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05|回复: 31

[文 学] 顾城谈薛宝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6 22: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宝钗屋子一片雪白。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并在“找”和“执”中参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林黛玉敬她妒她,除了姻缘之故以外,更主要的是,这是一个她无能为力的世界。  

林黛玉心性之强,达到女儿的顶点。她知道湘云、探春都不如她,至于宝琴,更是视之若无,所以很好;但对于宝钗一直心怀恐惧,这个恐惧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她无法明白宝钗的心之所在。宝钗生为女儿身,却并无多少女儿性。  


林黛玉不会嫉妒袭人,但是她较上了宝钗。真性情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友好,经常是非常残酷的。  


宝钗的空和宝玉有所不同,她空而无我,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称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  


她与生活唯一的不同,是她还看得到虚空和走进虚空的人看见的幻影。也只有她,听清了宝玉最后的不祥之言。  

宝钗无妄想,亦无理想,亦不会破灭,又啥都明白,自可过太平日子。  


她无求无喜,却一切有度,不是无可奈何的折中,确是一种天然的“合适”。这“合适”的法则举世无例,所以也不拘泥。所做大体是公正,名分上的事情自去做,但也无私。对针尖麦芒的黛玉她意外爱护,赠诗送药。小心眼的人读此多以为是她笼络伎俩,其实不然。宝钗还是知人品性,清浊。她看黛玉倒是较宝玉为重。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宝玉。  

薛宝钗根本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另外一个方面,她的屋子里一片雪白,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她是最早悟到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了。她不是通过痛苦和思考悟到的,而是天性如此。家里破产,哥哥被抓了,趁有活口,劝她妈妈问问他还欠了别人多少钱,都没钱了,她也无所谓。她是真正无所谓的人,可是她一切事都做,一切都要做的合适。她不求目的,只有合适,这就是中庸之道。这种合适又很微妙:这个人应对这个事,它合适;他们俩之间这样做合适,它是随机应变的,又是先验的。这个合适蕴涵在她的所有内里外在中间。实际上她根本看不上贾宝玉,但她也无所谓。 


她是无所求的人,所以你不能以市俗经验推想她的动机,为什么要什么,她就像“月映万川”,只是现象罢了。  


薛宝钗天然的悟,有一事可以说明。贾宝玉早先看戏,鲁智深有句唱词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当即宝玉就落下泪来,黛玉就吃了一惊。宝钗于是说:“坏了,这个人悟了”黛玉说:“哪的事啊,看我问他一问。”黛玉就问了他两句话,宝玉一呆就答不上来,也就不想这件事了。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世界与自己没有关系。那么实际上,宝钗说“坏了”的时候,就已经在前面等着他了。  



中国只有两次描画了人间的天国,一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个是红楼梦的大观园。  


在《红楼梦》里,人无论好坏,只论清浊,其中的女儿性恰恰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性和谐的最高梦想。男性化的醒悟往往在于领悟自身的虚幻,将人归于天。而女儿是水做的,无须这种领悟,她们是天化的人,自身就是天上无尘的花朵,在显示冥冥之时,上天也不能不欣赏自己的创作。  


我认为《红楼梦》之所以这么漂亮,不在于它仅仅是写好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表达了哲学观念,而在于它体现出中国精神一个特别美妙的地方。  


这个美妙的部分在西方文学里本来是个绝望的部分,就是浮士德说的“真美呵,你停下来吧”,但是就消失了的那个部分。它不停下来,因为执之者失。这时中国就采取一个什么办法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相望不相闻。  


