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3|回复: 4

[文 学] [转]陀思妥耶夫斯基心中的约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 10: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节选,这部名著是陀氏生前最后一长篇,里面包含了作家很多重要思想和思考,前几天看到西贝君的求问帖,就把这部小说中与约伯相关的章节转载这里。
2.圣经与佐西马长老的一生
    那时候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了。不久,有些好心的朋友对她说:现在你既然只有一个儿子,你又不是穷人,有点财产,为什么不效法别人,打发令郎到彼得堡去,如果一直留在故乡,也许你会使他丧失发迹的机会的。他们劝母亲把我送到陆军士官学校去,以便以后加入皇帝近卫军。母亲迟疑了许久,舍不得和最后一个儿子离别,但是为我的幸福着想,虽然流了许多眼泪,最后还是下了决心。她把我带到彼得堡,送进陆军士官学校,从此我再没有看到她;因为她为我们两人悲痛、思念了整整三年以后就去世了。
     父母的家里给我留下的完全是宝贵的回忆,因为一个人再没有比他在父母家里所度过的幼年时代留下的回忆更为宝贵的了,而且只要家庭里有一点点的爱情和和谐的气氛,就差不多永远这样。甚至从最坏的家庭里也会遗留下宝贵的回忆来,只要你的心灵本身懂得寻找宝贵的东西。在我关于家庭的种种回忆中,也包括关于圣经的故事的回忆,这当我在父母家里,虽然还是孩子时,就已经很感兴趣了。
     我当时有一本圣经故事书,其中附有各种精美的插图,书名是:《新旧约故事一百○四则》,我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学会读书的。现在这本书还放在我这里的书架上,作为珍贵的纪念起来保存。但是我记得,在我学会读书以前,还在八岁的时候,某种灵感就已经初次降临到我的身上。母亲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一,领我一个人到教堂去做弥撒(我不记得当时哥哥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天天气晴朗。我现在回忆的时候,好象还能看见薰烟怎样从香炉里升起,静悄悄地袅袅上升,阳光从圆顶上狭窄的小窗里倾泻到教堂中我们的头上,而香烟弯弯曲曲地升上去,就好象融化在阳光里一般。我感动地望着,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心灵里有意识地种下了上帝的话语的种子。一位少年拿着一本大书,走到教堂中央,——那本书大得我当时觉得他甚至拿着都很吃力。他把它放在诵经台上,打开来开始朗诵。
      当时我忽然第一次懂得了一点意思,有生以来第一次懂得了在上帝的殿堂里读的是什么。在乌恩地方有一个正直、虔信的男子,广有财产,有许多骆驼,许多驴羊,他的孩子们终日寻欢作乐,他很爱他们,替他们祷告上帝:因为他们这样寻欢也许会犯罪的。魔鬼同神子们一块儿来到上帝面前,对上帝说,他已经走遍地上和地下各处。“你看见我的奴仆约伯了么?”上帝问他。于是上帝指着他的伟大而神圣的奴仆,对魔鬼夸奖起来。魔鬼听了上帝的话,冷笑了一声:“你把他交给我,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奴仆会发出怨言,诅咒你的名。”于是上帝把他所心爱的这个恪守教规的人交给魔鬼,魔鬼杀害了他的子女和牲畜,毁尽了他的财产,一切都是那样突然,好象神的霹雳一般。于是约伯撕裂自己的衣裳,扑在地上,大声喊道:“我赤身从母胎里出来,再赤身回到大地。上帝赐与的,上帝又取了回去。愿上帝的荣名千年万世永受祝福!”
      神父和师傅们,请你们宽恕我现在的眼泪,——因为我的全部童年生活现在好象重新又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现在仿佛又象当时那样以一个八岁小孩的胸脯呼吸,又跟当时一样地感到又惊又喜又敬畏。当时那些骆驼是那么引起了我的想象,还有哪个敢同上帝那样说话的撒旦,那把自己的奴仆交出去受罪的上帝,以及他那喊着“不管你怎样惩罚我,你的荣名将永受祝福”的奴仆。随后就是教堂里那宁静而甜蜜的颂歌:“愿我的祷词得闻”,然后又是神父香炉里的薰烟和跪地的祈祷!
