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39|回复: 6

[转帖]汉字简化和字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4 23: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舟子·

                          一、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实际上,汉
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
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
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于两年前《世界日报》
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
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
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
,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至今台湾、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
以为它还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香港导
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
,不由让他汗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
人写的错别字也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
体字,再来发表高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反对的人却对
简体字一窍不通,这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
简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
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
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
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
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
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
,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
释。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
际上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
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
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
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
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
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
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
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
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
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
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
、“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二、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
字。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
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
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
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
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
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
”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
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
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
表“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
“□”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
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
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
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
的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
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
它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
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

                                      1994、3、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4 23:11: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简化字


方舟子

有个台胞去了趟大陆,看到有用繁体字写的招牌,便欣然叹道:“大陆人民正在抛弃简体字。”有位港胞接到中国新闻社新设的万维网,发现用的是繁体字,也赞叹主持人心胸好宽广。他们都不知道,在大陆,凡是与港澳台同胞有关的场合,为了让他们不至于成为文盲,使用繁体字是个沿用了十几、二十年的惯例,《人民日报》海外版不也发行了好几年的繁体版后来因为大陆留学生去提意见才改成简体的吗?这是跟“抛弃简体字”、“心胸好宽广”毫无关系的,倒可以说反映了简体字使用者的自信,该用繁体时就用繁体,不害怕被繁体取代。反观台湾,可曾有过这样的自信?可曾在与大陆同胞有关的场合用过简体字?从前我捡到的从金门漂过来的宣传品,也都是用繁体字写的呢。

这也可以说明在大陆并不强迫使用简体字。华国锋当主席后曾经推行试用第二套简体字方案,也仅仅是试行,并非强行。这一套方案也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有许多字从前和现在都在民间流行,民意基础是有的,但试行了几个月后就收回了,原因无非是:

一、第一套方案已在大陆通行二十年,大家已经习惯,再创新不容易;

二、简得太厉害,的确会造成识别上的混乱,如一个方框写小了是“口”,写大了是“国”,印刷体还好,手写可就不容易分辨了,想把常用的几千个汉字全简化成六笔以下是不实际的。这套方案的失败反衬了第一套方案(即今天大陆的用字标准)的合理,它的被收回也证明了简化字的推行从来不是强制的。

有台胞说,他不反对简化字,但是反对共产党“裁剪”简化字。我不知道他所谓的“裁剪”是什么意思。本来一个字可能有几种简化写法,共产党组织专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确定一种写法为标准在全国通行,如果这就是“裁剪”的话,我支持这样的裁剪,因为为了便于阅读,文字必须有一个通用标准,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在制定词法、句法的标准,在大陆这个机构就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它不仅简化汉字,而且废除异体字,从而使中国大陆有了用字标准。常用汉字不过五六千,但以前几乎每个字都有两种以上的写法(比如大家熟知的“回”有四种写法),有的写法差别极大,相当于要记几万字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常用汉字,徒然增加识字负担。我看台湾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个委员会。台胞说台湾民间也用简体字,但是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制定简化标准,学校又不统一教,必然是各写各的,各行其是,那才叫混乱。有人说“让市场来决定一切”,需知市场并非万能的,在文字上更是如此,一个字有几种写法,有时很难使所有的人都逐渐采用同一种写法,因此标准是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的,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更需要有权威的整理。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统一了汉字字体,共产党简化汉字、消灭异体字,统一了汉字写法,这种“统一”都必须靠强有力的专制政权来完成,也都是造福后代子孙的功德无量的大事。

还有的台胞说,现在电脑普及了,使用简体繁体对于电脑都一样了。且不说现在中文打字速度仍然赶不上手写,即使有一天赶上了,电脑也是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写的。英文打字可谓迅速,美国的笔记型电脑也可谓普及,但我还没见过有谁是用电脑作笔记的。难道为了保存繁体字,就必须剥夺汉字的手写功能?

还有的说,简体字破坏中华文化,因为古籍没法简化,用简体字就看不了古文了。这种论调,反映了某些繁体字使用者的无知的狂妄自大。古籍是可以转成简体字出版的,而且一般不会引起阅读上的困难。中国大陆用简体字出版了大量的古籍,中学语文课本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古文,也用简体字印刷,并没有因此就看不懂、没法教学了。更不必说为了保存古籍原貌,大陆还有一些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类的出版社专门出版繁体字版古籍,而会简化字的人,几乎都无师自通看得懂繁体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9 2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老师!

    对繁简汉字之优劣的争论由来已久,双方都各有理由,都有一批例字做论据;这里面问题很多,繁体字对汉字理据保存相对完整些,但难学难写难记已是共识;而有些简体字,甚至是国家语委制定的标准字形,都有不尽合理之处,仍需斟酌。

    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地讨论繁体字好还是简体字好,从总体上看,我们整理规范汉字的目标应该是追求汉字的优化:既具有必要的区别度,能最高效、迅捷地记录汉语,又具备较强的系统性,便于学习和使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9 20:31:0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9 21: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慨一下!读书的时候,很闲,觉得繁体字真是美,每个字都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一度打算写一个“汉字的风情”系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9 21:52:3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9 22: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太期待了!不为老师锦心绣口,眼光一定独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2 22: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为 于 29-11-2007 21:50 发表 感慨一下!读书的时候,很闲,觉得繁体字真是美,每个字都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一度打算写一个“汉字的风情”系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9 21:52:39编辑过]

不知道进展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20: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为 于 2007-11-29 21:50 发表 感慨一下!读书的时候,很闲,觉得繁体字真是美,每个字都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一度打算写一个“汉字的风情”系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9 21:52:39编辑过]
记得几年前一个周四坐班开会时邻座不为君给我推荐了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著的《汉字王国》,买来后一直是我的教学参考。既然对“汉字风情”这个话题如此有心得,下夜读书会主题是汉字文化、语言习得与应用,一定要邀请不为君到时做个主题发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2:12 , Processed in 0.0570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