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64|回复: 21

[文 学] (转帖)《第七天》: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7 21: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初,《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发表署名文章,评述英文版《兄弟》,“《兄弟》实属20世纪末的一部社会小说,描写的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仿佛报纸上习见的故事,和美国全天候的电视纪实节目一样直白、幼稚、色情、感伤。这些特点应该会让《兄弟》的出版在西方世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就像它在中国的情况那样。”在有所保留的赞扬之后,英文版《兄弟》留给这位书评人的印象并不算好,他最终对《兄弟》在西方语境下能否成功表示了自己的怀疑,因为,“余华只是在对中文读者讲述,压根不在意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 
   
  同年余华在美演讲期间,据说对此批评做过正面回应,他聪明地先把书评人和《纽约时报》撇清关系,然后再质疑这位书评人的水平,认为其资历不具备评述他小说的能力。这篇书评后来被译成中文在国内刊物发表过,余华回国后一定也重新读过,并且或许会暗暗感激这位叫做杰斯•罗的书评人,因为他碰巧讲出了两点所谓“世界文学”图景下的写作策略,一是内容上的,往往越是直白、幼稚乃至粗暴的叙事,越可以满足媒体时代人们对于陌生世界的猎奇和窥视欲,就像全天候的电视纪实节目一样,能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限制;二是姿态上的,小说要写给谁看才能最终获得世界级影响,中文读者还是西方读者?杰斯•罗对《兄弟》的批评无论是否准确,至少从反面进一步刺激了余华对于目标读者的重新定位。 
   
  最近,余华的新小说《第七天》高调出版,小说并不长,十余万字,讲的是一个人死后七日的见闻,他的魂灵四处游荡,并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他的亲人,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在生活中遭遇种种不幸的非正常死亡者,通过叙述他们各自不同的死亡故事,小说家似乎是想以某种类似但丁《地狱篇》式的手法,对当下中国的现实有所勾勒。我相信第一批迫切买到书的读者应该大多都是余华的拥泵,但就我所见,那些对这部小说抱有期许的读者,读完的第一反应,基本上是懵掉。 
   
  如果说《兄弟》简单粗糙的白描叙事还可以被视作一次冒险和尝试,由此证明一个先锋小说家不懈探索的勇气,那么,《第七天》在叙事语言上变本加厉的陈腐与无所顾忌的平庸,似乎就不太容易再予以一种善意的解释;如果说,《兄弟》对社会新闻的采用,虽然生硬,但因为其间有数十年的时间跨度,至少还有一点点在遗忘的尘埃中翻检历史的努力,那么,《第七天》里对近两三年内社会新闻的大面积移植采用,已几乎等同于微博大V顺手为之的转播和改编。从文学观感而言,人们很难相信这是七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它更像三两个礼拜就码出来的网络快餐。 
   
  然而,我也相信,作为一个阅读过大量小说的人,余华还没有愚蠢到对《第七天》中这些显而易见的缺陷都一无所知的地步,也许,他只是认为,这些所谓的缺陷并不是缺陷,尤其当这部小说在不久的将来被译成西方语言之后。 
   
  《兄弟》在内地文坛受到的口诛笔伐,以及相应的在西方世界的意外成功,提供给了余华足够的经验,于是,到了《第七天》,他绝对已经在有意识地面对西方读者来写作。小说家已经明白,中文读者之所以每每苛责社会新闻和网络段子在小说中的滥用,是因为这些读者甚至比小说家都更熟悉这些社会新闻和网络段子。他们在阅读《第七天》的时候,可以一眼看出此处是在抄袭某袭警事件,彼处是在照搬某死刑冤案,至于对食品安全、地产拆迁等等群体事件的牢骚,这些中文读者比小说家知道的更多,更详尽,作为一个只知道利用社会新闻和段子写作的小说家,面对这些中文读者,毫无优势可言;但假如面对的是一个西方读者,这些在中文读者那里早已视为陈腐旧闻的东西,会重新变得新鲜有趣,这些在中文读者那里司空见惯的现实事件,会重新披上超现实的魔幻外衣;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日常生活比文学想象更为狂野的现实境遇中,又有什么比转述社会新闻更能轻松地令西方读者瞠目结舌并惊作天人的呢?另一方面,至于语言的陈腐粗糙,对话的僵硬空洞,挑剔的母语读者或许在语感上不堪忍受,但经过翻译,反而都可以得到遮掩甚至是改进,这一点,不唯《兄弟》,更有已获诺奖的莫言作品可以作为先例。 
   
