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00|回复: 40

[文 学] When you are old 译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3 22: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五收到白玉雕像的礼物,很开心!无意间想到我之前做过的一篇论文,关于叶芝一首爱情诗的译文。既然水云间藏着这么多高手,大家就多帮我指点下吧。O(∩_∩)O~

When you are old 多译本翻译批评比对

——基于傅浩译本的多译本比较与评析


[摘要]When you are old》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勒特·叶芝的代表作之一,写给其钟爱一生的女子毛德·冈。该诗广为流传,译本众多,本文拟从众多译本中选取流传最广泛的几个译本,并以其中傅浩的译本为基础,对众译本进行比对与评价。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对全诗风格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着眼于语言内要素(linguistic elements)角度,分析各译本在传达原作意义上的优势与不足。拟为翻译批评及新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When you are old》;叶芝;译本;傅浩


When you are old》一诗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勒特·叶芝专为其钟爱一生的女子毛德·冈所作,亦为其流传甚广的代表作之一。该诗译本众多,本文拟在了解原作创作背景,风格等信息的基础上,从众多译本中选取流传最广泛的几个译本,并以其中傅浩的译本为基础,对众译本进行比对与评析。主要从语言内要素(linguistic elements)角度切入,对各译本在传达原作意义上的优势与不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拟为翻译批评及新译提供参考。

 

一、原作分析:

(一)创作背景:

When you are old》一诗由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所作,写给其钟爱一生的女子毛德·冈,叶芝于1893年初识女演员毛德·冈,毛德·冈是一名驻爱尔兰英军少校的女儿,家世不凡且美丽动人,后积极投身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叶芝对其一见钟情,并于1891年,1900年以及1911年,三次向她提出求婚,均遭到其拒绝;后毛德·冈于1903年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叶芝一直等待着,直到死去丈夫的茅德-冈再次拒绝了叶芝的求婚,其养女亦拒绝其求婚,他依旧无法忘记茅德·冈。直到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仍心存无望的思恋。《When you are old》一诗创作于1893年,叶芝初向毛德·冈求婚遭拒后的第二年,抒发了作者对其始终不渝的,深挚的感情。

When you are old》一诗是叶芝创作生涯中较为早期的作品,具有神秘与幻想的气质,带有浓厚的爱尔兰文学色彩,叶芝爱情诗中“常以凯尔特传统的比喻描写爱情受到的挫折”[1],而《When you are old》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原作文本类型与语言形式:

When you are old》一诗原作基本有如下特点:

1.组成形式上:全诗共12行,每4行划分一个小结,分为3节。

2.节奏模式上: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即每行有五个音部,每个音步有两个音节。

3.韵式上:三节相同,均为“合抱韵”,即每小结4句话中一、四句押同一韵,二、三句押同一韵,也即每小结均为abba的韵式,全诗为abba cddc effe的韵式

因该作品在文学体裁上属于诗歌,故其文本类型应属重形式文本(form-focused),但其与其他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When you are old》一诗是叶芝专为其倾慕对象毛德·冈所作,如李立玮在其译作《苇间风》中所提到的,“伦敦的初识,注定了叶芝的一生都将为茉德·冈写作——无论明里暗里,她都是他戏剧与诗歌中的唯一主角。”[2] 所以该诗不是单纯地重形式文本(form-focused),亦属重感染力(appeal-focused)一类文本,向作者倾慕之人传达自己不渝的爱情。所以译者在翻译该作品过程中一方面要忠实于(fidelity)原作形式及其审美效果,另一方面亦需着眼于译作在情感上的渲染力。

二、作品译作:

(一)译本选取:

When you are old》一诗作为叶芝的代表作历来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译本亦层出不穷。该诗的众多译本中,傅浩、冰心、袁可嘉、李立玮、飞白、裘小龙等人译本流传最为广泛,关注度也最高。而这其中,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来,傅浩译本受到更多的品评,且傅浩译本在形式(form),感染力(appeal)及遣词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关注,赏析以及品评之处,故本文拟以傅浩译本为基础,综上述多个译本对《When you are old》一诗译本进行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傅浩译本浅析:

    傅浩译本总体形式:

