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72|回复: 16

[文 学] [转帖]《再见》 (凌叔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0 22: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见》--- 凌叔华

 

四年后,她在西湖刘庄的花神亭上遇见他了。 

 

一个秋天晴爽的下午,她站在亭上望着淡漠的日光,缓缓的停留在被落叶与蛛网妆点着的神位上,心里正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凉味,忽听背后有人招呼她,筱秋小姐,想不到在此地才见着你!” 

她回头一看, “原来是你,骏仁先生!” 

我们几年不见了!筱秋小姐……这称呼没错吗?他说时眼望着她的脸。 
自然没错,她说着觉得脸上有些暖烘烘的,日子真是过的太快,我们不见,可不是四年了吗?” 
你什么时候来杭州的?” 
我七月底来杭州女子高等小学校教书,你几时来的?”“我从前年十月来的。” 
呀,那正是我母亲过去的时候……”她说着眼眶有些发潮,立刻转头假装望着后面的山。 
伯母已经不在了吗?他脸上现出很关心的神色。 
她在前年的夏天,又犯那旧病,到十月二十就过去了。她说着低头看着手拿的旱伞。 
咳,原来伯母已经不在好久了!我还没知道。他的声音带着很抱歉的样子,接着问道,你现在独自住在学校吗,还是同老伯住?” 
我住在学校里。我父亲还在北京。” 
学校的生活怎样?你还过得惯吗?” 

还可以对付。她说完,望了望他。他的面容比以前丰润,眼边的大学教授式的黑灰圈已经没有了。身上穿着一件青灰哔叽线呢的夹袍,脚上皮鞋擦得闪亮,头发刷得油光,时时透出一种发油的香,这样装束,她觉得以前他没有过。 

你现在做的事,还得意吗?她问。 
咳,一天天的为人忙,那说得上得意不得意。他叹了口气。 
做什么事,听人说你做了官了——” 
在督办公署做秘书长,另外还兼军务顾问,也算是官吧!这两年偏偏遇到浙江事多的当儿,我就闲不了,常常在督办那里为了编一个电稿就弄到晚上两三点才回家睡。有时候半夜三更还打电话来请去商量军务。你知道我最怕熬夜的,这样子连睡觉的工夫都没有,你想我们多难过。他说着手摸着袋里一个烟卷盒,带笑问道: “许吃烟吗?” 
请便。她随即坐在栏杆上,问:今天太太没有一同出来么?” 
什么太太?”“尊夫人!” 
连订婚都没影子,那来太太?他看着她微笑,又问道:你信我已经结婚了吗?怪不得……”他忽然住语。 
“……
有些人这样说……”她脸慢慢的泛红。 
他笑了笑自语道:怪不得,原来有些人这样说……” 
这时他们都象很注意园庄的景致,她望着一棵盛开的秋芙,迎风招展;他望着对面的水榭。末了还是他开口: 
我们到那水榭里去吃茶好吗?” 
那里好象不让人进去,以前我来过两次,都没有开门。她说。现在开着门呢。他脸上显出笑容,今晚我在那边请客。她提了洋伞和手袋同他下亭。他说: 
让我拿?” 

他接过手袋摸着硬纸壳的长方东西,问: 
你到这里写生来吗?给我看看?” 
不是,那是我方才在湖堤照像馆取回的两张像片。今天我为了取像片才能出来走走呢。” 
给我看看?” 
她点点头,他取出来一边看,一边说:这个没有本人这样消瘦。” 
这样才好,我就怕干娘看见我瘦的这样,她一定不好过。”“你打算寄给你干娘的吗?” 
是的,她每回来信,总催我寄她一个像片,从去年我就答应了她。” 
这张给她,这张给我?”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2: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舍监周太太还要一张呢。”

           “不——你得先给我一张,好容易遇着你了。” 他看着她面红了。
 
        “……可是周太太已经知道我照了像。”

        “这样,你再印一张给她?” 她点了点头,此时已经来到一所玻璃窗临湖的水榭。迎门靠窗一面大镜子,山色湖光,统统收揽在里头,她望到镜里自己和他的影子,不觉注目,忽听拨动水草声,一只小船摇过窗口,有人叫道: “老爷,太太,买莲藕吗?” 他带笑向外摇了摇头。
 
        一个听差的穿着青洋缎的衣裤进来问: “老爷要喝茶吗?”

         “来一壶龙井,叫厨子开点心上来。” 听差去了。
 
        她坐在临窗的左边笑道: “从前我们的小当差称呼你老爷,你就脸红,现在答应的多爽亮!”