      从那时期,每逢我重读这篇圣者的故事就不能不流下泪来,——甚至昨天还是这样。这里面有许多伟大、秘密、无从想象的东西!我以后听到过嘲笑者和亵渎神明的人傲慢不逊的话:上帝怎么能把他所爱的圣者交给魔鬼去供它取乐呢?还夺走他的子女,用疾病和毒疮打击他,使他用瓦片去挤身上的脓疮,这是为了什么?是不是单单为了在撒旦面前夸口说:“你瞧我的圣者能为了我受什么苦!”但是伟大之处正在于这是一种神秘,——一个朝生夕死的尘世形象和永恒的真理结合在一起了。在地上的真理面前永恒的真理在显示它的作用。这里创世主就象在他创世的最初几天,每天做完后总要夸奖:“我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很好的”一样,他看着约伯,重新又在夸奖他自己的造物。约伯赞美上帝的时候,不仅是在为他效劳,而且也是在为他千年万世,一代又一代的造物效劳,因为他被创造出来时的天职就是如此。
      主啊,这一本书太好了,里面有多少宝贵的教训!圣经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它带给人多么神妙的奇迹和力量!真是世界和人,以及各种人类性格的样板,一切都在这里面提到了,一切都给我们永远指示出来了。里面有多少神秘得到了解决和揭示:上帝重又恢复了约伯的地位,重又赐与他许多财产,又过了多少年,他又有了新的子女,另外的子女,而且他也爱他们。主啊!“在以前的那些子女已经没有,已经被夺去以后,他怎么还能爱这些新的子女呢?当想起以前的子女来的时候,尽管他也很爱新的子女,但是难道他跟他们在一起,能够感到完全幸福,象以前一样么?”然而这是能够的,能够的:旧的悲愁,由于人生的伟大的神秘,会渐渐转化为宁静的、感人的欢乐,而年轻的、沸腾的热血将由驯顺的、明朗的暮年所取代;我祝福着每天的日出,我的心也依旧对它歌颂,但是我现在却更爱日落,爱它那长长的斜晖和随之而来的宁静,温驯,动人的回忆,整个漫长而幸福的一生中各种可爱的形象;而在这一切之上是上帝的使人感动、使人安慰并宽恕一切的真理!
      我的生命即将终结,我知道,也听到了,但是在剩下的每一天中,我感到我的地上的生命已和新的、无尽的、不了解的、却已十分临近的生命相接触。在预感到这新的生命时,我的心灵喜悦得颤抖,我的头脑清澈,心中高兴得流泪。……朋友们,师傅们,我屡次听到,在最近一些时候以来更加时常听到,我们的神父们,尤其是乡村的神父们,到处哭哭啼啼诉说自己的薪俸太少,地位太低,公开地说,甚至写成文字,——我就曾亲自读到过,——说他们现在好象无法对人民讲解圣经,因为他们的薪水太薄,假使有路德教徒和异教徒前来抢夺羊群,只好让他们抢去,因为我们挣的钱太少。天呀!我心想,但愿上帝把他们认为那么宝贵的薪俸加多些吧,因为他们的抱怨也是有理的,但是说实话:如果谁在这件事上有错的话,那有一半是错在我们自己!因为即使没有时间,即使他说全部时间都忙于工作和各种圣礼确是事实,但到底总还不是全部时间,他在一个星期中至少总还可以找到一两个钟头来想想上帝的吧。而且也不是整年都有工作。他可以每星期一次,在晚上,起初只召集一些孩子们前来,——父亲们听到以后也会来的。
      做这事情也用不到建造什么房子,只要在自己的屋子里接待一下就行,用不着担心,他们不会糟踏屋子的,因为集会总共只有一两个钟头。他可以对他们打开这本书,就诵读起来,不要讲大道理,不要装腔作势,也不要露出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要带着亲切感动的态度,高兴自己能为他们诵读,高兴他们喜欢听,也听得懂,而且要自己也爱所读的那些话,只要偶尔停下来,把一些老百姓不大懂的话解释一下,不必着急,他们全会了解,正教徒们的心是完全了解的!你给他们读亚伯拉罕和萨拉的故事,伊萨克和丽碧卡的故事,读雅各怎样到拉朋去,梦中和上帝相斗,说道:“这地方是令人敬畏的,”你就一定可以使普通老百姓虔信的心产生深刻的印象,你给他们读,尤其应该给小孩们读:几弟兄如何把他们的亲弟弟,一个可爱的少年,一个爱作梦的人和伟大的预言者约瑟夫卖去作奴隶,却拿着他的血衣去对父亲说,是野兽把他的儿子撕成碎块了。给他们读,后来这几弟兄如何到埃及去找粮食,那时约瑟夫已成了伟大的帝王,可是他们没有认出来。他折磨他们,治他们的罪,把弟弟便雅悯扣住,却完全出于爱:“我爱你们,一面爱,一面折磨你们。”因为他一辈子也忘不了,他怎样在酷热的沙漠中,水井旁边,被他们卖给商人,他怎样拧着双手,放声哭泣,求弟兄们不要把他卖到陌生的地方去充当奴隶,现在过了许多年以后,看到了他们,重又无限热爱他们,一面爱,一面加以折磨和压迫。他后来离开他们,忍不住心中的痛苦,扑到床上哭了;后来他擦干脸,喜喜欢欢地走出来,对他们说:“哥哥们,我就是约瑟夫,你们的弟弟!”然后再往下读,老雅各得悉他的可爱的小儿子还活在人世,多么喜悦,急着到埃及去,甚至抛弃了祖国,死在异乡,在遗嘱里向后世说出了伟大的预言,一生秘密地藏在他的温顺畏怯的心里的预言,说他这犹太族里将出现宇宙的伟大的希望——调解人和救世主!
