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老师提到了在韩国的经历,说很欣赏他们的礼,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把专为老弱病残人士准备的座位空出来。一下子我就想起了我曾经疑惑很久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如何的社会才能算作有素质的社会。 这个问题是初中时做一篇英语完形填空时想到的,内容是一位英国人讲的自己在法国出差时的经历。一天深夜,这位英国人乘一辆出租车回酒店,一路上法国司机接连闯了几个红灯,英国人很是不满,司机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乘客下车时候和他谈了谈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是代表了大多数法国人的想法,他说:“我知道您很不乐意看到我闯红灯,可是在每一次闯之前我都是很仔细地观察过了路面情况,只有很确定不会有车过来我才会闯红灯,既然很清楚不会有车过来,为什么还要傻等着那个机器控制的玩意儿呢?”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想了很多,在这之前,我们一直都是在称赞德国人的规规矩矩,就连在德国做的那个电话亭实验*都被拿来称赞,拿来教育我们做事要严谨。 可是,政府之所以设置电话亭就是为了方便大众使用,仅仅因为上面写了男女就真的不想想直接按照性别排队也未免太死板了;同样的,交通灯的作用就是为了方便维持交通秩序,在难有车辆的深夜,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闯红灯似乎难道不应该被理解吗? 对德国和法国的不同,我有想过,这可能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在原始阶段,人人只为利己,不为他人着想,从而做出一些不合规定的事;然后,政府开始采取行动,强制要求人们遵守规则,于是人们就习惯于严格遵守;最后,人们是在思想上发生改变,有为周围人着想的意识,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些不那么合乎规定的事情发生,但这是建立在不违背规定定制的初衷上的,似乎有一点像老子的“无为而治”呵。 这样就有矛盾了,究竟是应该死板地遵守规则,还是灵活地使用规则? 我一直都是倾向于后者的,可生活中我经历的事情两种也都有。 我来自武汉,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压力很大,所以分单双号过桥,但当车不多的时候,就算是在单号开双号的车,在规定中限定的时间内,也是可以过桥的,交警是可以放行的。这种做法让我觉得社会还是很人性化的。 生活中处事时,我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进出门的时候帮后面的人带一下,吃完饭把椅子放回原位,垃圾随身带走……这些我都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我曾经也一直认为大家都是这样的,知道在媒体上看到对这之类事情的相反做法的批评我才意识到,我们的社会仍然在初始阶段。 所以我就有疑惑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做,还是死板地遵守规定?我目前选择的是遵守合理的规定,略过无理的要求。 但我坚持我们办事还是应该多想想这些规定的原因。 车厢中划分出老弱病残专座,可是车上并没有需要这些座位的人,那为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在拥挤的车厢中空出座位不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吗?当车厢中有人需要的时候再把座位让出来不是更好吗? 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交流一下,谢谢。 *曾经有人在德国做实验。在街边的电话亭上写上“男”“女”,结果他们真的按照性别打电话,就算“女”这边是空的,“男”那边也会自觉排队,没有想去另一边打电话的迹象。
[此贴子已经被白水于2007-11-20 23:01: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