    组成形式上,该译本在与原作一致,押韵大体与原诗相符(除第一小节二三句末字“书”,“眸”在韵脚上稍有不符,其他各句押韵形式均与原作相符:“沉”与“深”押“-en”;“光”与“霜”押“-u-ang”;“情”与“诚”押“-ing”;“边”与“间”押“-i-an”;“走”与“游”押“-ou”)。此外,该译本在形式上也相对整齐,每句字数相当,比较符合中国诗歌体式。

    傅浩译本文本及风格评价(将在后文中做具体探讨)

 

三、不同译本综合比较(基于傅浩译本):

       众译本在对原作理解,风格把握,遣词,语气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本节将以从傅浩译本出发,主要基于语言内要素(linguistic elements),即主要着眼于语义(semantic elements),词汇(lexical elements),语法(grammatical elements),风格(stylistic elements)角度对众译本进行比对与评价。语言外要素(extra-linguistic elements),除前文所述该作品为叶芝特别为其心仪之人所作之外,并无特别值得关注之处。

    诗题:

傅浩将诗题“When you are old”译作“当你年老时”,其他多数的译本将其译为“当你老了”(如袁可嘉,裘小龙,飞白,冰心李立玮等人的译本),也有其他译本将题目译作“当你年老”,“当你老去”,“适子垂老时”等。

单从语义(正误)角度,上述译本均不存在问题,但诗是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翻译过程中,不仅仅应是语义层面的一一对应。形式(form)方面,审美(aesthetics)角度在意义传达中的作用同样重要。此外,诗题一定程度上暗示背景信息,吸引读者注意力,在翻译中更不能仅仅注意其形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When you are old”的翻译,李明提出,类似“当你老了”,“当你年老时”这样的表达,因不够含蓄而缺少令人回味的余地,建议将其译为“当你韶华已逝”[4]

然而笔者认为,原作以“When you are old”为题,语言表达简洁,干净。译作“当你韶华已逝”,以“韶华已逝”四字译“old”一词,相当于从另一个侧面对“old”进行了解释,未免太显冗赘,用词上分量过重,犹不及一个“老”字。

再者,“When you are old”作为一个时间状语单独出现作为题目,是一个在意义上未封闭的语素,其形式本身已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译为“当你老了”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原作完全吻合,亦保留了此种意韵,笔者以为恰是最为妥帖的译法。尤胜于傅浩译本“当你年老时”。

此外,“When you are old”,不仅作为原诗标题出现,亦为全诗首句(“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的前半部分,这两处在译法上应保持一致,于是又不能不考虑全句意义与译法。

首句中“When you are old”部分与题目一致,而后文又出现了与“old”的两个并列成分“grey”和“full of sleep”。如“old”一词用“韶华易逝”四字译出,后文“full of sleep”在译文形式上则很难与原诗韵律贴合,(很难用四字以上的译法译出“full of sleep”,即使可以,译本也显太过冗余),但如李明所译“当你韶光已逝,头发灰白,睡意沉沉”,在翻译“old”, grey”和“full of sleep”三个并列成分时投诸笔墨不相上下,则难与原作在节奏与韵律上相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诗:

傅浩认为《when you are old》全诗唯一句话:“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一句是时间状语,其余部分全部包含在一个祈使句中,含4个并列的谓语动 词:“take”,“read”,“dream”和“murmur”,各引导其后宾语。[2] 依此说法,全诗第二小节全部被归为第一小节动词dream的宾语,而第三小节的主语,视为与第一小节主语相同,即作者钟情之人:毛德·冈。

 然而,笔者认为,傅浩基于语法角度的分析对于第一小节而言,无论从语义还是语法角度均可顺理成章;然而由第二小节开始,即便但从语法结构上讲,将全诗视为一句,在意思传达上也有失当之处:

首先,若将全诗第二小节归为“dream”的宾语,则动作发出的主体,应为作者所描写的其倾慕之人,毛德·冈。但纵观第二小节,前后两句中,“many”与“one man”相对,前两句于后两句而言应该起到对比、烘托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衬托出作者(即文中“one man”,作者以此暗示自己)对毛德·冈至真不渝的感情。如此看来,第二小节似为作者化身“知情”局外人的身份做出的叙写与情感的抒发,并非“dream”的宾语。由此也可推知全诗的更为合理的整体结构应为:第一、三小节在全诗诗题“when you are old”的直接统摄之下,以毛德·冈的视角叙述;而第二小节是以作者(诗中言及的“one man”)视角切入,对其内心深挚而矢志不渝情感的抒发。由此全诗三个小节,构成镜头式的“想象à叙述抒情à想象”的三段式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如将第三小节中的“murmur”一词视为与前文“take”,“read”,“dream”三个动词并列,从语法角度解释,亦有欠妥之处:第一小节when引导下,已经出现一个时间状语,后引导一个祈使句,按照傅浩的说法,“take”,“read”,“dream”为该祈使句中三个并列的谓语动词。即便如此,动词“murmur”前又出现另一状语“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从语法规范角度讲似乎略显牵强,不够合乎规范的。

