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26|回复: 12

[历 史] 凤凰周刊:消失的大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7 21: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凤凰周刊》2012年第28期,总第449期


文/记者 张薇 特约撰稿员 余欣


  1952年,大陆高校院系大洗牌。在暴风骤雨般的短短数月内,苏联模式取代了美式模式,专业教育取代了通才教育,工科学校取代了综合大学,高校行政化取代了教授治学。
  那场中国高等教育的方向性转折,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但仍影响至今。甚至有学者认为,长期形成的大学传统自此断裂,而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基本消失。


阔燕京,俊清华,穷北大,老师大


  1917年1月4日,北京大学新校长上任。校役们排着队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令人惊讶的是,与前任截然不同,这位新任竟然郑重脱帽向校役们鞠躬回礼。
  他便是开中国近代大学风气先河的蔡元培。
  在此之前,北京大学在人们眼中不过还是“官僚养习所”,乌烟瘴气得一塌糊涂,没人谈论知识,没人为真理而研究学问,学生带着仆人,老师保守懈怠,甚至不乏有人惯常出入当时的八大胡同。
  蔡元培的到任,无异于当年北京城的一桩新事。在就任演讲中,针对学生,他讲:“应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针对教授,又说,“当有学问研究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末了,是讲给政治家们,“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
  一席话,几乎奠基了中国近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而新北大的面貌也在蔡元培的带领下一点点打磨出来。
  在德国留学过的蔡元培,给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注入的是德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德国的体制是国家办大学为主,德皇帝威廉明确承认,“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蔡元培执掌下的北京大学,则是思想自由、兼容包并。
  不过中学毕业的梁漱溟仅凭一篇论文便被蔡元培看中,聘为哲学系讲师教授印度哲学;留学欧洲归来的李四光、王世杰、丁燮林陆续进入北大;留着一个小辫子的辜鸿铭并未被辞退,继续聘为英文教授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翻译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家夏元瑮任理科学长。各路人才济济,保守派、改革派、激进派在课堂上可一争高下。
  中国近代大学还有另一个学习榜样——美国模式,追求的是通才教育思想。譬如,“清华大学的前身,就是留美预备学校,许多留美学生,如梅贻琦、胡适、蒋梦麟、张伯苓、竺可桢,学成归国后,都成为中国大学教育的领航者。他们都接受了美国的通才教育思想。”学者丁东说。
  这也难怪1920年代罗素参观完清华学校说,清华就像一个从美国移植来的大学。
  通才教育,认为大学培养的是人,而非器,强调自由精神、人格独立。1931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就职演讲听起来朴素却卓有见识,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大学教育“重心所寄,应在通不在专”。这和美国大学的先驱者佛兰斯纳于1930年前后所倡导的大学理念基本一致。
  以私立为主体格局的美国大学,其独立地位和学术自由比德国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怎么办学,完全不受政府干预。学术独立、教授治学,这种流淌在美国高校血液中的精神自然也带入到民国高校中。
  国民党统治时期,尽管蒋介石主张以党治国、党化教育,但对大学的控制终究有限。国民政府曾派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但罗家伦要在学校实行军训,遭到抵制,只好走人。此后就任的梅贻琦更是将教授治校这一条奉行到底。
  “吾从众”,是梅贻琦的治校信条。这位不喜讲话的寡言校长,不独揽大权,而是让教授评议会负责校务决策。大学者陈寅恪曾说:“加入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大学发展之初,也贡献良多,提供了高校模式不说,更为国人自办的大学培育了师资。“中国人自己开始办的大学,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大学老师哪里来?实际上大量的是教会学校中间培养了很多的学生,然后到这些学校里当老师。”学者雷颐说。
  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再加上学术自由,难怪在上个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
  格局多元,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并存,每个学校自成风格,各有体系。国立大学中的赫赫有名者有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属于较好的私立大学,而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则是响当当的教会学校。
  “老北京的说法,民国时期京城四大校,叫做‘阔燕京,俊清华,穷北大,老师大’。就是北大都是平民主义嘛,好多人穿蓝衫,像五四运动中给人的感觉;燕京大学的,西服革履,出门都是黄包车,可阔气了;师大读书的是老气横秋的人;清华是俊秀之才,帅气小伙子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康健说。
  不过四十年,民国一些高校即晋身为世界一流大学。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以及协和医学院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向苏联一边倒及两个样板