         “惯了!在公署里他们还称呼大人呢!”

        她望着南屏山说: “你来西湖后作过多少诗,一定不少吧?”
          “一首也没有,我那会作诗?”
         “你在北京的时候,不是天天做诗的吗?我不信你没有作。”

         “你不是说过作诗多半是无病呻吟吗?”

         “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诗人到了西湖,不留些吟咏,未免使湖山减色。” 她含笑看他。

         “西湖专候今天这位女诗人为她加色呢!……我一天瞎忙到晚,那来工夫作诗?”他也笑着。
         “怪不得我在《艺林》、《思潮》上头好久不见大作,还只道你不肯拿出来发表呢。”

         “那是供给教员和学生们那种闲人消遣文墨的……我那有什么闲空?”他说完仍旧含笑看她,她的眼望着窗外去了。

       此时仆人送上点心来,他看见摆在她面前一个小碟上面有乌手指印,立刻叫住仆人: “眼睛瞎了吗?碟子这样脏都看不见,拿去!” 
         仆人把小碟拿去。

         他又喊道:“煮一碗糖桂花栗子来!” 他随着把自己的碟子擦洁净摆在她的面前,仆人进来回道: “大师父说今天买不到嫩栗子,问老爷要另做什么点心?”

        “胡说,怎会买不着?我老早就吩咐他买,怎会买不着,真是混人!今晚上督办来,他就为着吃那桂花栗子汤。叫他赶快去找去。赶快去,时候不早了。” 听差“是是”答应着走了。
 
       他回过头来见她正对着西泠桥出神,他说: “随便用点吧,这糖莲子没有什么吃头。”
 
       她默默的喝了两口汤,说: “也不错。从前你使唤那个老王,现时还在你那里吗?”

       “他没跟我出京,可是今年春天我从北京叫了他来,只做了一个月。他那老家人的架子可真大。那天我只说了他一句,他便跟我告长假了!”

       她默默望着南屏山一会说:“雷峰塔倒的时候,你在杭州吗?”

        “在杭州。塔倒的第二天,我去看了,许多花子穷人去那边捡东西,捡出好几百卷经来,这经卷是盖在塔的墙里的,有一千多年了。头一天我们一块钱就买几卷,第二天就有人收买,立刻就长到一块钱买一卷,第三天便长到十块。听说现在京城里卖二百块一卷呢。”
        “你买了没有?”

        “我只买了二十多卷。”
 
               “你有没有送一卷给云中老先生?这回雷峰塔倒后,他还作了三十首诗追悼它。你总念过的罢?”

               “我真应当送他一卷,怎样把他忘了,可惜现在我的都给张督办要去了。将来有机会再买罢。”

               点心已经用过,早有下人捡走。
 
                他站起来喝茶,她说: “这后窗的竹影真真可爱。”

                “你这样喜欢竹子,什么时候到云栖看看去。”

                 “我去过云栖了,竹子真好!——听说西溪的更美。走不完的竹林子,你还记得你说过要领我去逛西溪的话?”

                “怎不记得!我还说若是逛西溪,我跟你去挑行李呢。那天我们俩还在天坛的大柏树底下一边走一边谈话,不知不觉走迷了道,后来伯母要回去,好容易才找到我们。云栖的竹林真有些象那柏树林子,什么时候我们去那里走走去。还有一个地方你从前也说要去的。”
 
                 “那个地方?” “孤山。你记得那天下大雪,我上你家去,你们房里的梅花开得正好。我们俩坐在窗户口望着雪发愣,你说什么时候你要去孤山画一幅梅花带雪的景送我,我还答应了去收梅花上的香雪跟你沏茶慰劳呢?那时的光阴真是寸寸是黄金……去年我同一些朋友到烟霞洞正遇到下雪,几十棵梅花都开了,他们在房内打牌,我一个人站在梅花底下,足足发了半天愣。他们笑我是林和靖,迷上梅花了,那知道我是因为想起我们那回的谈话。……” 她象不好意思看他的样子,站起来望就窗外说: “谈起西湖名胜来,十天也说不完。……”
 
       她低头看看手表, “天不早了,我该走了。”

       “才过四点,早呢。好容易才遇到,再多坐会儿。” 他赶紧说。

  “回到学校也就不早了。” 她还是要走的神气。

       “早呢。四年不见,见面谈不了几句话就要走,好意思吗?”
 
                她不得已重复坐下。
 
               他说: “坐近窗口,不怕风吗?……你真是太瘦了。”

               “岂止瘦了,也老了。”她摇了摇头这样说。
 
               “那里老得这样快?……学校的饭食还好吗?”
 