第一小节: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首句“old”,“grey”,“full of sleep”以并列形式出现,傅浩译作“年老,鬓斑,睡意昏沉”。

首先,在词义上与原作相符,值得一提的是grey一词的译法,“grey”用在此处,在修饰作用上应与old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Merriam Webster(《韦氏大辞典》)对其在该语境下的相关英文释义为“having the hair gray: HOARY”,而对“hoary”的英文释义则为“gray or white with or as if with age”。由此可见,greywhite在词义传达上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之处的:“grey”为“黑白相杂”即“花白”“灰白”或“斑白”;“white”则纯粹为“白”。这比于一些译本将其译为“头白”,“白发苍苍”,“鬓白如霜”处理更加恰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此处原文并未提及“鬓”字,单一个“grey”,但如陈黎译本直接将其译为“花白”,在语义传达上未免过于唐突,且不明确,过于追求和原文在每个词意思上的完全吻合,而忽视了其作为诗歌,一种抒情文学形式所应给读者带来的美感与共鸣。故不够妥帖。

再者,傅浩的译本在这三个并列修饰成分的处理上,与原作在形式与诗歌节奏上也很相符:“old”,“grey”,“full of sleep”,分别为一、一、三字修饰成分,傅浩所译“年老,鬓斑,睡意昏沉”分别为二、二、四字修饰成分,韵律节奏很大程度上与原作相仿。相比之下,李立玮,冰心译“头发花白”,艾梅译“两鬓斑白”,裘小龙译“头发灰白”等虽在意义传达上并无偏差,在节奏上却均无“鬓斑”的二字结构处理得当。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句中“nod”一词,作者译为“打盹”,在语义上并无偏差,但“打盹”一词属中文较偏口语化的说法,与全诗偏“雅”的抒情风格不甚相符。除傅浩外,袁可嘉,陈黎,裘小龙等人的译本均将其译作“打盹”;而冰心,艾梅,李立伟译本则将“nodding by the fire”译为“倦坐在炉边”,从语义角度讲于原诗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不贴切;杨牧译本将其译为“瞌睡”,较于以上两种译法,略有提升。

此外,此句中的“this book”一词,傅浩译本译作“这本书”,亦有飞白将其译为“这本诗篇”,袁可嘉“这部诗歌”。傅浩译本在语义角度无可指摘,然而考察作者爱情经历与创作背景:叶芝曾经曾多次赠给毛德·冈亲手抄了情诗的笔记本,如此看来,笔者怀疑,此处的“book”特指叶芝赠与情人的诗集(笔记本),单单译为“书”则显不够充分。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两句整体看来,根据傅浩的说法,此句为祈使句,核心动词为“read”和“dream”。“dream”后所接宾语出现分别出现两次倒装:(1)“your eyes had once”以倒装形式修饰“soft look”,(2)“shadows deep”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为“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once had and (dream) of their deep shadows”。特别需要指出的是,“their”(因是复数)此处应指代“eyes”。傅浩译本将上述两句译为:“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傅浩基于语法角度对原作的分析,笔者基本赞同,但在对原作意义的理解与传达,遣词等角度,笔者对该译本仍有几点质疑,认为其仍有值得探讨之处:

首先,对于“dreamof)”选用“梦忆”一词不妥,Merriam Webster(《韦氏大辞典》)对于“dream”一词相关意象的解释为“to indulge in daydreams or fantasies”,应包含“梦想”与“沉溺纵情”双重含义:冰心,李立玮译本“追梦”,艾梅译本“追忆”在遣词上均优于傅浩译本。

