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35|回复: 6

[思 想] 刀尔登:以师为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5 12: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秦始皇以及秦朝的政治,汉朝人斥之以——暴则暴矣,不过哪个王朝又不暴呢?贾生过秦,把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于不行仁术,唯力是用。他的话是给汉朝皇帝听的,皇帝也就真的听进去了,当然不只是听贾谊一个人的话,也不只是被儒生的推理说服。
  在历史中,秦始皇的才略和武功,一直被赞颂,他的制度,一直被批评,他的焚书坑儒,一直被咒骂。我是反秦派,对秦朝的政治,绝不喜欢,不过有时又想,如果秦朝的统治能够延续一两百年,在某些方面,说不定是好事。
  秦朝成于集权,亡于集权。区别在于秦国小而天下大。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已不易想像。自有电报之来,此岸的消息传到彼岸,以分秒计,而在过去,至多不过是马匹的奔速。人的神经传导,快时可至每秒钟一百多米,想像一下这个速度如果降到每秒一厘米或更少,菜刀割到手指,等你察觉时,菜已下锅,炒得半熟,欲救手指而不来及矣。有篇幻想小说,写到一个庞大到星系尺度的生物的统治。这个生物,最好能有比光速快若干倍的传感速度,不然人类在这边庆祝造反成功,怪物的脑袋还在那边兴高采烈。
  秦汉这么大的古代帝国,没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自治,根本运转不动。地方的官员,则需能有责任心地自主行动,否则出了变故,不敢做主,一定误事。秦兵之强,足够扫荡关东,但陈吴之辈造反时,面对的只是手足无措、互无救应的地方官。这与后来的社会很不相同。后世地方官,多以天下为狗任,纵遇意外,律令所不及的,也另有一套规则,也就是圣人之法,可以遵从;有时天下大乱,连皇帝都死了,地方上还在抵抗,或连寨自保,或治兵勤王,如百足之虫,每一节都有小的中枢。
  这些忠义之士是哪儿来的呢?自汉朝以后,朝代或有更替,制度大抵一样。原因有一个,作为社会领袖的地主,在汉朝被儒化。任何政权,都得靠这个阶层来施行管理,官僚从士人中来,士人从地主中来。这一批人的政治理想不变,中国也不变。
  本来,关东六国的士人,半独立于行政之外。他们的出身五花八门,收入来源各自不同。中间的许多人,自然要加入行政体系,不过加入的道路,并无一定之轨。到汉朝就不一样了。汉武的独尊儒术,只是句口号,厉害的是那以后的官吏选拔制度。做官要考试,考的是儒学,时间一长,土财主就被改造。皇朝需要士绅的合作,士绅需要权力以保障他们的地位,儒家的价值观,果然适宜这种结合。土财主派儿子去念书做官,白胖胖的一个孩子出去,回来已变成儒士;代复一代,儒学传家,举止皆在其中。
  如果秦政得以延续,他们和地主,迟早也是要合作的,只是这一合同的文本,未必就由儒生书写。那么,不但百家争鸣,或可复活,而后世那种士就是官,官就是士的状态,或可避免。——当然,历史不接受假设,这里只是说着玩。
  或说,士绅与儒生的合二而一,有什么不好?曰没什么不好,除了一样,那就是使儒家的缺陷,成为全社会的缺陷。儒家有很多高明的地方,提倡道德生活,维系传统,最有力焉,但有几种不足,第一是政治上的法古。每朝每代,用不了一两百年,往往天下糜烂,在儒家看来,只是因为对他们的政治主张遵从得不够,而从来没认真想过改变主张。
  另外,儒家对物理世界的知识,几乎没有兴趣,对灵魂问题也不大关心。我们知道,有两种事物,最值得也最能促使人动脑筋,一个是广不可测的世界,一个是深不可及的内心。孔子的智慧,在清人看来,仍历历如新,因为这一知识体系,大抵不出人伦世界。士人是国家的脑筋,他们不动,就没得动了。
  读书人治理社会,对社会或许不错,对读书人自己就不太妙,长久来看,对谁都不妙。秦朝以吏为师,自然浮浅,后来以师为吏,遗患更大。秦皇统一,对六国士人颇不信任,甚至焚书坑儒,汉初的读书人,提起秦政,无不切齿。从汉朝开始,读书人自然是混得不错了,食在其中,禄在其中,而创造的能力,则不知到哪里去了。创造是种传统,古代特异之士不是没有,但太少了,不足以前后相继,更别提相对切磋。
  如只从前景来看,秦不如六国,汉不如秦,后面的朝代,出入于五十步与百步之间,而都不如汉。秦始皇自己是不懂制度的,任用的谋主,也谈不上有什么眼光。不过此类事情本不是能设计出来的,能设计而出的反是拙劣之物。秦的暴政,打破了读书人干禄的常式,反倒可能促出一批自作主张者。不用担心读书人会消失,知识越是珍贵,就有越多的人热爱它,秦皇用最简单的办法去清除知识对集权的威胁,并无可能成功,至多使读书人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而这听起来简直像个好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2: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两篇看到的很有意思的文章。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5 19: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10-25 12:55 发表 贴两篇看到的很有意思的文章。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呢。

