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62|回复: 17

[原创文字] 背叛者的忠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1 13: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叛者的忠诚

——翻译有感之一



翻译即背叛。据闻某意大利俗谚如是。我要不做翻译,也能以此话为旗,把译著挑剔个遍。但既做翻译,便不免叫起屈来。目下这个时代,翻译一词换作别的,也顺畅得很。言语即背叛,这不新鲜,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嘛。连自个的意思,自个都忠诚不了,道不出来,言语么,只能算“人类的伟大与失败”。阅读即背叛,谁教“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哪一个哈姆雷特是莎翁本心,剧本本意,哈,难说。有上面两层“背叛”在,批评自然更是背叛了。其一,得找出一个哈姆雷特;其二,用言语阐释这个哈姆雷特。只能掬一把同情泪了。里尔克说,批评文字最是与艺术作品隔膜,结果总是或多或少的误解。那好,批评就说,作品可阐释,误解也忠诚。且不论言语那一层,即便作品可阐释,也阐释不尽。鱼那么多,捉得一尾,就算忠诚,也只是N分之1的忠诚。试问,N分之1的忠诚与背叛的界限在哪里?至于误解也忠诚,得,干脆“齐忠叛”好了,皆大欢喜。

我无意批驳一切,不过提醒,人无往不在局限之中。其他都局限如此,何况翻译。挑剔归挑剔,只别忘了,都不过五十步与百步罢了。步步必究,自然也对,人总企图超越局限嘛,好事。关键是,谁能肯定,别人都退百步,只他一人单退五十步?人都愿倚恃自我,也非倚恃自我不可,但事实是,自我不可倚恃,与纷纷世界没甚不同。局限是一种无奈。人都这样,始终无奈着,在局限里寻求超越,在背叛里尽力忠诚,在无望里说,来吧,我们要有信,有望,有爱。

有爱。对。别说旁人对翻译的挑剔,就是译界里的相互挑剔,简直文人相轻,分外尖薄。翻译之不易,译者最是清楚。既是清楚,实在说,译者何必为难译者。我从前冷眼旁观时,也恨不得把冯至的译本从头到尾批个没完:先生你可是写中国诗的,翻译那些个化都化不开的长句,请问那是中国话么?自从我自己开始翻译,啥话都不说了,看到冯至就亲切:还是得有先生在!鲁迅有段精辟的话,说前人后辈。今儿完整摘录于此。

“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路上有深渊,便用那个死填平了,让他们走去。少的感谢他们填了深渊,给自己走去;老的也感谢他们从我填平的深渊上走去。——远了远了。明白这事,便从幼到壮到老到死,都欢欢喜喜的过去;而且一步一步,多是超过祖先的新人。”

看来最无谓是这感谢,其实最要紧。今日的后辈,明日的前人,将心比心。一路上,少的是伟大,多的是填了深渊的人。我们总在学前人的伟大,实在也该学学前人的失败。好知道,不急,我们也是要填深渊的。至于中间有人走得远些,也不必自矜,先看看你踏过多少人的尸骸,原本你不定落在其中哪个深渊里的。

知道这些,大约能对人宽和点——不论前人,又或时人。前人的译本,哪怕不好,又岂是一无是处。借鉴好的,避开坏的,渐渐就成经验,渐渐就成理论。但要防理论成为教条。所以,对时人更须大度些。纵觉译得不好,就事论事以外,也想想他究竟在为好的译本铺路,不必起劲苛责。何况这世上哪有完美的译本?苛责的理由尽有千千万万。可笑的是,当时遭唾沫淹没的,多年以后,也竟成了经典。人哪,该谨记自己并非时间,不能裁决,顶多就有限的所知,说说参考意见罢了。比如林少华译村上春树,众人嘈嘈,批得那样狠,有一条就说乱加形容词不忠于原文如何如何。这真是没做过翻译的说法。做过翻译,就知道,你整个教作者牵着鼻子跑,就算想加,也不知往哪儿加的。至于忠不忠于,诚如前面所说,大家都不过在背叛里尽力忠诚罢了。就算顶尖的日文教授指指点点,那也只能算参考。别忘了,翻译这件活计好是不好,这评价不光得看读者的原文水平,还得看译文水平——目下语境里,也即中文水平。说到中文水平,仿佛读者都很理直气壮。不过,还是别那么理直气壮的好,尤其看看这数十年的语文教育,算了。究竟怎样,只能交给时间。我们评论归评论,也自持一点,宽和一点。鲁迅的比喻很好,就让译本来赛跑。尽管他自己的译本输了。输了不打紧,正见出赛跑的好处。总有人赢的。有人赢了,就是大家的幸运。