傅浩本人对“shadows deep”一句的译法曾有如下评价:“‘倒影深深’与原文在意思上和句式上都比较贴切:意思是倒影;句式是倒装的,正常的句式是‘深深倒影’;原文‘shadows deep’也是deep shadows的倒装。”[3] 该译法在形式上确与原文巧妙相合,但笔者认为在句意理解上该翻译似有误:“dream of”后面所接两个并列成分在感情取向上相同或相似:“soft look”给读者以柔美之感,与之并列的“deep shadows”所传达感情色彩应继之而来,并与之在语义上相互补充。故疑“眼波中倒影深深”不妥,考虑到毛德·冈的演员职业,此处“shadows”疑为其年轻时候眼睛所涂晕影(眼影)(Merriam Webster(《韦氏大词典》:eye shadowa cosmetic cream or powder in one of various colors that is applied to the eyelids to accent the eyes

综上,飞白译本“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与冰心译本“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在译法上均优于傅浩译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小节: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傅浩译本将“moments”译作“时光”,而李立玮认为“moments”译作“时光”,“就显得过于直解,显得望文生义了,而飞白,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深意,因而作了‘青春’解”,正“呼应了叶芝对毛德·冈不能忘情‘终生’”[1]。笔者深感赞同,“青春”比于“时光”, 将全诗创作背景纳入考虑,在意义传达方面更进一层,更为贴合原作传达意境。而冰心译本将“moment”译为“青春的片影”,更是将“moment”一词稍纵即逝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glad grace”在形式上押头韵(alliteration),且语义上存在修饰关系(“glad”修饰“grace”)。傅浩译本将其译为“风韵妩媚”,虽形式上未用韵,但语义角度:“grace”在而《韦氏大辞典》中的相关释义是“a charming or attractive trait or characteristic”,而“风韵”一词在汉语中常用来指女性优美的姿态神情,而“妩媚”又用以修饰女性姿容美好可爱,以“风韵妩媚”搭配译“glad grace”恰到好处。相比之下,袁可嘉译本“青春欢畅”,陈黎译本“愉悦风采”在语义或形式角度均不够妥帖;裘小龙译本“欢乐美好”,飞白译本“欢乐而迷人”,未注意到押韵形式,且将两词译成了并列关系,不够妥贴。

       Ø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该句中“one man”指的应是作者本人,“love”所接宾语有两个中心词:“pilgrim soul”与“sorrows”。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傅浩译本将“pilgrim soul”译作“灵魂的至诚”,且认为诠释出了“朝圣者所具有的坚韧至诚的性格”,比“直译成‘朝圣者的灵魂’或‘朝山的灵魂’更易于让读者理解”。但笔者认为该译法欠妥,原因有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3 22: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傅浩认为其稍作诠释的译法有利于传达原作作者意图,但实际上译作“朝圣者的灵魂”(如裘小龙,袁可嘉,飞白等人的译本)与原作语义相合,也并不影响原意的传达,且原作体裁是诗,译作尚需保留一些空间以供读者揣度,无需过于直白,如此诠释后似乎显得有过译(over-translated)之嫌。此外,冰心,李立玮等人译本将“pilgrim soul”译作“朝圣者的心”,“soul”一词在Merriam Webster(《韦氏大辞典》)中的相关释义为“the spiritual principle embodied in human beings, all rational and spiritual beings, or the universe”,仅将“soul”译为“心”似乎不够充分,“灵魂”在语义深度上更相贴合。

此外,“灵魂的至诚”这一译法不妥还在于其改变了原作的语义重心,“pilgrim soul”的重心应该落在soul上,而译为“灵魂的至诚”则将语义重心转向了pilgrim这一修饰成分上,而在翻译与之对应的“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时,译者又将语义重心转回到被修饰的“sorrows”一词上,导致原作并列成分在译作中的形式上的不对应。故笔者认为,即使要稍作诠释,亦应在形式,语义重心上与原作保持一致,如“圣洁的灵魂”在译法上似优于“灵魂的至诚”。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句中“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傅浩译作“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

sorrow”一词在Merriam Webster(《韦氏大辞典》)中的释义为“deep distress, sadness, or regret especially for the loss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loved”,此处译者译作“愁苦的风霜”,“愁苦”传达出了“sorrows”的特点,“愁苦的风霜”对原作稍作诠释,与“changing(渐衰)”相呼应,亦相互补充,充分且恰当地诠释原作,笔者认为甚好。 

此外,对于“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的翻译,众译本亦有多种其他译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8:11 , Processed in 0.0938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