  在所谓“世界文学”的图景中,如大卫•丹穆若什(David Damrosch)所指出的,一部作品会沿着“文学性”和“世界性”两个不同的坐标轴起浮不定,一部文学性的作品未必能成为世界性的,反之亦然,在作品从文学性坐标轴滑向世界性坐标轴的过程中,变异和误读几乎无处不在。“为了理解世界文学的运作方式,我们需要的不是艺术作品的本体论,而是现象学:一个文学作品在国外以不同于国内的方式展现自己。”(见氏著《什么是世界文学?》导论,宋明炜、陈婧祾译,下同) 
   
  大卫•丹穆若什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名教授,他的观察,我以为是相对公允和可信的:“直到今天,美国也鲜有外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勿论广为发行,除非是相关的作品反映了美国关心的事物,并且吻合美国人心目中外国文化的形象”,他进一步援引蒂姆•布勒南的说法,“有几位年轻的作家开始写作一种第三世界都市小说,这一文类的成规,使他们的作品读起来不幸好像是用配方预先调制好的。与其说它们不真实,不如说太关心接受语境,它们在图书馆里通常被放到同一个橱窗里展示,置身于各色杂交主题的作品之列,它们参与制造出美国人心目中的多元文化”。 
   
  在《兄弟》之后,余华写过一本名为《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的非虚构作品,它既是一次国际旅行的产物,也从一开始就立志迈入国际橱窗。在这本作品中,余华向海外读者描述的中国形象,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他成为小说家之前的生活经验,二是他成为小说家之后搜集的社会新闻。除了描述之外,他议论的方式是这样的:“今日中国的社会生态可以说是光怪陆离,美好的和丑陋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严肃的和放荡的,常常存在于同一个事物之中。山寨现象就是如此,既显示了社会的进步,也显示了社会的倒退。……作为中国社会片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山寨现象是一把双刃剑,在其积极意义的反面,是中国社会里消极意义的充分表达。可以说,今日中国的道德沦丧和是非混淆,在山寨现象里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如果抹去作者名字,没有人能够看出这一定是余华所写。当一个迈入中年的先锋小说家企图面对变化中的社会发言之际,他不知不觉地,选择的是一种根植于童年和少年记忆中的文字经验,一种以陈词滥调为己任的社论语言。 
   
  很大程度上,《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可以视作《第七天》的先声,在这些虚构或非虚构的作品里,生活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案例和事件。余华像收藏家一样搜集案例和事件,但他没有明白,这些案例和事件其实只是大海表面的泡沫和漂浮物,它们的壮观、疯狂和奇异,是由宁静深沉的海洋作为底子的,一旦这些泡沫和漂浮物被单独打捞出来,放在堪供展览的瓶子里,虽可吸引观光客的注意,但假如他们就此谈论起大海,渔夫和水手是都会报之以轻笑的。 
   
  余华,以及很多和余华一样“鼠标点一点、尽知天下事”的中国小说家,大概也会嗤笑杜鲁门•卡波特式的偏执。作为一位已经写出《草竖琴》和《蒂凡尼早餐》的名小说家,卡波特竟然把盛年最好的时光和精力,挥霍在对一起谋杀案的追索上。整整六年的时间,无数次和犯人之间的通信和面谈,几千页的案件调查笔记,最后成就了一部厚厚的《冷血》,这时候,它是非虚构还是虚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说家把新闻事件背后的复杂生活,把泡沫之下的整个大海,和盘托举了出来。没有人,罪犯也好受害者也好,只是新闻记者和公众以为的那个样子;甚至没有人,是他自以为的那个样子,甚至小说家自己也不是。通过《冷血》的漫长写作,卡波特最终所完成的,其实是对自己内心深渊的毁灭性认识,他如此谈及那个杀人犯,“我和派瑞就像是同一所房子里长大的孩子,有一天他从后门出去了,而我走了前门”。 
   
  而当余华说,他“写下中国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中国的疼痛,也是我个人的疼痛”,我想他太过自信了,因为他以为自己面对的只是异邦人天真好奇的眼睛,就像那些呼啸于世界各地的“到此一游”者,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 
   
  (原载《新京报·书评周刊》2013.6.22)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22: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日拿到余华的新书《第七天》,最先看到封面的介绍:“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又见余华的一段话:“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翻开此书,未见序言之类的文字,最先看到《圣经》之中一段引文,之后即为小说正文内容,最先看到的首段,印象比较深: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整部小说不长,几乎算是一天之内不间断地读完,与内心最初的期许还是有些出入的,最大的感觉就是有些不像余华的作品,余华的小说,读过《活着》、《细雨中的呼喊》、《兄弟》,许是对之前这些作品印象很深,即使看过很久之后,书中很多人物依旧深刻、清晰地留在脑海中,这部《第七天》,读起来不似余华之前的小说带给人的感觉。读罢此书,无意中再次注意到封面上那句“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似乎觉得尚未达到内心中的期许。另,再次看到《第七天》的书名,也会觉得有点疑惑,“第七天”,而非“七天”,阅读过程中却并未明显感觉到“第七天”较于之前六天的描述有何特别之处。

