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光华君转载!看了大部分,张先生在文章中详细回顾了自己几十年进行古文字研究的学术历程,很多论述令我获益。
谨摘录几段如下: (1)进入北大历史系之后所读古书越多,越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有的是经过口授、传钞的,可以发生错漏,印刷术发明之前有错简、丢简的,刻印也可以出错,这是外在的问题。对于同一事物的记载,各家及其流派有各自的主张,同一部书的注疏者们也会各有己见,还有语义字义的流变、方言音义的差异等等,问题是说不尽的。要把时隔几千年的历史认识清楚,相当困难。地下埋藏的古文字是最真实的史料,而且也有古书中所没有的史料,但是它们只有经过整理和考释才能发挥作用。这就使我很自然地把古文字学和史学融为一体。从那时起步,几十年间,我致力于以古文字学的理论和方法考释甲骨文、金文、陶文(包括砖瓦文)、简帛、石刻与玺印文字,辅之以各类古代字书,追求中国文字的形、音、义发展演变的真迹,为的是解决一些历史上的问题。 (2)“古文字的考释是一项应以极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的学问。首先是要对文字形体结构、偏旁做精细的分析、比较,然后参考《说文》,并取征于时代接近的、已识的古文字的偏旁,以推定其字义与读音。但其结果是否得当,还必须引入含有此文字的文献与甲骨刻辞或铜器铭文的具体语句中,务求其通畅。这一实践检验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3)“记得当一九九七年牛年到来之际,我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的要求,在上面题了一句题辞:“以牛的勤恳、踏实的精神,为两个文明做出贡献。”这既是我几十年作学问的经历体会,也是与学界的同仁们共勉之语。在治学方面,无论是治古文字学还是其他学问都不仅要勤奋,也要有扎实的、严谨的好学风,只有这样才可能于学术事业发展真正有所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