                                                                                                                2013年11月21日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采 +10 收起 理由
欧阳柳 + 10 好看!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1-21 18: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人将“桌子”译成了“菜刀”,我也不应批评,只能交给时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1 19: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譯批評不好做,一方面自知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看過太多有失公允、令人啼笑皆非的評判和爭執,漸漸也就灰心喪氣。

還是翻譯史做出來有趣也有信心得多。拋開「好」「壞」的評判,盡力還原翻譯語境、體會譯者的用心與限制、淘撿譯本在歷史中的蛛絲馬跡,對前人一份同情,也給自己一場感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20: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1-21 18:34 发表 如果,有人将“桌子”译成了“菜刀”,我也不应批评,只能交给时间吗?

首先,文中从来没说,不应批评或不能批评,而是一直在说“就事论事”“评论归评论”“参考意见”,目的是说“不要苛责”。那么,问题在于,批评与苛责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我看冯至,一开始恨不得从头批到尾,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叫苛责。那个时候白话文尚在初期,翻译尚在探索阶段,这样的译文就算不好,也当体谅。第二个例子是说林译村上。许多人批他,批得很不堪。我的意思是:批评?可以!咱们就事论事,拿原文与译本对比着来挑。多加形容词,在哪儿加的;乱用成语,首先成语能不能用,如果能用,那么到底怎样算乱用,如果不能用,为何不能用;在日语语言范围里,村上的用字是怎么样,在汉语语言范围里,译者的用字又是怎么样,有差距的话,差距多大等等。如果不懂日语,无法付诸实践,那么至少看看日语专业人士写的相关文章,看看正面说法,再看看反面说法。如果还不能这样,那么就请众人不要仅仅凭道听途说,自身观感,就那么言之凿凿。言之凿凿也算了,不要批得太不堪。把一个译本完全驳倒,嗤之以鼻,冠以不忠原文的名声,我以为就算苛责了。(因为不忠原文对一个译本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可以说某个译本在某人看来,更忠于原文,但对某个译本不忠原文的说法,应该慎之又慎。)就如老师所言,对事物做整体判断要慎重。我以为,批评和苛责的界限就在这里。批评,就事论事,罗列证据,从细节分析到整体评价。而苛责,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无事实证据,从主观臆断上出发,从整体上驳倒一个译本,容易把话说得片面极端。大概是这样吧。