任万物自生,如天观世。每个生命的美丽都不去驾驭,自现而自隐,自灭而自生。黛玉和宝玉,爱的那么深切,也没有说,我爱你,一点也没有。它就是两个心的显示过程。  

摘自《顾城哲思录》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2: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得很美。虽然我素来不够喜爱宝钗。
“宝钗无妄想,亦无理想,亦不会破灭,又啥都明白,自可过太平日子。”
但仔细想想,我还是疑心“天然的悟”,不迷就无所谓悟了吧。
执者失之,执于不执,也是失呀。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12-6 23:0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22: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看来,宝钗的“空”,颇类于老子的“无”,所以自然,所以无为,所以中庸?可她为什么“看不上”宝玉?无挂碍的她不应看不上,她有“情”没有?还是正如判词所说“任是无情也动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23: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之前上白水老師的課,有一次全班討論林黛玉和薛寶釵,班上唯一的男生特別喜歡薛寶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23: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2-12-6 22:58 发表 这么看来,宝钗的“空”,颇类于老子的“无”,所以自然,所以无为,所以中庸?可她为什么“看不上”宝玉?无挂碍的她不应看不上,她有“情”没有?还是正如判词所说“任是无情也动人”?
我本来也想说禅宗的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想说老子的无。我看《道德经》的印象是,老子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有,这看起来好像和禅宗不一样。可是后来想想,老子好像也很执于无为,和“本来无一物”似乎很通声气。反正没想明白,就没说。要说的话,食色性也,那欲望不也是自然吗?若可惹尘埃,尘埃也是物了,怎么本来无一物呢?都说执者失之,很对,可是执于不执者,不是也失了吗?有所失不也是自然吗?失去是得到的佐证。无得无失,不是很无趣吗?若真无所失,又哪里来的《红楼梦》呢?至于宝钗是不是真的“无情”,这就很可以讨论了。宝玉挨打,他红了眼圈,还说什么连带我们也心疼之类的话,又自觉失言,垂了头。也许,可见一二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23: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行香子 的帖子

我的理解,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没有欲望,主要是回归本真,不为外物所牵惹,所以老子其实是讲节欲的,他讲“去甚去奢去泰”;而禅宗或曰佛教的“无”是最好消灭欲望,所以真的是“无情”,这么看起来薛宝钗像道家?可她为什么又要点鲁智深的那出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00: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2-12-6 23:52 发表 我的理解,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没有欲望,主要是回归本真,不为外物所牵惹,所以老子其实是讲节欲的,他讲“去甚去奢去泰”;而禅宗或曰佛教的“无”是最好消灭欲望,所以真的是“无情”,这么看起来薛宝钗像道 ...
对,老子是讲回归本真,只是有时候又觉得他有点过激了,可能是小国寡民那段的印象吧。但与其说宝钗空无,不如说他有山中高士晶莹雪的一面,但也却有所谓封建礼教的一面。(我虽不喜欢封建礼教的说法,但觉得还是有道理。)他还是要劝宝玉经纶事务。与其说是“天然的合适”,不如说还是为合适所摆布了。恰恰是举世而有例的,哪里是无拘束。在网中而不觉,也许如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也许已经成为网本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07: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香斋 于 2012-12-6 22:58 发表 这么看来,宝钗的“空”,颇类于老子的“无”,所以自然,所以无为,所以中庸?可她为什么“看不上”宝玉?无挂碍的她不应看不上,她有“情”没有?还是正如判词所说“任是无情也动人”?

 

按照顾城上下文的逻辑,这里宝钗的“看不上”,就应该是指你后一句说的“无挂碍”,即不放在心上。若是“鄙视”,那就“着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07: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和 于 2012-12-6 23:05 发表 想起之前上白水老師的課,有一次全班討論林黛玉和薛寶釵,班上唯一的男生特別喜歡薛寶釵。

 

呵呵,女生里只怕也有喜欢宝钗的吧?而且,何谓“喜欢”?读《红楼》时“喜欢”黛玉的女生,如果要跟人合租房子,这时是“喜欢”跟黛玉合租还是跟宝钗合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07: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2-12-6 23:30 发表 我本来也想说禅宗的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想说老子的无。我看《道德经》的印象是,老子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有,这看起来好像和禅宗不一样。

 

呵呵,行香子的意思是,禅宗是主张“什么都没有”?好奇地问一句,关于禅宗,你读的书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11:37 , Processed in 0.0785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