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抗消解问题——王朔的叙事策略以及王朔正名说
这个命题,应该改一下XX对抗xx,或者XX消解XX。但是觉得对亚文化对抗主流文化感兴趣,又对边缘消解主流感兴趣。不妨如题所写,看看诸君还对何种对抗消解感兴趣。至于题目破折号后面内容,既是读书夜主题,也是提供一种与“对抗消解”的“破”,相应的“立”的某种可能性。
因为感兴趣,对于这个话题简单搜索了一下,觉得《上海文学》2014年11月号的一篇文章说得很透彻——徐妍《文学生产机制视角下解读青年写作现象的新格局》。此文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写作、青年时尚化写作与青年“纯文学”写作三者间的博弈,对完之后相信会有收获。
具体到王朔,他和他所在的时代应该是开始对知识分子进行调侃稀释。文革之后知识分子在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中从“牛鬼蛇神”的丑化中走出来(元代“臭老九”?历史上文人命途多舛),并且重新得到了肯定。高考恢复之后,知识分子的重要性甚至到了足可以改变命运的程度。于是无形中,知识分子似乎被美化得过了头。王朔等似乎在自觉不自觉中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以远离主流文化圈的策略发起调侃。但是在“灰色地带”的王朔,没有王小波那样来得生猛,也没有王小波那样“戛然而止”。王朔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从语言思想上的大线条慢慢沉淀细腻起来,这一方面反映王朔的自我反思和战略上的以退为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王朔的无奈和妥协。王朔自己的话说,是:
“什么事也怕自己亲自动手去干一干,一干就知道没有说起来看上去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我在骨子里还是一老派的人,凡事追求圆满,做贼也要做到最好。”
“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在前面,只要不停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才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对过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也没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须经过的,我不信一个人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
关于文学,我越来越确定这是个人的事.这个世界很单纯,人和人之间需要的其实不多,互相了解只能横生误会.公众是个陷阱,为别人活着即便是出自真诚也在技术上做不到.没有比想在别人记忆中不朽更自欺的.“
止庵先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最好的作家是王朔。(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d78d513d9d437ab4f9d9f697a16c0101d4380122ba6d4020ed68438e2732d31506692ac56540770d4d27d1716de394b9af52235775d2feddd8eca5ddcc88f356adf7c642d0b8636438e46b2831c7e927c&p=863bc64ad4934eac5cbbdb3e5243&newp=8734da07979c12a05abd9b7d095192695d0fc20e36d0&user=baidu&fm=sc&query=%D6%B9%E2%D6+%C6%C0%BC%DB+%CD%F5%CB%B7&qid=d279c9ff00002fbd&p1=2)那么既然有人为金庸正名的热闹,却没有为王朔正名的潮流呢?当年王蒙对于王朔写作策略的上的支持,竟变成“二王之争”的闹剧(http://epaper.oeeee.com/F/html/2009-01/10/content_681915.htm,有位老师提了一篇xx墙头xx二王旗,一时想不起来,关于这个争论,不知哪位有空提供一下资料线索)。真是文化事,痞子状。这是王朔的不幸,还是王朔的成功——以痞子状,搅乱一池春水呀。(关于“痞子”的来源,含义的演变,有位老师说的相当精彩)
简单说,王朔还有正名的希望吗?当然王朔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没有优秀的吗?金庸的小说,不也有让人扫兴的。(白水君等人将鲁迅与王朔并列,甚至有大胆者,将王朔称作当代的鲁迅,相信必有大胆的理由的。)有待观望,或者等待怒吼一声的勇士,不惮现行的权威。
关于王朔的策略问题,有些联想。
时下文坛火热的两大人物,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和卡夫卡文学奖得主阎连科。
两个人写小说选择的策略很不相同,有些值得玩味。莫言是将残酷的现实寓言话,甚至有点童话的感觉。比如《酒国》。而阎连科就那么明刀明枪地来,现实多么残酷,小说就多么残酷,甚至将现实的残酷细微之处放大化,让你在波德莱尔式的美中阵阵虚汗。结果如何?这里问得不是,大众喜欢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是不言自明的。问得是各自的作品出版情况和影响范围。没有做过调研,不敢妄言。但是阎连科的书,基本被封杀了,出版的没多少。但中国(也许全世界)就是这点好玩,越被封杀的,越被关注,和广泛传播。尤其得了网络的便捷。是不是文革地下文学那股精神的延续,或者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时候就有了这“斗志”?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