其次,说具体点,如果有人将“桌子”译成“菜刀”,怎么看待。我知道,老师说的是,对原文意思的忠实是否必须。其实这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了。本来今天要写,但没写完,先只写了对翻译及译本的态度,下回可能更详细谈。但老师既提到,也先说说。对原文意思的忠实,当然是必须的。但问题是,怎样才是对原文意思的忠实呢。翻译时,遇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词的多义性。假使有个单词,兼有“桌子”与“菜刀”两个意思,但平日里大家熟知的只是其中一个意思,另一个意思不知道,(这种情况学过英语的都有体会吧),这个时候,译者根据上下文及情境分析,认为在这里应当译成“菜刀”,能说他译错了么?又或者,作者在这里玩词语游戏,同义词之类,表面上说的是桌子,其实是指菜刀。母语人士容易看明白,但原词翻译过来,可能摸不着头脑,那该不该译成菜刀呢?(我见过的情况是译成菜刀,底下加注释。)又或者,就像老师原本的意思,这就是错译。一不小心看错了,意思领会错了——比如多义词,选意思选错了。如果这样,我记得翻译老师第一堂课就说,你们日后都可以去挑挑老先生的错误了,别以为有完美的译文,他们的译本里,也尽有错误呢。即使是所谓经典译本里,错译也很常见。(一本书几十万字呢。)但是对一个译本的整体评价,在意思忠诚方面,更应该看的,是错译率。但说实在的,是非分明的错译,也没那么多。老师举的是名词的例子,如果是形容词呢,如果是动词呢,只怕不能那么确定了。因为对原文的领会,没有一个铁板钉钉的标准可言,只能是个大致相当。所以我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限。在这样的局限里,因为不能完满,所以多多体谅。概括说来,大约就是,当然可以批评,但应知道批评是有局限的,作为参考意见为宜。而应该交给时间的,是对一个译本的整体判断。不知道我这个回答,老师满不满意?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11-21 20:2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1 20: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行香子 于 2013-11-21 20:01 发表 首先,文中从来没说,不应批评或不能批评,而是一直在说“就事论事”“评论归评论”“参考意见”,目的是说“不要苛责”。那么,问题在于,批评与苛责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我看冯至,一开始恨不得从头批到尾,说这也 ...

关于菜刀和桌子,我的问题应该是很简单的,就是指错译,而不是像你说的多义词选意思选错了等等,而且我的问题里的批评,也就是限定在针对这一种情况。我提这样的问题,用意是让你将谈论对象再明确一些。因为好像按你原文的说法,这个世间就根本不存在误译、劣译这一回事,好像是只要是冠以翻译的名目,就都应该抱有了解之同情。只要是翻译的东西,就该“宽和”。认真翻译的东西,如冯至,林少华的译作,当然应该抱有了解之同情乃至敬意,但粗制滥造之作呢?我提桌子和菜刀这个问题,其实是就是想提醒你,如果你这篇东西是为了跟大家交流对翻译问题的看法的,那最好将评论对象明确一下(比如你回帖的第一段),别人才好跟你交流。虽然你也举了例子,但举例并不是个很好的界定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1 21: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翻译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最常见的标准见于严复说得“信达雅”。然而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三者难以全部达到,甚至一个也达不到。好比翻译一首国外诗歌,原文句句押韵,或者隔句押韵,我们翻译的时候,却是实难做到如原文一般押韵的。这难,兴许源于译者中文水平欠佳,兴许就因为语种间的固有差异。那么,我们的译文是背叛了原文吗?是,也不是。说是在于,我们译文实难表达出原文的气势、力道、底蕴等在意义背后的东西,我们无法传达原文所表达的全部意思。但我们也没有背叛,因为我们是在理解消化了原文之后,努力将其以另一种语言输出,在输出过程中我们尽量让原文意义得以充分体现。 我着实喜欢的翻译,其实是很多电影或者电视剧标题的意译,比如把Matrix翻译成“黑客帝国”, Mission impossible 翻译成“谍中谍”,Die hard 翻译成“虎胆龙威”,Jason Borne翻译成“谍影重重”,等等。这些标题就让电影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独具匠心。 关于白水老师说的“桌子”译成“菜刀”,哈哈,名词的翻译,无论这词是多义词与否,若是在这词所指名物的类别上翻译错了,那就是译者的疏忽和不足。 最佩服的译者,是唐玄奘,其译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穿越时代的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1 2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铃落羽 于 2013-11-21 21:06 发表  其实翻译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最常见的标准见于严复说得“信达雅”。然而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三者难以全部达到,甚至一个也达不到。好比翻译一首国外诗歌,原文句句押韵,或者隔句押韵,我们翻译的时候,却是实难做到如原文一般押韵的。这难,兴许源于译者中文水平欠佳,兴许就因为语种间的固有差异。那么,我们的译文是背叛了原文吗?是,也不是。说是在于,我们译文实难表达出原文的气势、力道、底蕴等在意义背后的东西,我们无法传达原文所表达的全部意思。但我们也没有背叛,因为我们是在理解消化了原文之后,努力将其以另一种语言输出,在输出过程中我们尽量让原文意义得以充分体现。 