  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曾说:“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
  起先是改良。1949年1月10日,中共北平市“军管会”正式接管清华大学,校务由“军代表”管理、经费由“军管会”提供,进行了一些课程变更,废除了“国民党党义”等课程,增添了马列主义课程,同年的6月1日,设置了一个“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来接管所有北平高校。
  其他地方的高校接管概莫如此。这正是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对高校接管的政策是——“必要的与可能的改良”,即“在开始时只做可以做到的事,例如取消反动的政治课程、公民读本及国民党的训导制度。其余则一概仍旧。教员中只去掉极少数分子,其余一概争取继续工作”
  接下来,便是小试牛刀。
  “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法。”这是1949年,第一个关于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的提法。
  怎么改?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的高校改造方针,因为没有什么办学经验,便“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同年年底,小范围内的调整开始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
  苏联专家开始在各个基础建设领域大行其道。1950年代,大约1.1万名“苏联专家”参与了中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仅在教育领域,中国的高等院校就聘请了800多名苏联教育专家。
  “政治经济文化很多领域向苏联一边倒,院系调整只不过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表现。”丁东说。
  苏联教育专家阿尔辛杰夫,作为当时教育部的总顾问,在1950年6月8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按照苏联的经验,十月革命后,苏联的高等学校不再是培养大而无当的博学通才,而是培养具体的专门人才:工程师、医生、教师、经济学家、农业专家、统计专家、采矿专家等。
  在他看来,高校专业化,显然是中国彼时面临的任务。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1950年树立了两个按照苏联经验实行改革的“样板”:一个是文科的中国人民大学,另一个是理工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模式管理,中国人民大学的建立则在于,为全国高校培养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的师资。
  “人大没有工科没有理科,只有所谓的文科,严格说来它就是个干部学校。为了建人大,当年整个教育经费的20%都用在这上面。”雷颐说。


脱裤子、割尾巴、教授洗澡


  “每个人都得洗澡,叫做‘人人过关’。……职位高的,校长院长之类,洗‘大盆’,职位低的洗‘小盆’,不大不小的洗‘中盆’,全体大会是最大的‘大盆’,人多就是水多,就是‘澡盆’大,一般教授,只要洗个‘小盆澡’,在本系洗。”
  杨绛在其作品《洗澡》中写,活脱脱勾勒出1951年冬季的那场清华大学的教师思想改造。
  要彻底清除民国以来深植于中国高等院校的英美教育思想,在各类教育会议不断在强调着教育部的权威的同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也开始了。
  “一切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的教育思想的共同和基本的特点,就是所谓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观,就是教育与政治分离的看法。……结果怎样呢?在客观的社会实践上,只是为反动统治的粪堆插上了花朵,迷糊了劳动人民的认识……”1951年8月的《人民日报》这样给出一个思想改造的缘由。
  “洗澡”即思想改造的形象说法,教育部为此专门设立“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委员会”,提出,“尽量用热水烫这些人,只要烫不死就成。”
  还有,“什么脱裤子,割尾巴,都是共产党当年在延安搞整风时的那套词汇,像杨绛、钱锺书那种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哪接受的了这种词汇。”雷颐说。
  学生也无需上课,全然去听教授们的检讨就好。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李景端是教授洗澡的亲历者。
  多数教授是在系或院的小会上做检讨,对于小会上“洗澡”没过关的重点人物,则要在全校大会上再做检讨。小会限教师范围,每班级只有一两名学生旁听;至于大会则全校师生任人均可参加。
  作为当时经济系一年级的“总干事”,李景端常常有机会作为学生代表去旁听小会。
  当年一场法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陈岱孙的检讨会,竟让他尝到了甜头。“陈教授向来一副英国绅士派头,做起检讨也像平时上课一样,慢条斯里,文质彬彬。他在检讨中有很大篇幅批判自己以前‘迷信’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毒。他讲得详细,‘批判’深刻,使我从中了解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前世今生,比枯燥的上课还更有收获。”他回忆当年的场景。
  此后,他便连听带记,将检讨听的如同上课,越听倒越仰慕起做检讨的教授来。
  一些教授声泪俱下一场便也过了关。而另一些,则在“洗澡”中被泼热水。
  清华“洗澡”重点是潘光旦,留美归来的潘光旦反对苏联的教育模式,而他所研究的社会学,又是与历史唯物论格格不入,自然成了被批判的重点。他在社会系和全院大会上做了3次检讨,还过不了关,被说成是外圆滑内顽固的“铁心皮球”。
  李景端记得,每次检讨,做过截肢的潘光旦总是单腿独立,尽管他曾经建议主持人让潘光旦坐下来讲,但被潘光旦谢绝。在检讨中,潘光旦全然不知变通,“只检讨了他认识到的错误,比如承认有过唯心论和单纯教育救国思想,认为知识分子也爱国,自己是爱国的。”
  不全盘痛批自己哪能过关!后来潘光旦第四次在全校大会上检讨,才勉强通过。
  为此市委还先后布置清华党委宣传部编印了《批判潘光旦先生的反动思想》和《欢迎潘光旦先生开始的进步》两期专刊,在校内外散发。
  独立之思想、学术之自由,在教授洗澡的过程中,渐渐也随之被洗掉。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21: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会大学的一曲挽歌
 