豆瓣上看到这篇书评,感觉有些地方说得很好,深感赞同。文中提到“《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可以视作《第七天》的先声”,很遗憾并未读过《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但亦能明白作者的用意,余华借此书反应社会现实,与之前的小说有很大不同,而本文作者却更多地从深度角度进行了分析,尤其喜欢作者对比余华与杜鲁门•卡波特时用的比喻:
余华像收藏家一样搜集案例和事件,但他没有明白,这些案例和事件其实只是大海表面的泡沫和漂浮物,它们的壮观、疯狂和奇异,是由宁静深沉的海洋作为底子的,一旦这些泡沫和漂浮物被单独打捞出来,放在堪供展览的瓶子里,虽可吸引观光客的注意,但假如他们就此谈论起大海,渔夫和水手是都会报之以轻笑的。
“《冷血》……它是非虚构还是虚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说家把新闻事件背后的复杂生活,把泡沫之下的整个大海,和盘托举了出来。”(《冷血》未曾读过,但由此看来应该是很值得一看了)
无论小说家的讲述,还是纪实性的深度报道,表面的东西似乎永远不及深入挖掘出的东西更具价值,而这掘出之物,愈是藏得深,似乎愈会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今日看林语堂《老子的智慧》,读到作者谈及老子“相对论”(反面论)这部分内容时,忽又想到《第七天》结尾部分的对话: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那是什么地方?” 
“死无葬身之地。” 
对小说结尾部分印象很深,余华创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亦无望存在的世外桃源。今天看到老子的相对论,忽然觉得这“死无葬身之地”是否亦可理解为“死,无,葬身之地”:逃离残酷的现实世界,死亡,亦是得以永生;丧失拥有的一切(化为无),亦是拥有了一切(不曾拥有之物)。死生轮回,有无相生,即万事万物最终的归宿。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文采 +20 收起 理由
白水 + 20 喜欢这样的跟帖评论:)
行香子 + 20 说得真好呀亲~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22: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了遍主楼贴的这篇书评,余华的这篇小说却没有看过。话说,这几年已很少读当代作家的小说了,偶尔被书评鼓动,买了两本来读,结果却只有两个字:失望,然后很快地将书处理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23: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书评写得很有才,有一种笃定和清晰。去搜作者,叫张定浩,写了不少书评,评阎连科的《四书》,还有西川的随笔集,似乎也很精彩。还有一篇叫《桃之夭夭》的文章,开头是: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这是《今生今世》的第一句话。“桃花是村中惟井头有一株,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亦依然简静,一如我的小时候。”我过去思绪迷乱之时就会找来这句读一读,比如面前真的有一树桃花,人也顿时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23: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天》刚刚看了开头几页,感觉到余华在吃力地卖弄才气。这个人,可能真的是没希望了。 他采用社会新闻入小说的做法,倒让我想到贾樟柯的电影新作《天注定》,如果两者在表达效果上不同,倒可以很有意思地比较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23: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逛书店的时候,就看见了余华的这本新书。那时想到的是阿乙,虽然他批评《兄弟》,但又说余华的第二部长篇还是值得期待。但是今天看到这篇,才想到阿乙接下来说,如果余华第二部又写废了的话。

我没看过余华的长篇,但直觉偏于相信阿乙的观点。但是这些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我从前也作为当代文学的“口诛笔伐者”而存在,但现在,当我将自己置于当代文学里,才深刻地感受到那种举步维艰的境地。其实以前也不是没看到那种艰难,古典的阴影,西方的阴影,还有现实的阴影,我都看得非常清楚。但那时太自以为是地站在评判的角度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深觉惭愧。宋朝人要从唐朝的阴影里走出自己的路,都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工夫,最后照样被明朝人不留情面的批评。所以,尽管保持文学批评的客观很重要,但我还是想多存一点了解之同情,不仅是对于历史,也是对于当下。因为对于二十三岁的我来说,我已经不再把自己放在旁观者或者评判者的位置上,虽然还没写出什么来,但已经很自觉地将身份定位为当代文学的写作者。我与其他所有人同样面对着这种种的问题。既然我在努力,那别人一定也在努力,甚至比我更努力。我希望去强调这种努力的意义。个体的失败是不要紧的,因为我们在前赴后继地努力着,或许倒下去九百九十九个,但一定会有第一千个踏着我们身躯攀到最高的山峰上。这就够了。对我们这些倒在半路上的人,这就是最好的安慰。当代文学一定会打开辉煌而开阔的崭新局面。所以在这以前,任何努力,任何探索,任何失败,都是有意义的。就像诗人臧棣所说,我们需要去面对这么复杂的经验。面对本身就是好的。每一个阴影都是巨大的。对于倒下的人,我仍然觉得他们英勇,并且,可以原谅。

