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4|回复: 1

[思 想] 周绍贤:缘起论——十二因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8 12: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缘”为佛对宇宙人生之认识,而发见之定律。何谓因缘?《楞伽经》云“一切法,因缘生”,谓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也。凡一事一物之生,直接与以强力关系者为因,间接助以弱力者为缘。一事之生,例如某一实业之兴起,创办人之志趣与才能为因,其业务必备之条件,及为社会所需要为缘,此因缘和合,其实业乃成立。一物之生,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工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谷。

 

  宇宙一切,皆为因缘关系之存在,无独立性。事物之存在,乃因缘关系之显现;事物之毁灭,即因缘关系之演变而消散。因缘似可用“关系”二字作解,易言之,一切对立现象之成立,皆有其互存之关系,离此关系,则未有能独立之事物。华严宗所论宇宙全体,要为重重无尽之缘起,即所谓由关系而成立也。此即所谓“因缘所生法”,亦即“缘起论”。约而言之,因缘可别为三层,即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此之谓三重因缘。

 

  《阿含经》举佛所解释因缘之定义云:“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无此则无彼,此灭则彼灭。”此即言宇宙一切现象,无绝对之存立,皆决非自己如此,必由因缘而生,皆依相对之依存关系而存在。依存关系分两种:一为同时者,二为异时者。异时之依存关系,即所谓“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之依存关系,即所谓“此有则彼有,无此则无彼”,此为主,而彼为从。但从某一观点看,固可说此因彼果,此主彼从;如换一观点看,则果又为他现象之因,因又为他现象之果,主从关系亦然。是以不但无绝对之存在,而且无绝对之因果主从,一切俱为相对。由此言之,所谓宇宙者,由时间观之,有无数之异时因果关系;自空间观之,有无数之同时主从关系。万象纷纭,重重牵引,辗转相续,互相依赖而存在,此即宇宙自然生命之真象。

 

  佛法之根本志趣,在开显世间有情(众生)之生死流转与还灭之实相,使众生趋向于正觉解脱,因此故缘起法主旨为对有情而立说,兹再申述依存关系。

 

  同时依存关系其主要根本即主观与客观是也。佛说所谓世界,毕竟指认识之主观与为对象之客观之交涉,此外固无所谓世界也。又所谓宇宙者,毕竟成立于六根六境之认识关系上,以外之境,对吾人之世界,毫无意义。是以无主观则无客观,无客观亦无主观,离却主观客观之关系,亦无世界(《杂阿含·十三》)。离却我之见解,与外界之对象,则无吾人之世界。故一切事物,由于主观之认识与客观之名色相对待而成立(色指物之形体而言,名指心理活动或精神而言)。《杂阿含·十二》取二束芦以喻“同时之依存关系”,谓:如此两根束芦,互相依倚方能植立,如是以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二束芦中,如取去此一,他一必仆,如取去他一,此一亦必仆。若一株芦,绝无依倚之物,不可能植立,或如蔓生之物,根本不须植立,则人即不作使之植立之想。既无使其植立之意识,则即无束芦植立之现象。主观与客观相对待相接触而成为“因缘”,但主观客观并非预先各不相关,各有现成固定之条件。双方一拍即合,盖以主观组织之自身与客观组织之自身,均成立于其关系之间,主观即构成客观之一条件,客观亦即构成主观之一条件,二者分离,失却关系,则皆不成立。是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宇宙万有,皆成立于关系之互存,由此而产生因果律。

 

  异时依存关系盖如佛说:一切存在,皆悉为无常变迁,然无一完全断灭者,苟其因缘关系存在,则其变化亦永远继续,且其间并有一定变化法则。此中佛所陈说最有力者,为生命继续之法则。《杂阿含·十二》佛自述其证悟生死流转与还灭解脱之过程,而发明十二因缘观。此十二因缘,即说明有情生命之现象,指出有情最主要之何以生,何以死。由无明到老死,此十二项,俱以因果连锁之关系,组织成人生之一期。其中枢纽,在识与名色,因“识有,故名色有”,此“识”即由无明行业所薰之业种识,大乘唯识学称之曰“阿赖耶识”。此识为生死之根源。兹列十二因缘如下:

 

  (1)无明--无意识之本能活动(无明为痴之异称)。

 

  (2)行--意志之活动(身行、语行、意行)。

 

  (3)识--能认识之主观要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4)名色--所认识之客观要素(即五蕴,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

 

  (5)六入--感觉之认识机关(即眼、耳、鼻、舌、身、意,亦称六处)。

 

  (6)触--即感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

 

  (7)受--爱憎之感情。

 

  (8)爱--欲望。

 

  (9)取--执著。

 

  (10)有--世界及个体物理之存在。

 

  (11)生--各个体之生存。

 

  (12)老死--各个体之老死。

 

  以上顺序十二因缘,从无明到老死,即《缘起经》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入),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依《大本缘经》倒序十二因缘,从老死说起,即所谓“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悲忧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

 

  佛在成道前七日悟得十二因缘,作如是想:老死及悲忧苦恼,为人生所不能免。然其由何而来?为有生命也。生命由何而来?此问题便为缘起观之出发点。人之所以生,条件虽多,然主要条件为“有”,佛家对于“有”之解释,所谓“三界有”,指器世界及有情世界(器世界指地球乃至恒星系,有情世界指人类及其他动物),必须有此世界,然后生命有所寄托。“有”从何来?“有缘取”。“取”为执著之意,苟无执著,则三界不过物理之存在,与吾人不生关系,犹如大舞厅,其中无论如何热闹,而我不愿进入,其舞厅便非我之世界。故执著从何来?乃由于有爱--欲望。欲望者,生命活动之发源也。欲望从何来?由于领受外界之现象而生爱憎之情感,故“爱缘受”。何以能领受而生情感?由于与外界接触而有感觉,故“受缘触”。必有感觉机关,始能感觉,故“触缘六入”。感觉机关以何为依存?由于五蕴和合,故“六入缘名色”。名色即生命组织之全部,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包含一切心理状态;识亦为四蕴之一,属于行为之一部分,但识为能认识之主观要素,故特别提出。如此“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为因缘论之主要枢机。再向上追求识之活动由何而来?由于有意志,即所谓“行”。行由何而来?由于无意识之本能活动,即所谓“无明”。十二因缘,为佛教原理之本,以为人之生命,非无因而突然发生,乃由自己之意志力创造而出。现在之生命,乃由过去之“无明”与“行”所构成。而现在之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辗转相缘,增长无明之业力,又将造出未来之生命,于是继续有“生”,有“老死”。后之“说一切有部”,阐明此理,谓之“三世两重因果”,以“无明”与“行”为前世之二因,以“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世之五果。又以“爱、取、有”为现世之三因,以“生、老死”为来世之二果。列表如下:

 

  十二因缘,分为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故又名十二支。由三世因果观之,现世即具有一种因果关系,就藉果拓因,由因感果而言,则人之每一期生命,俱负有继往(承果)与开来(拓因)之业债,在三世业果缘起之关系中,造成如环无端,生死流转之苦。“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不造恶因,即不生恶果。众生如不厌苦则已,如厌苦,在佛家以为必须修“涅槃法”,解脱杂染(烦恼事物),方能截断孽缘相续之连系,永不坠三界苦海之中。七千卷《大藏经》,皆阐明此义者也。

 

                                                                             选自《佛学概论》

发表于 2013-11-28 20: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小香转帖!佛学内容论坛此前少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5 05:15 , Processed in 0.0570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