  “那时候每个教授都是一座山。如果山头都没有了,当然一马平川,好跑路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康健如是形容伴随着“洗澡”而来的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提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则和计划,其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明确主要发展工业学院,尤其是单科性专门学院。
  计划经济体制,大学的一切资源归国家所有。
  “具体到当时中国,就是按照条条和块块来配置。条条就是部委,国务院主要部委都设立本专业的高等院校,比如航空学院、地质学院、石油学院、邮电学院;块块就是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自治区,各省一般都设立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财经学院,而文理兼备的综合大学以及音乐、美术等专门学院则每个大区设立一所或一所以上。这样,民国时期留下的大学,约四分之三都被动了手术,打散重新配置。”丁东说。
  私立大学被改为公立,再根据苏联模式设立院系结构。而教会大学,均被解散,院系撤并到其他院校中。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的大学体制和教育思想,则被贴上帝国主义的标签,成为批判对象,教会大学更是首当其冲。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发出文件,不允许外国人在国内办学校的方针。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身为教会大学翘首的燕京大学,更是重灾区。
  1952年,燕京大学在摇摇欲坠中终归香消玉碎。
  “当时很单纯,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也没有什么想法,总觉得领导的决定是正确的。院系调整开始的时候也有一个工作组,当时是由市委学校工作部派来的,在学校里面成立了大学工作委员会。当时开会的频率还挺高,差不多几天就开一次。”作为燕京大学院系调整的见证人,谢道渊在《消失的燕京》一书中回忆当时的情景。
  在他的回忆中,对于院系调整,由于刚刚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燕京人倒是没有表现出多少不同意见。
  燕京大学33岁的生命就此终结。彼时燕京大学的校长陆志韦被调到中科院的语言研究所去当研究员。其文、理科并入北大,工科并入清华,而北大则迁至原燕大校址“燕园”。
  其他教会大学在此期间也不复存在,如圣约翰大学各院系分别并入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原址则建立为华东政法学院。
  院系调整,终成了教会大学的一曲挽歌,那些金光闪闪的鼎鼎大名都成了传说,同时走到终点的还有它们一贯秉承的“博雅教育”。

被大卸八块的清华
 
  院系调整的核心便是拆和分,国立大学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根据苏联的大学模式,取消大学中的学院,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科,或新建专门学院,或合并到已有的同类学院中去。
  出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否定,文科被极大削弱。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被停止和取消。
  费孝通曾在中南海的一个会场上当面向毛泽东谏言,甚至苦苦哀求,希望不要让社会学断子绝孙,多少留一个种、留点苗苗,当时毛泽东的手势和语气都非常干脆:不能留,坚决断子绝孙!
  大洗牌后,诸多名校几乎在这场横扫中折戟沉沙,分拆之中很多学科基本上被剥光。
  当年的清华大学为例,其优势学科几乎被剃了光头。“清华大学科学家调出与调进的比例是52∶1!这也叫调整?这个曾经是科学家最密集、专业较全的大学,调整后除了电机系还有7个科学家,找不到第二个拥有2个及以上科学家的专业。” 学者沈登苗在《打破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一文中写。
  杨继绳和资中筠是清华大学前后校友。但杨继绳对资中筠说,你上的是清华大学,我上的是五道口工学院。资中筠正逢院系调整那年毕业,而杨继绳1960年才入学。
  在清华读书期间,所接受的人文教育只有三门课,马克思主义,中共党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叫三门政治课。
  杨继绳根本没听说过陈寅恪的名字,只听到过闻一多和朱自清。闻一多和朱自清是毛选四卷里,毛泽东一篇文章里讲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世界名著更是看不见。“当时党委宣传部的副部长罗征启,他听说有本书,叫《基督山伯爵》,便去图书馆里找,图书馆管理员告诉他,这书不能看,封存起来了。他说那我自己找行不行。找了半天,找了一身灰,找出来了。他说看了以后根本放不下手,还有这么好的书。他还是宣传部长,我们就更不知道这个书了。”杨继绳向《凤凰周刊》的记者回忆说。
  “我们知识面很窄。只知道党让我们知道的,只相信党让我们相信的。所以我说清华大学把我们培养成政治愚民,出来只是工匠而已,匠人。”
  杨继绳学的是汽车拖拉机设计专业,专业被分得极细。系里几个专业,汽车拖拉机专业,汽轮机专业,锅炉专业,测量仪器专业,人工仪表专业。锅炉专业进一步再细分,汽车拖拉机又分成汽车专门化和拖拉机专门化。
  “院系调整后就这么个状况,把人变成工具了,工学院工学院,就成了一个工匠,某一个汽车机器零件的匠人而已。”
  毕业后,“被分到一汽二汽,到工厂一辈子就搞一个零件。譬如搞汽车的发动机,发动机里面有个活塞,你一辈子干活塞就不错了。活塞这个零件你也搞不出什么发明创造来,让活塞有些改进就了不得了。所以在工厂干什么?就是在活塞这个生产线上,有什么技术问题,工人找你帮忙解决技术问题。我很多同学就在一汽二汽,就在汽车的一个零件上干一辈子。还不如工人呢,工人知识面还广点。”杨继绳说。
  彼时的清华大学,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又红又专。红是听话,专是出活。
  杨继绳的儿子也是清华的,“我老骂我儿子‘清华综合症’。只顾眼前,没有全盘考虑的。我儿子说,你也是。就是人文精神缺乏,全部成了工具主义。”