努力就有希望,即使不是我们,造物迟早会造出别的人来。当代文学的写作真像悲壮的逐日之旅,但没关系,因为悲壮,才更有价值。即使最后什么都留不下来。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我以前是不能甘心的,现在觉得,这样也很好。

但仍然保持舍我其谁的勇气。有一天终于明白,这是不矛盾的。现在回想起来,十几岁时候,就有那种使命感:你知道前辈是怎样走来的,所以你当肩负他们荣耀的担子,全力以赴走下去,尽己所能,要无愧热爱,和你热爱的他们。

英勇而心怀谦卑,在我终于能坦然让梦想面对世界的时候,我想,这就很好了。如果按照文章所说,余华当真在西方和现实的阴影里迷了路,那也没关系。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无数走在路上的人,以“余心所向,九死不悔”的信念上下求索,就一定会找到出路。

反正一说就一定是这种大话,但就是要大大方方说出来嘛。好啦,大话说完,要更踏实努力才行呢。出国和外语也是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点上,我还是追随民国先人的脚步。还是那句老话,黾勉为之,黾勉为之。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7-7 23:4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8 00: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3-7-7 23:13 发表 这篇书评写得很有才,有一种笃定和清晰。去搜作者,叫张定浩,写了不少书评,评阎连科的《四书》,还有西川的随笔集,似乎也很精彩。还有一篇叫《桃之夭夭》的文章,开头是: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这是《 ...
我也觉得这篇书评超有才。我也去搜了作者,虽然没搜到。我也被《今生今世》的第一段话震撼到。嘿嘿:)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7-8 00:3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8 00: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问 于 2013-7-7 21:43 发表        2009年初,《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发表署名文章,评述英文版《兄弟》,“《兄弟》实属20世纪末的一部社会小说,描写的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仿佛报纸上习见的故事,和美国全天候的 ...
我也对大海的那个比喻印象深刻。我也觍颜说一句,其实我蛮心有戚戚的。回想起当记者的这段经历,还是很失败的。但他确实让我体会到,新闻和生活的不一样。后来阿乙说新闻就是遮蔽的时候,我就很能理解。后来,相比于关注大的社会事件,我更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我能体察到这里面时代的缩影,而这是最真切的。虽然这一年来,一直失败着,痛苦着,挣扎着,度过从未度过的艰难时日,但仍然觉得值得。就像有两个我,一个是实验品,在品尝生活的复杂滋味,体会生活的真实面目,一个是高高在上的俯视的视角,去观察这一切,并将在某一天写下来。最后还是觉得,让文学成为文学本身,才是对的。虽然在这个时代里,平常也和每个人一样,上网,看微博,耳闻公共事件,聊段子。但真正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应该回归到写作本身来吧。当然,这只是我最近的一点感想,恰好和这个话题好像可以联系上。
最近真是不行,精神总是过度兴奋,身体有点跟不上。像现在,一不小心又晚了。窗外有雷声。明天要早起上课。睡觉去啦。各位晚安。我好想早日回到能够畅快聊生活和文学的感想的时候呀。我有好多好多好多的话想要说。在此之前,还是让我怀着这个美丽的企盼为我的考试全力以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8 11: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7-7 23:40 发表 那天逛书店的时候,就看见了余华的这本新书。那时想到的是阿乙,虽然他批评《兄弟》,但又说余华的第二部长篇还是值得期待。但是今天看到这篇,才想到阿乙接下来说,如果余华第二部又写废了的话。我没看过余华的长 ...

 

如果他们的心态真是你说的这样的拳拳之心,自当宽容,但实际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很难保持这样的单纯,必须果断地打破他们的幻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8 17: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古小即 于 2013-7-7 23:13 发表 这篇书评写得很有才,有一种笃定和清晰。去搜作者,叫张定浩,写了不少书评,评阎连科的《四书》,还有西川的随笔集,似乎也很精彩。还有一篇叫《桃之夭夭》的文章,开头是: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这是《 ...

 

昨天我也被这篇书评吸引了,想说,如果书评都这么言之有物的话,就好了,但转念一想,余华的《第七天》我并没有看过,在这样的前提下,称赞这篇评论该作品的书评“言之有物”,可能也是种冒失的举动。不过,我也试着搜了下作者,搜狗搜出的第一个网址是刊发此文的《新京报》的,见署名是某某记者采写,就没再继续搜。经你这一说,又重新搜,很快搜到了该作者的豆瓣,又读了几篇书评,确实好,很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5:34 , Processed in 0.0625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