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什么是文人?什么是轻?
“文人”一词有两义,一指“先祖之有文德者”,一指“读书能文的人”,此处必然是后者的含义。但是,古代能够读书写字的人太少,文人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个少数派。/>
现当代就不一样了,随便一个六年级学生就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定义也要更新。
有一个著名的诗人、作家、评论家,叫张修林,他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做过新的定义。他认为,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
从这个定义来看,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能够称为“文人”的人就少了很多。至少只会考试,只会写应试文的中学生(占中学生总体的绝大部分)被剔除了,写工作报告的被剔除了,抄字帖的被剔除了(笑)。剩下的多半都是专职或兼职的作家或写手。
行为主体搞明白了,但更重要的行为内容——“轻”又来了。
仅仅是用长处“藐视”短处吗?仅仅是“藐视”而已吗?
鲁迅在《再论“文人相轻”》中说:“真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能有多少呢!我们在近凡年所遇见的,有的是‘以其所短,轻人所短’。”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对长短的定义上……
写作的“硬货”,如文法、句法、词法、语法、文体、篇幅、线索、文采、手法等等,粗粗想来,虽然评不出最高标准,但是圈内人应该能公允一些“低水平”的表现,就算能比罢。
再举“软货”,如思想、情感、胸襟、气魄等等,已经有些虚了,估计更没法比。
故所谓“以长轻短”,在硬性的单独指标水平相差很大的情况下,应该能部分成立,这样的高手鄙视低手,是没错的。
有争议的是地位相当的文人之间的相轻,比如“傅毅之于班固”、鲁迅之于林语堂,要么是比赛的项目不同,要么是同项目上水平真的难分伯仲。结果都是,大家谁也不服谁,就这么吵来吵去咯。
[ 本帖最后由 云来 于 2012-3-12 21:1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