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由昆明起航,仅一小时,便抵相隔四百余里的西双版纳。未出机场,已透过窗外的建筑感受到一种异域风情。上午九、十点钟光景,天气并不十分晴朗,暖烘烘的空气伴着绵密、细软的雨,予每一个细胞以温润的满足。
热带雨林气候滋养着各种新奇的植物,让我这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一路目不暇接,初入云南看到漫山遍野的三角梅现已不再新鲜,更多对我而言无比新奇的植物映入眼帘:道路两旁的排排树椰子树总给人热带的感觉,随处可见的橡胶树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大小、形状、颜色各异,却难叫上名字的花儿默默装点着各个不起眼的角落。路过的建筑,总觉得和寺庙中的宗教建筑有些相似,除了气候因素,想想许是和傣族信仰小乘佛教不无关系;又让人不觉想起电视中取景缅甸的画面,置身此地,与老挝、缅甸、越南等国为邻,仿佛已身处神秘的异域国度。街上的人虽大多身着汉人服饰,却仍不时见到身着傣族服装的女子(傣族称“骚哆哩”,男子则称“猫哆哩”)袅娜的身姿。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真真“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野 象 谷
版纳第一站,先观驯象表演,几只大象均极为驯顺,甚至略显无精打采,趁其停留细细观其样貌,才发觉象的睫毛这般浓密、这般长,半遮着眼睛。绕过一圈看到一只小象,一米半左右的高度,只抵大象三分之二的高度,更显活泼、好动,停留处时与驯象师亲昵,象鼻子不时伸缩卷起,甚是可爱。午后徒步入野象谷,一路走下来却也未得见野象,向带领我们入谷的猫哆哩询问,言其每日入谷两次,每月仅得见野象三四遭。虽稍感遗憾,一路雨林风光也觉不虚此行,丛林深处茂密的各类植物层出不穷,深深浅浅各种苍翠之色,间或见到各色新奇花卉、果实,珍稀树种,仿佛置身荧幕中的亚马逊丛林,原始而神秘,顿觉版纳真是不负“植物王国”的美誉。攀至深林高处,低头见山涧,亦可见山谷低处的流淌的河水,浑浊的泥浆颜色,不似山间溪流般清澈。
傣 家 村 寨
傣家住宅称“竹楼”,虽现今傣家人住的第二代竹楼已多是砖房,这名字却纪念性地沿用至今。不觉想起云水谣所见客家“土楼”,亦是史上特色鲜明的民居。傣家竹楼为栏杆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储物,上层为客厅卧房。入乡随俗,“一脱二摸三不看”(入客厅脱鞋,抚摸喻吉祥的柱子,不看主人家卧室)。傣族现今仍保持着母系社会的传统,重女轻男,嫁男不嫁女,亦无家族姓氏(男人均为岩姓氏,女人玉姓)。这般原始、传统的习俗,有时真觉得难以想象。傣家骚哆哩可与汉族通婚,她们看来,傣家如今的日子离不开当年的支边青年,汉族人聪明,亦可传播汉族文化,故喜娶汉族猫哆哩。提到支边,长辈们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当年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孽债》,讲述的正是当年支边青年的爱情故事。没看过这部剧,剧情也只听个梗概,却也颇为令人动容: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爸爸呀,妈妈呀/能不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
(影片主题曲《哪里有我的家》:http://www.xiami.com/song/play?ids=/song/playlist/id/3633784/object_name/default/object_id/0 )
一路上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听了不少,果然爱情还是永恒的主题,然而这些故事听来更觉单纯、质朴,不觉又回想起丽江观看的“丽水金沙”最后一场,纳西族深深相爱的男孩、女孩因家庭阻挠,无以相守终生,最终殉情玉龙雪山,化身为神,世世守护着“玉龙第三国”。彼时此地的爱情,质朴、甚至原始,男孩、女孩都无比娇羞,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感情,这爱情却深挚、纯粹,经得起时间,超越生死。
澜 沧 江 - 湄 公 河
湄公河是版纳之行我最期待的地方,第一天途径澜沧江大桥,初次得以俯瞰其码头及桥下江水,一反长久以来对湄公河的想象:《情人》的取景是我对湄公河最初的印象,影片中的江水总是浑浊的泥浆颜色,完美地衬托着片中稍显压抑、阴郁的氛围。总记得简最初的镜头:单薄的身影伏在围栏之上,头戴一顶男装帽,帽子下面露出两条短辫子,松松垮垮的系着,风撩动着她单薄的旧衣裙,将其吹得鼓鼓的,简一条腿随意地搭在围栏上,脚踩破旧的黑色镶钻舞鞋。成熟、特立独行的装束,掩映着少女清秀的面庞,等待着她最初、亦是最后的爱情。亦难忘杜拉斯开头那段描述: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最初的爱情,最平凡、长久、厚而不重的爱情,亦是叶芝《当你老了》的味道。
异域的神秘色彩、故事的浪漫与凄美早已渗入我对湄公河的憧憬、想象之中。虽此地并非西贡,眼前亦非越南湄公河,而是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我内心的激动却丝毫未减。游船之上,江水更近了,愈觉江水颜色似翡翠一般,临近码头处仍可看到两岸建筑,隐隐遮掩在树木之间,各具特色、充满民族风情,游船起航,驶至澜沧江大桥,仰头望去,才觉这桥之壮观,桥上行人、车辆,远远望去,小小的影儿一个个或急或缓地移动着。渐行渐远,江面愈见宽阔,慢慢不见了两岸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片片山林,夹着江水。游船速度不快,江面上的风却也吹得很紧,太阳很足,炙烤着船体,金属围栏有些发烫,阳光明亮刺眼,映在江面之上,眯着眼才敢望向天空。偶尔亦可见其他游轮、木船或是其他各类船只驶过。
一个多小时光景,不知游船驶出多远,便在一宽阔处掉头返程,行驶中回望更远方“两岸青山相对出”,加之澄澈清明的蓝天,甚美。归途中亦见泛着金色的佛教寺庙,不知是不是傣家小龙仔出家的地方。临近码头,岸上渐见人烟,虽看不清样貌,却见其热情洋溢地朝船上游人挥手。
出生生长在海滨城市,水见得不少,各地游玩儿,亦得见滚滚江水,或汹涌、或平静的大海,对澜沧江的感觉却不同:许是这流经六国的水混杂着异域的味道,镀上了远古般神秘的色彩吧。岸边再度回望,游船,大桥,江水……梦回湄公,必一路顺流而下,日夜兼程,途径六国,视其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