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做,既然以学术研究为志业,就要遵循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对照着民国学人来谈的。最近几年,几个学者早年(80年代)的着作被批评存在抄袭,其实就是学术规范意识不明确之时代的产物。” “陈老师重视的这个学术史的关怀,就是说,我们的研究,都有一个渊源。……除了说精准之外,也是使得学术的世代承袭和发展脉络更为清楚,这是对学术和学者生命的尊重。”
读到对比鲁迅与徐志摩的例子及后文的评论:“鲁迅的生涯中很大的一个方面是学者,他的学问趣味、知识视野,和他文学创作就很有关系。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当代文学的原因,当代文学作家很多人学问都不太好。” 想到陈平原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作者将清代文章归为“学者之文”,虽不及晚明小品(作者所谓“文人之文”受推崇),作者却认为其“注重典制,朴实但大气”。与这两类文章,面向的读者不同,功用不同也不无关系,这又让人想到重思想(表意明确、简洁、深刻)与重文采(文采斐然,美文)两类文章的关系。而文章后半部分也提到:“考镜源流不是最终目标,最后要落实到一个有实质的东西上来,好东西只是文词上的精彩吗?文词是通思想的,而思想是要解决实际的人生问题的。”
讨论文学作品翻译的部分,文中提及 “文字本身如何传达出这样的力度呢?你认为没有办法,那就是汉语在你手里无法驾驭到像法语在《小王子》作者Saint-Exupéry的手里那样,翻译就是母语的对决和较量。” 个人认为,这与不同语言的不同特点、表现形式也有关系。“翻译是母语的对决和较量?” 还是需更重源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 “……我们今天需要通过翻译西方的经典来检验我们汉语现在的生命力。”很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