,许多现代作家如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等,受了一些英式essay的影响,但也学了一些晚明小品,散文是个大概念,篇章短小一点、恬淡一点就称为小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2-3-1 18:18 发表 我忽然发现我说了一句有歧义的话,我想说的是周作人写小品文在行,译《枕草子》这类随笔很合适,而他翻译的絮叨细碎风格也是接近《枕草子》本身的。周的散文风格确如你说的冲淡青涩。这文体文类本身就不清楚,都是 ...

嗯谢谢斋主老师。我还是不纠结概念了。小品文很好,我真该学其简净韵远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6 05:52 , Processed in 0.0910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