这个话题,在水云间创立不久就有过讨论,参见http://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127&extra=&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22: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1-21 20:39 发表 关于菜刀和桌子,我的问题应该是很简单的,就是指错译,而不是像你说的多义词选意思选错了等等,而且我的问题里的批评,也就是限定在针对这一种情况。我提这样的问题,用意是让你将谈论对象再明确一些。因为好像按你 ...
谢谢老师,我明白了。文章确实说得不够清楚。可能因为只写了思考的一半,因为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劣译的批驳,如长句的双重背叛,误译的可能,如直译意译的界限。但写了一半,觉得一次只能探讨一个问题,就没写完,思路也没改,所以造成文章的不清楚。谢谢老师提醒,之后会注意。 不过,仔细想来,可能我的意思就是像老师说的,即使是误译、劣译也应抱有宽和之心。因为在整个译本的评价上,判断为误译、劣译是很难的。比如我之前就觉得冯至的译本是劣译,因为他总是芜杂的长句,看来不像中文,代词重复,必要的名词没译清,有时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对其宽和,正是从它的阙处去学习,警醒自己不犯这样的错误。当然,对于普通读者,既花钱买了书,自然要这书值这个价,遇见“误译劣译”愤懑也可理解。但是读者自己也有责任,比如应选取知名出版社,知名译者,甚至试读译书,综合考虑,再做决定。关键是,如何以一己的观感,来轻易评断是否误译劣译呢。至于译者用心与否,更难臆测。既难评断臆测,自然当宽和一点,莫把别的译本批得一无是处。不喜这一译本,去找别的来看就好了,这就是鲁迅所说赛跑的好处。况且,对于翻译态度的宽和,对于翻译文本的严格,二者真的矛盾吗?比如冯至的译本,我仍然觉得不好,至少不够好,但仍然对其感激不已。举例是因为能力所限,只能就一己经验而谈,或有谬误,感谢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21 22: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1-21 21:29 发表 这个话题,在水云间创立不久就有过讨论,参见http://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127&extra=&page=1
一口气读完,太精彩啦。

自叹弗如,我真心不敢做文学类的翻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5: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水 于 2013-11-21 21:29 发表 这个话题,在水云间创立不久就有过讨论,参见http://ishuiyunjian.com/viewthread.php?tid=127&extra=&page=1

看过,觉得与我思考的一个命题相关。命题关于等效翻译理论。但知道不多,强说之。

 

最初是在《余光中谈翻译》一书看到。书中提及雪莱译《神曲》时,说:“雪莱为自己的翻译订了一个原则:译文在读者心中唤起的反应,应与原文唤起者相同。”后来复习翻译理论时,看到所谓的“等效翻译理论”。等效翻译理论约可简述为:一件作品,原文受体对原作的反应,应与译文受体对译作的反应等效。下面是一些思考。(我只是略知一二,既未能深入考察,手边又没有理论书,如有谬误,敬请指正。)

 

首先,受体的概念,过于模糊,无法界定。这里可先撇开翻译,单说同一语言文化下的作品与受体(或称读者)的关系。因为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本身的修养。同一语言文化里,不同修养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很可能差别甚远。举例说明,既在讨论文言,就以文言举例。比如陶潜的诗,文言修养深厚者,如苏轼即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今人修养深厚者也可能体悟到此,此处单以苏轼为例);文言修养浅薄者,可能看文言大都千篇一律,古雅非常,如此而已。然而,文本是开放的,人人都能解读。那么,到底以谁的反应为主呢?所以,这里必然仰赖专业人士的看法,涉及专业领域内的共识。这里已经打了折扣。

 