                “还不错。”

                “你的功课怎样,教多少钟点?”

                 “一礼拜廿八点,功课倒不算难。”

                 “唉哟,廿八点——太累了罢?薪水还够用吗?”

                 “也就对付罢。”
 
        他沉思一会说:“我看你实在太累了,但是小学教员都是这样的。我知道你是不肯叫人帮助的,要不然……我看你还是离了学校教馆好些。前几天盐业银行钱经理托 我们找一个好先生教他的姨太太,功课很轻,薪金又厚,只是你一定不肯去的。”

         “你看我真的那样没落儿了吗?”

         “我知道你一定不情愿的。……清和坊王家有两个小孩要找一个先生,她们俩倒很可爱的,你推了学校的事去教那边怎样?”

          “不行的,我不能半道儿甩下我那班学生就走。况且他们对我都很不错。”

          “别太忠厚了,累坏了没有人替得你的。”
 
         “我如果辞职也得等到年假,半途走了也对不住校长。”

        他叹了口气说: “你这样子,我就怕你会累出病来!”

        此时一个仆人送一盒牌来,她笑问: “你现在也会打牌了?”

       “不会也得会。现在请客,没有牌,是不成事体的,今晚又得闹到半夜,明天我四点还得起来修改两个电稿,督办说,早上就要发出去。”

        “这样的日子,也不见得比我不累!”她轻轻的吁了吁,方才在花神亭上的冷气阵阵都回到心上了,她还象仔细赏观潮堤的晚景。
 
       他站起在房内走了两个圈子,一会站定,一会又走,脸上显出有话不知怎样说的神气。末了他仍旧坐下微笑问: “我问你一件事,你肯告诉我吗?”

        “我知道的吗?”
         “你知道的。”
         “什么事?” 

         “你真的相信我已经结婚了吗?”

         “有人这样说……”
 
            “怪不得你许久不给我写信。现在你知道传错了吧?”
 
           “现在……”她此时听见风吹来远远的晚钟声,急说: “唉呀!天真不早了。晚经都开坛了,太阳也快下完了。”
 
           她站起来拿东西要走,他现出很不安的样子,说: “我还有许多事告诉你,再多坐会儿?”

          “太晚了,我们改天再谈吧。”

         “改天也好,但是你得留下方才你答应给我的东西。”

         “什么东西?”
         “那张像片,你得留下。”

         “……那张我已经答应了给周太太了。她过几天要到武昌去。”
        “你方才答应先把这张给我,再印张给她的,怎样心变得这样快呢?”

        她微微笑了笑,眼望着窗外。
        停了一会,说道: “那个雷峰塔在那里站了一千多年,现在不见了……”

       他愣了一会,末了说: “什么时候洗一张给我,我求你。” 
        “改天洗了再送你吧。”

        “咳,又得等到什么时候!”

        她拿着东西往外走道: “我真该走了,你的客人也快来了吧?”

        他送她走到湖边小船上,问: “那天我可以去见你?”

        “请你随时通知我吧。”

        “你穿的少不少,不凉吗?”

        “不凉,我来的时候,天也一样凉的。” 摇船的已经将篙点着临湖的石磴,慢慢的船已离岸了。
 
        “再见!”他摘了帽子望着湖船。
 
        “再见。”
 
  她望着西泠桥边的杂树出神。凉秋的晚风散吹着她额前碎发。 南北高峰的苍翠,渐渐被紫灰的暮云笼住,夜雾渐渐飞上峰头,倒在湖里的影子,已由模糊的一片灰色,变到鱼白灰色,与别部的湖水不分了。她的船出了西泠桥的洞子。
 
  他呆呆的望着湖水,一会儿忽然想起事来,急忙走到厨房那边问: “厨子,买到了桂花栗子没有?一会儿客就到了。”

                                                       

         五,七,十四 (初载 1925 年 8 月 1 日《现代评论》2 卷 34 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2: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感悟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像“旧情人”这种生物,到底是重逢的结局比较好,还是各奔天涯的结局比较好。所谓失去的永远是最好的。在分离之后,双方往往会选择记住对方美好的一面,记忆也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模糊、变化。久而久之,那个人就变成了心口的朱砂痣,变成了天仙一般的人物。《半生缘》中,曼桢遭遇了很大的变故,与世钧分离了很久,她渐渐地不也是忘记了他性格中懦弱的那一面了吗?但是如果重逢了呢?就好像《半生缘》结尾那一句,“我们回不去了”。