大学的阵痛
 
  原本的综合性大学,一旦被肢解,便什么都没了。“动了结构,本身性质内涵就改变了。”康健说。
院系调整后,全国综合性大学由55所减至14所,工科院校由18所增至38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至37所。专业化调整到底有无裨益于当时的经济建设?
  “即便从培养专门人才的角度,这种教育模式仍然是不甚成功的。对高度专门化教育的推崇,意味着对科学和文化的综合性、完整性的损害和削弱。它固然可以培养出大批统一规格的‘标准件’,却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更不用说大师和巨匠了。”杨东平说。
  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丁东,他回答:“如果按照原来民国的格局,培养出的人才是不是就少了,这个没法假设。但可以肯定的是,民国时代,甭管是蔡元培最早学德国,以及后来学美国的路子,培养出很多大师级的人才,在世界上能够处于科学前沿的人才,包括中国现代各个学科的奠基人,建国后搞高精尖两弹一星的人才,都是在那个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
  不仅综合性大学折戟沉沙,教授治校的传统就此中断,取而代之的是高校行政化。
  1953年,高等教育部成立,对高校的党、政、财、考试、招生、分配、教材、教学过程等都实行了全面控制。至1955年4月,全国性专业统一教学计划还基本照搬苏联,相当多的课程按规定直接采用苏联教材。
  高校行政化也日益成为困扰中国高等教育的痼疾。雷颐在《大学洗牌60年——回眸1952年院系大调整》中提到:“这次调整最终使大学成了整体性全能社会的一个‘行政单位’,现在被人诟病甚深的‘官本位’,其实是这种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
  除了破坏了学术自由、学校自治外,还对学科平等造成了一种隐形的破坏。
  “1950年代学苏联有一个倾向永远没改过来,就是理科工科是强势。”康健说,“哈佛大学原来有个梵文学科,很多人说,梵文要灭亡了,但也会有学者说,有我们在它怎么会灭亡呢。所以我说一个教授是一座山,有他在这个领域就在。而我们现在的大学,工科能挣钱,在学校里地位就强,而一些人文学科,所谓的小学科却备受歧视。这个思想在大学始终没有解决。”
  最大限度地拆散了民国留下的大学、最大限度地拆散了民国留下的大学各科系、最大限度地拆散了民国留下的大学各科系的教师,基本割断了原来教授与学校的历史联系。这是学者沈登苗对1952年的高校调整的总结。断掉的传统,再想恢复起来要花上太多的时间。
  历经了这次新政权夺胎换骨的改造手术后,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铮铮声响便在大陆隐去了,只偶尔在故纸堆里闪烁出淡淡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21: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一个,祝贺小香儿的“处女选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2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咦,字体好了,感谢小鱼老师!
呵呵,别的地方不好意思贴,但水云的话,就厚颜点了。怎么也算是水云出来的人嘛。愿所行不辱吧。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10-17 21:3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21: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了,但作者那儿改不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21: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子非鱼 于 2012-10-17 21:32 发表 编辑了,但作者那儿改不过来。

没关系呢,只是为了正文比较易看些,之前字体太小了~~

嘻嘻,等我真正执笔了,那我才在意呢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10-17 21:4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21: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呀,还没看完,顶个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21: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22: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辛苦小香,鼓励下! 中国的理工科学校基本省略人文教育,应该是这场大洗牌引发的吧。药大是所有系都不上大学语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22: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式我又重新给编辑了一遍。直接从网页粘贴过来,会把原网页的一些代码也带过来,弄得格式很难看。正确的做法是先粘到text记事本上,再粘到这里,而后调整格式。段落首行缩进时在全角格式下敲空格键。其它的,居中,加黑,就都很简单了。好东西还要有个好形式,大家才会看得愉快是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7:45 , Processed in 0.0643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