其次,等效,所谓效果相等,但问题在于,怎样才算相等。同属一个语系的语言之间可能容易一些,暂且不论。只说如汉—英,汉—德这样,两种语言的语言基因全然不同,也即历史文化、文学传统、民间习语等等千差万别,怎样才算等效?《余光中谈翻译》一书指出极重要的一点,即汉语的特点。他说:“中国的文字弹性极大,文法变迁极少。”又说:“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字障’远不如西洋文学的那样严重。英国文学史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中国文学史的三分之一,可是六百年前的乔叟已经古意斑斓,不易卒读了。我们读元末明初的诗,可说毫无困难。”就我理解,文字弹性大,表现在中文里的古今雅俗之分,并不像英语或德语里那样分明,比如没有所谓的大词小词,没有所谓【雅】的标注。最明显就是成语。看来古雅高深的成语,我们的小学生写作文都常用,更别提一般人写文章。说“回归本性”,常说“返璞归真”,但没谁觉得这就很古雅。另外有些古语,如“之”“也”,现今最平淡朴实的文章里可能也用。当然,有人说这是常用的。但就算不常用的成语,甚至今日少见的古代词语,平日里文章见了,也不会觉得异常,对文章风格的整体判断,其实影响不大。民国诸人其实都会用今天看来很古的字,(对他们来说是基本词汇,习以为常),可是各各风格迥异。另外,细分起来,中文是一字一义,很多都可以组合起来。可以说词汇异常丰富,表精曲达幽微,不在话下。比如钟嵘《诗品》,形容那么多诗人的不同风格,常常就是一字之易,意思就很不同。至于文字障,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那时反省自己文字繁复,就是看唐诗。我的文言水平并不好,那时也很久没看文言了。但重新看起唐诗来,觉得简直明白如话。不是夸张,是真的觉得对我而言,与今天的白话一样明白清楚。真的很微妙,说不出来,总之不能相信我与诗句之间竟然相隔千年。这里插一句,因为文字障不那么大,所以就算一些作品译成文言,对于有些素养的人来说,或平淡,或瑰丽,风格也是很明显的。(所以这里又涉及到读者的界定,如前所说,这是说不清楚的问题,只能打折扣来看。所以翻译第一条,就是分析受众。)这是一边。而另一边,是古今雅俗更为分明的英语或德语。也就是说,其词语的音声色彩质地及其运用范围,完全不同。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才算等效?这里就要说到理想的翻译了。理想的翻译是,译者对原译文两种语言,都尽窥其妙,运用自如,也即都是母语者的顶尖水平。(按余光中的说法,大约原文要尽窥其妙,译文要运用自如。但我觉得不能运用自如,其实难以尽窥其妙。所以再拔高一格。)然后,领会其中原文的种种内涵(包括含义,音调,色彩等等),再在另一种语言情境里,用与原内涵相当的译文译出。再细化过程就是,与一般一字一字的参考意拼凑起来到达整体理解不同,理想的翻译先是整体理解,就同阅读母语作品一样,而后细究词语的音声色彩。这样出来的译文,首先一定精纯,可以称为这门语言最顶尖的文字,而不掺杂原文句法。其次,所谓与原内涵相当,含义准确以外,在色彩音调等涉及到语感的层面上,需要在各自的语境条件下(即历史文化、文学传统云云),唤起同样的感受。为求直观,打个比方,就像1/3和3/9,分子就是需要比较的词语,分母就是语境条件。在语境条件不同,即分母数值不同的情况下,如果要求两个词语数值一样,比如用字典上单词的基本参考翻译,如1/3和1/9,只会造成最终的值(即效果)并不相等。为求相同的效果,其实是要选取不同语境下最合适的词语。(记得老师说,翻译应看德德字典。)宏观来看,比如里尔克以怎样水平的德语来写作,译者应以相当水平的中文来翻译;也即是设想里尔克是一位中国的大诗人,他会以怎样的汉语来写作,他能达到怎样的水平,翻译就该达到怎样的水平。理想的翻译如此。所以,怎样才算等效,从理想的情况就可见一斑。

 

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说清楚没。其实就是说说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翻译是怎样。说得真费劲,不过边写可以边顺顺思路,姑且搁在这里吧。

[ 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11-22 15:1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5 贡献 +10 收起 理由
木兰晓芙 + 10 认真!赞赏
白水 + 5 涉及的内容很丰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5:16 , Processed in 0.0594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