           凌叔华的《再见》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两个人倒不一定在一起过,但曾经互相爱慕过。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大家都变了。由于这篇小说是从筱秋的角度来叙述的,我倒没觉得她变了多少,依旧那么的单纯和坚持原则。但是她一个人离家漂泊好几年,一定变得坚强和成熟了很多。骏仁就变了太多了。首先就是服饰上,改了读书人的打扮, “脚上皮鞋擦得闪亮,头发刷得油光,时时透出一种发油的香”,太讲究了;其次,他失去了才气, 面对西湖美景连作诗的想法也没有;最重要的是,他的做人原则变了,当官的他趋炎附势、颐指气使,失去了读书人的气节。总之,他已不再是之前的骏仁,那个让筱秋倾心的才华横溢的读书人。虽然他现在有权有钱,在官场风生水起,但是,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从一定程度上说,他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迷失了方向。精致的着装掩盖不了他荒芜的内心。两个人重逢,已然是这样一种境况。他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了。两个人相知相爱的前提条件是灵魂的契合,如今他们已经不是同道中人了。虽然只是很平常很琐碎的对话,但勾勒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过往。“你记得那天下大雪,我上你家去,你们房里的梅花开得正好。我们俩坐在窗户口望着雪发愣,你说什么时候你要去孤山画一幅梅花带雪的景送我,我还答应了去收梅花上的香雪跟你沏茶慰劳呢?那时的光阴真是寸寸是黄金……去年我同一些朋友到烟霞洞正遇到下雪,几十棵梅花都开了,他们在房内打牌,我一个人站在梅花底下,足足发了半天愣。他们笑我是林和靖,迷上梅花了,那知道我是因为想起我们那回的谈话。”往事不堪回首。不知道筱秋在那些一个人的日子里是不是也经常想起骏仁呢?凌叔华写的小说读起来总觉得含蓄隽永,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小说的结尾“她的船出了西泠桥的洞子。他呆呆的望着湖水,一会儿忽然想起事来,急忙走到厨房那边问:“厨子,买到了桂花栗子没有?一会儿客就到了。” ”,读到最后悲哀不由得涌上心头,他们终究在人生短暂的旅途中失之交臂,没有携手一起走过的缘分。也许,骏仁会娶一个美丽任性的官家小姐, 筱秋也会嫁给一个本本分分的同行教员。但他们曾经是那么天造地设的一对,最终还是败给了时间啊。从这篇小说来看,我觉得他们相见倒不如不见。那样的话, 筱秋记忆中的骏仁永远是那个才气逼人,书生意气的俊朗少年,筱秋也会永远骏仁的心中,来祭奠当年的自己。虽然缘分早断,但这次再见,连两人最后的一点念想也被现实残酷地消灭了。这才是真正的永别了,真正的再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09: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学期初布置的作业,本要求大家都贴上来的,但水云间本学期发生了不少变化,后来同学反映登录非常困难,我就不再特意要求了。 舞桐能贴上来,与大家共享,也是好事。我编辑了一下,有事出去,第二贴没有时间细调,回头再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13: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咦,是舞桐自己上来调了格式吗?我刚刚在word里调好,上来发现已经改好了。嗯,这样比较好看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20: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舞桐曲 于 2013-6-10 22:20 发表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像“旧情人”这种生物,到底是重逢的结局比较好,还是各奔天涯的结局比较好。所谓失去的永远是最好的。在分离之 ...

 

  

   

  读得很细,很多文字背后的东西都读出来了:)

 

  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这篇小说是从筱秋的角度来叙述的”,这种说法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即作品是以筱秋的视角展开限制叙事的,但其实不是,所以,严格一点表述,应该是“这篇小说是站在筱秋的立场来叙述的”,这样说更好一些。

  另外,注意一下文后的“初载 1925 年 8 月 1 日《现代评论》2 卷 34 期”,看一下这个发表的年月日,也可以提供很多信息,如能把这个也结合进去,可能会更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22: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的评价。比我看的细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22: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远风 的帖子

不是我改的格式耶,表示不会改,之前的确是好难看啊,掩面。老师真认真啊,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22: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白水 的帖子

谢谢~当时读的时候感概很多,感觉怎么写都写不尽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2 22: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舞桐曲 于 2013-6-12 22:31 发表 不是我改的格式耶,表示不会改,之前的确是好难看啊,掩面。老师真认真啊,谢谢~

 

格式我也帮助改了一遍,没有全部改完。记住,发两段以上的文字时,不要使用下面的“快速回复主题”框,而是点你要回复的帖子右下菜单里的“回复”,进入回复页面后,再输入或粘入长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4:16 , Processed in 0.0711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