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拜读。我最近很喜欢樋口一叶,也对日本文学很感兴趣。楼主文中所探讨的日本辞世歌,真是非常有意思。
但关于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有几点疑问:
一、“575”的节奏美感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与我们传统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迥乎不同。
且不说“575”,“57”“75”的节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随处可见,比如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古风),是“57”节奏,晏几道“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李之仪“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词),是“75音节”。尽管一时想不起“575”节奏的诗歌,但只说这“57”“75”节奏,恐怕不能算是“全新的视听体验”吧。“与我们传统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迥乎不同”,对,可是就算不说古风,也还有词曲呢。
二、一言以蔽之,精通文学的日本武士们创作的辞世歌,对于死亡也是积极乐观的,并不至于冷漠甚至冷酷,这就与讳言死生的古代中国大相径庭。
我想,古代中国这个概念太大了,是无法用某个词一概而论的。所谓“讳言死生”,随便举几个例子好了。比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鲍照“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此外,最常见的孟子天天叨念的“杀生成仁,舍身取义”,庄子还有“鼓盆而歌”呢。不论是否将士身份,但对死亡至少有这样一种或慷慨或悲凉或豁达的大气在,比所谓“积极乐观”更甚,更谈不上所谓“冷漠与冷酷”了。中国人更注重对“生”的体察,这种比较或可赞同。但一旦要下全称判断,“只能是”“整个”之类的话,恐怕还可三思。
三、传统的中国士大夫注重修身、养生,在现世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让其他民族望尘莫及。即使外界环境凶险莫测,士大夫们也只是“小隐隐于野”。对于华夏大地上的世人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隐居避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儒家传统教育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终极目标,也是终极真理。
“卓越成就”?“望尘莫及”?不知何以有此论断。
“只是小隐隐于野”?别的不说,只说想隐估计也隐不了。看看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死就知道了。
“隐居避世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对于李白是,对于陶渊明就不是。那么,这可以一概而论吗?
“终极目标,终极真理”?那一串“为···”都是宋人说的了。宋人以前呢。别说别人,就是孔老夫子,恐怕他的终极目标都很难清楚。
四、以上种种,只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是一个非常现实、注重实际、关心现世的群体。
看到这里,对对比对象很有疑惑。文章中是以武士辞世歌所体现出来的日本物哀文化与中国士大夫的精神脉络(?)所体现出来的现世文化做对比吧。前者没问题,但后者感觉就不那么令人信服。说儒家,可以,说道教,也可以(虽然后来道士组成难说,但毕竟唐代有士大夫入道籍),佛教,至于说到佛教的“善男信女”,这范围就把普通百姓包括进去了。
另外说两国人对樱花和梅花的推崇不同,当然,提物哀的时候,必然要提樱花的意象,但从“对梅花凌寒傲骨的推崇”能推出或者说明,中国人“对生的重视甚于对死亡的探究,生的意义大于死”吗?我不知道这是怎样推出或者说明的。陆游咏梅花还有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呢。很有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味。何况这里,好像又把范围拓宽到了普通百姓身上,在对比对象上出现了偏离。因为就普通百姓而言,我想问,难道日本百姓就不现实,不注重实际,不关心现世吗?就我所知,尽管德国自称是“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但希特勒的上台,与他对德国百姓许诺面包还是很有关系的,并不单单只是意识形态的蛊惑。
五、元代,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儒家文化受到贬抑和打压,“虚无主义”的思想才渗透进诗歌词曲创作,叹世怀古,重新审视历史功名、王侯将相。
还是举例吧。《古诗十九首》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等,那种对生命如寄的慨叹,很难说没有虚无主义的影子。这是东汉人。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李白“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是唐人。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王安石“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这是宋人。总之,元人以前,那种带有虚无色彩的“叹世怀古,审视历史功名、王侯将相”,早就有了。
至于举贯云石那首元曲的例子,说与辞世歌神韵具有相通之处。我也很有疑问。贯云石那个曲子,正是笑屈原为国为君而死。但辞世歌,就文中所读,如果没理解错,应该是对武士为国为君而死持肯定态度的吧。这两者之间,不是很有矛盾吗。而且元代知识分子(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较之前代,普遍是更加现实现世的,元曲首先是作为俗文化兴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