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前也曾经在多种场合举过下面这样一个留学生误用“工作”的例子。有个留学生到外地教学实践活动回来后所写的一篇作文里有这么一个句子: (19)*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在公路两边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在辛勤地工作。 按汉语的表达,例(19)里的“工作”得换成“劳动”或“干活儿”,说成: (20)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公路两边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在辛勤地劳动/干活儿。 那留学生是学得比较好的一位学生,所以看了老师的批改后就来问老师,为什么不能用“工作”,得用“劳动/干活儿”。老师一时也答不上来,只是说“按汉语的习惯,在大田劳动都不用‘工作’”。学生听完老师的说明就走了。老师以为那学生明白了。过了不一会儿,那学生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他走到老师跟前翻开词典说:老师,您看,词典上对“工作”的注释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在大田劳动为什么不能用“工作”?是啊,在稻田里干活儿不就是从事体力劳动吗?按词典对“工作”的注释,“农民们正在辛勤地工作”,没有错啊,为什么就不能说呢?这就涉及“工作”这个词的使用语境和使用范围问题———“工作”可以用于体力劳动,但不能用于大田劳动;大田劳动得用“劳动”或“干活儿”。至于为什么,现在还说不好。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工作”的使用环境,或者说语义背景向学生说清楚,虽然不能解决“为什么在大田劳动不能说工作”这个问题,但起码学生不会再出现“在大田里工作”这种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说法。 现在再举句法格式方面的例子。某种句法格式,学生所以不会用,会出错,有时候,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他们不懂或不了解这种句法格式的意思,而是不理解这种句法格式的具体的用法。请先看两个例子: (21)?田中,走,去跳舞!(跳舞去!) (22)?商量以后,我们分了工:爱丽思布置会场去,大卫买饮料去,……。(商量以后,我们分了工:去爱丽思布置会场,去大卫买饮料,……。) 例(21)、(22)这两个句子念着别扭,问题不出在语法上,语法上没有毛病;问题出在语用上,不合语用要求。虽然“跳舞+去”、“买饮料 +去”和“去+跳舞”、“去+买饮料”意思似差不多,但使用场合不同。须知前后表目的关系的“VP+去”和“去+VP”,基本意思一样,但它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特别是使用的语用环境不同。根据陆俭明(1985)调查,“去+VP”意在强调施动者“从事什么事情”;而“VP+去”(表目的关系)意在强调施动者位移。有一个现象很说明问题,那就是凡是谈到执行或分配什么任务,都用“去+VP”句式,因为执行或分配任务,都属于施动者“从事什么事情”。请看: (23)40岁以上的去舀水,40岁以下的去挖沟,合适不合适?(老舍《龙须沟》) (24)你要嫌爬山累得慌,咱们俩换换,你押轮船,我去爬山。(老舍《女店员》) (25)好,我去送,你看家。(老舍《全家福》) (26)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老舍《茶馆》) (27)假若咱们真个办个妇女商店,余志芳可以去卖鱼,玉娥可以去卖青菜。(老舍《女店员》) 而凡是句子一开头有“走”这一类字眼儿,就都用“VP+去”(表目的关系)句式,因为句子开头一用“走”,强调施动者位移的意思就非常明显。请看: (28)走!我们斗争他去。(老舍《龙须沟》) (29)走,把这些赶紧告诉经理去。(老舍《女店员》) (30)走吧,喝碗热茶去。(老舍《龙须沟》) (31)走吧,看看去!(老舍《全家福》) 例(21)、(22)的毛病就是这样造成的,而留学生则不知道。 上面所举的种种实例告诉我们,我们亟须加强用法的研究。汉语教学的事实告诉我们,对外国留学生讲解某个词语也好,讲解某种句法格式也好,不仅要讲清楚那个词语、那个句法格式的意义,还一定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使用这个词语或句法格式的语义背景和具体用法。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这个句法格式或词语。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目前亟须供留学生使用的现代汉语用法词典。此外,要加强同义句式的研究,而这方面我们过去可以说没有什么研究。 这里附带说一下同义句式用法研究的问题。同义句式研究很需要,其研究成果,不仅对外国留学生有用,对我们中小学生也有用。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与任务。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言理解方面,要让学生无论读和听,都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并能品鉴一篇文章、一席讲话,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二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要让学生做到得体、到位,具体说,要让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我在一篇谈论中学语文 教学的文章中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鲁迅的《祝福》被认为是名篇,语文教材都选作课文。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第一次和读者见面时,鲁迅是这样描写的: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小说《祝福》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刻画主人公祥林嫂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来解剖旧中国的农村社会,抨击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对祥林嫂的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按说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老师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 第一,“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但变成了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为什么? 第二,“(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是一个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但变成了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怎么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所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引导学生注意考虑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领悟到了,他的语文水平、语文修养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可惜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都不注意这一点。事实告诉我们,真要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与语文水平,语文教学中的课文讲解,就不能只满足于讲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更应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特点、上下文语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等等。不过话得说回来,语文老师之所以不注意这样去讲解,责任还在我们这些语言工作者身上,因为我们过去就没有做过同义句式的研究,没有能给中小学老师提供这方面对他们有用、能为他们利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陆俭明 (1999)《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中学语文》第3期。 200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陆俭明、马真 (1985)《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又见《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3年。 马真 (1983)《说“反而”》,《中国语文》第3期。 (2001)《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00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张斌 (2001)《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