 

呵呵,你先说说为什么觉得“很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5: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尔登这都是以古讽今。最早都是发在《财经》上的专栏吧,想想《财经》胡舒立时期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7: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2-10-26 15:52 发表 刀尔登这都是以古讽今。最早都是发在《财经》上的专栏吧,想想《财经》胡舒立时期的风格。

 

是发在《财经》上的专栏啊,所以,他的读者群肯定不在我这儿,也不在我那些喜欢历史的朋友那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9: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2-10-25 19:57 发表   呵呵,你先说说为什么觉得“很有意思”:)
我是觉得他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有意思,可以商讨:
1、”如果秦政得以延续,他们和地主,迟早也是要合作的,只是这一合同的文本,未必就由儒生书写。那么,不但百家争鸣,或可复活,而后世那种士就是官,官就是士的状态,或可避免。"
这个说法很有诱惑,但有疑问,就算是秦政得以延续,但在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制国家,百家争鸣可能吗?我很难想象,一般似乎都有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强调多元化的今天也一样。“士就是官,官就是士”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好处在哪里?如果“士不是官,官不是士”,那么官由什么来承担,士的任务会是什么,发展在哪里,会是科学,还是社会学,还是什么吗?
2、"或说,士绅与儒生的合二而一,有什么不好?曰没什么不好,除了一样,那就是使儒家的缺陷,成为全社会的缺陷。儒家有很多高明的地方,提倡道德生活,维系传统,最有力焉,但有几种不足,第一是政治上的法古。每朝每代,用不了一两百年,往往天下糜烂,在儒家看来,只是因为对他们的政治主张遵从得不够,而从来没认真想过改变主张。"
这一段话我觉得有道理。我读儒家经典,会觉得很好,有时候会怀疑五四时候为什么那样反对儒家,问题出在哪里。任何一个学说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而独尊儒术,士官合一之后,以单独一个学说来作为社会文化的核心,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根源是否在于这样的单一性。这是其一。其二,讨论过《乡土中国》之后,会在想,是儒家的传统使得乡土中国是这样而非那样,还是说因为黄色文明的特质,道德而保守的儒家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3、 “秦皇用最简单的办法去清除知识对集权的威胁,并无可能成功,至多使读书人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而这听起来简直像个好消息。”
“读书人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听起来真的挺好的,但细想来,读书人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仿佛是不可能的。我于中外历史皆不通,也不知什么例子。只想,若读书人游离于行政体系之外,那行政体系之内的,会是什么人呢。“读书人”一词的界定,到底在哪里。元朝的读书人倒与行政体系疏远,但元朝运命不久,这两者是否有甚关系。联系到我们现在讲的大学去行政化,那也是保持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在国家的管理层面上,争取的不还是社会的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之间有较大的流动性吗?仿佛不论是读书与不读书人,都应参与到行政体系中来。游离,是办法吗?若秦时真能游离,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
这就是我读后的一些问题。因我念高中时都无历史课,对历史实在少了解,可能问题有些幼稚无稽,但望老师多多指教。另外想在历史方面补补课,老师可有好的建议,或推荐的书目?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10-26 19:3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22: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10-26 19:34 发表 我是觉得他提出的一些问题很有意思,可以商讨: 1、”如果秦政得以延续,他们和地主,迟早也是要合作的,只是这一合同的文本,未必就由儒生书写。那么,不但百家争鸣,或可复活,而后世那种士就是官,官就是士的状 ...

 

呵呵,你还真把这类文章当史论来看?你再读一下这篇文章 http://wenku.baidu.com/view/3cf7bf553c1ec5da51e27004.html ,试比较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7:34 , Processed in 0.0587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