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光临左岸会馆“七人赏诗会”专区:
http://www.eduww.com/thinker/forum.php
闇
顾城
进来
箱子走了
你一人看马车
你一个人是两块相互折磨的积木
家
和
锅 爸爸或者儿子
1988年3月
(顾城组诗《水银》第35首)
解放
胡少
看到安琪赏析荆溪的《节气歌》,也想凑个热闹,谈谈顾城的《水银》。
《水银》组诗一共48首,作于1985年11月至1988年3月之间。写的时候,每一首都是独立出现的,事后才追溯而编为一组,名曰《水银》。我们可以想象水银在震动之后四处滚动,又重新组合的样子。这正是顾城在这组诗中的抱负:打破固有的秩序,给文字以自由,让它们重新组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同时又是一个极其有限的工具。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面对一个无比震撼的场景时,感到张口结舌,无法用语言形容。其实,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比如一张桌子,要准确地将之呈现在文字中,也甚为不易。操弄文字者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如何用文字将丰富、复杂、深邃的现实感受准确地保存在文字中,其中卓有成就者我们称之为伟大作家。而经典作品无非是这样:当我们面对一个微妙情境时,我们无法找到自己的语言,一些现成的表达涌向舌尖心头,替我们发声,此谓之经典。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的“文字下乡”一节对此有过清晰的表述:语言“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顾城自小时起就感到语言的有限性。学习公众语言对他来说是一种困难,乃至一种耻辱。他想发明自己的语言,可是这些话别人听不懂。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和公共性之间的矛盾折磨着他。语言表达的独特性,极端的例子是婴儿对妈妈的咿咿呀呀;语言的公共性,极端的例子是社会主义文学中的诗歌。顾城从早期到后期的诗歌,其实是逐渐从语言的公共性慢慢退行到语言的独特性。在后期那些看起来似乎是精神病人呓语的诗歌中,他尽力打碎语言的公共秩序,试图用全新的语言组合来靠近复杂的现实感受。
这是我们理解《水银》的背景。下面我们尝试解读《水银》第35首《闇》,看看顾城是如何解放并激活汉字的。
标题“闇”,这个字是“暗”的异体字,意思是昏暗。使用“闇”,而不是“暗”,是因为“闇”这个字,同时也是“象形字”,它展开了这样的一个场景:从门外往里看,昏暗的屋子里,只有声音传出来。
所以,诗的第一行是:进来。也就是从门外进到了房间里面。
第二行“箱子走了”,是从门里抬走了箱子。在排列上,有意和第一行错开,是为了强化“走了、远离”的效果。
马车、箱子这些意象确定了诗歌的基本事件:搬家。第二节两句写的是一个搬家的旁观者百无聊赖的状态。他可能是儿时的顾城,也可能是成年后的顾城。在儿时,他旁观是因为他是孩子;成年后,他旁观是因为他是生活的局外人。按照诗歌的音乐感,通常情况下此节应该是:
你一人看马车
你一人是两块相互折磨的积木
顾城在第二行加上了“个”字。“一个人”,“个”字是“人”字下有一竖,和“一”字的这一横,构成了后文所说的“两块积木”。从字形上说,“个”和“一人”构成了两种相对的变化,而从意义上说,则是一个人木然地,一会儿躺着,一会儿站着。这是两种互相变换的状态,也是一个人内心两种矛盾斗争的想法。
第三节“家和锅”竖写,这也是一种象形。像一堵墙,高处是屋檐,代表家,下面是灶台、锅。而锅前是“爸爸或者儿子”,他们在屋子里生活,在灶台前操劳、进食。这是门内昏暗的日常生活内容。
此诗写作时间是1988年3月。在这个月,顾城刚刚在新西兰成了父亲。我们设想这首诗写的是孩子出生后的一次搬家行为。而在顾城的童年,他也曾随父亲下放山东农村,同样是漂泊、搬家,不同的是,那时的孩子成了父亲。
换言之,这首诗压缩了两重记忆:一重是顾城童年作为儿子的记忆;一层是顾城成为父亲时的记忆。相同的是,在这两重记忆里,他都始终孤独、无助,是生活的局外人。虽然他被称之为“爸爸”,但他也还是只知道在灶台前徘徊的“儿子”。而相隔那么多年,相隔新西兰和山东那么远,他面对的始终还是家、锅、搬家这样基本的生活内容。
这就是寥寥数语里包含的巨大的时空内容和无法明言的感慨,乃至缅怀。不仅依靠文字的意义跳跃,也依靠文字的象形与诗行排列的象形,顾城拓展了汉语的表现力。
对于后期的语言实验,顾城曾自己为自己打气:“其实写诗,只需要一个读者,可能也就够了。中国古代也有这个风格,弹一个琴,有一个人,远远地坐在树下听。” 他的文字提供的是一个感受框架,有共鸣的人会在这个框架中填入自己的感知,无共鸣的人则无法进入。这些诗,是不能苛求被多数人理解的。
[ 本帖最后由 古小即 于 2012-6-12 01:2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