    神父和师傅们,请宽恕我,不要责怪我象小孩一样谈论你们早就知道,而且会更加巧妙而动听百倍地宣讲的东西。我只是由于高兴才讲这些的。请你们宽恕我的眼泪,因为我真爱这本书!让他,上帝的牧师,也哭泣一下,他就可以看到听他诵读的人的心会怎样受到感动。只需一个小小的子粒:只要他把它播进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里,它就决不会死去,而会一辈子活在他的心灵里,在黑暗和他所犯的种种罪孽的污秽中,作为一线光明,作为一种伟大的警戒而潜藏在他的身上。而且完全不必多加解释和教训,一切他全会直接了解的。
    你们以为普通群众不会了解么?你们可以试试再对他们念一段动人的故事,关于美丽的以斯帖和骄傲的瓦实提的故事,或是先知约拿在鲸鱼肚里的奇妙的故事。还不要忘记读神的寓言,尤其是读《路加福音》里的(我就这样做过),以后是读《使徒行传》里圣保罗的谈话(这是一定要读的,一定要读的!),最后,也不妨读读《圣徒传》里神人阿历克赛的行述,和最为伟大的快乐的殉难者,神的目睹者埃及来的圣母玛丽亚的生平,你会使他们的心深深地被这些简单的故事所打动,而这样做只要每星期一个钟头就行,不管你的薪水多么少,有一小时就够了。他就会亲眼看见,我们的民众是厚道的,感恩的,会给予百倍的答谢。他们记住神父的关怀和他的感人的话,会心甘情愿地到他地里和家里来帮他的忙,而且比以前更加尊敬他,——而这也就等于增加了他的薪水。事情是很简单的,有时候我们甚至都害怕说出口,因为怕人家会笑你,然而这是完全真实的!
    凡是不信上帝的人,也不相信上帝的人民。相信了上帝的人民,就能明察上帝的神圣,虽然以前自己并不信它。唯有人民和他们的未来的精神力量可以使我们那些脱离故土的无神派产生信仰。没有实例,基督的话还有什么用?而人民要没有上帝的话,会活不下去,因为他们的心灵迫切需要他的话和一切愉快美好的事物。
     在我年轻的时候,——这已经是好久以前,差不多有四十年了,我曾同神父阿菲姆长时间周游全俄,为修道院募捐,有一次在一条可以通航的大河的岸旁和纤夫们一同过夜,一个面目清秀的青年农民和我们坐在一起。看他样子已有十八岁。他要在第二天赶到一个地方去给货船拉纤。我看见他用明朗柔和的目光朝前面望着。七月的夜是很明朗、宁静、温暖的。河面宽阔,水气升上来,使我们感到凉爽,小鱼轻声戏水,小鸟沉默着,万籁俱寂,无限美妙,一切都在向上帝祈祷。只有我们两人没睡,我和这青年谈论这个上帝的世界的美丽和它的伟大的神秘。每根小草,每个昆虫,蚂蚁,金蜂,全都奇怪地知道自己应走的道路,虽然它们并没有智力。它们为上帝的神秘作证,而且不断地自己显示这个神秘。我看出,这可爱的青年的心燃烧起来了。他告诉我,他爱树林,爱林中的鸟;他是捕鸟的,了解它们的每一声啼鸣,会召唤每一只小鸟。他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呆在树林子里更好了,不过实在说,一切都很好。
    我回答他:“确实,一切都很好,一切都美妙,因为一切都是真理。你瞧那匹马,站在人身边的巨大的畜生,或是那头低头沉思着的牛,它替人做工,养活着人。你瞧瞧它们的脸庞:对于时常无情地痛打它们的人类是多么温顺,多么依恋,它们的脸上是多么地不怀恶意,多么地信任,多么地美丽。甚至想想都觉得感动:它们是没有任何罪孽的,因为一切都是崇高的,除了人类以外一切都没有罪孽。基督远在我们以前就和它们同在。”
    青年问:“难道它们也有基督么?”
    我说:“怎么没有呢?因为话是为大家而说的。一切创造物,一切生物,每片树叶都在倾听着它,为上帝唱颂诗,对基督哭泣,藉着它们的无辜生活的神秘不自觉地完成这一切。你瞧,树林里有一只可怕的狗熊徘徊着,既吓人,又凶横,可是它这样却并没有什么错。”于是我讲给他听,有一次一只狗熊走到一位在林中小修道室里隐修的大圣徒那里去。这位伟大的圣徒可怜它,不假思索地就走到它的面前,给它一块面包,说道:“你去吧,愿基督和你同在。”这只凶横的野兽竟服服贴贴地走开了,不加一点伤害。青年听见它不加一点伤害地离开,显然基督也和它同在的话,十分感动,说道:“这真好极了!神的一切是多么好,多么奇妙啊!”他坐在那里,一声不响地、恬静地沉思着。我看出他悟解了。接着,他就在我的身旁纯洁无邪、无忧无虑地睡熟了。
     愿上帝赐福给青春!我临睡以前,为他作了祈祷。主啊,愿你赐给你的人们和平和光明!
发表于 2014-12-2 00: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木兰老师,刚好最近在看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资料,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的《罪与罚》序言很有意思,一并贴上。译者和序言都是岳麓先生写的。如下: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最深刻最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他以犀利的笔触无情地剖析那个时代俄国的社会现实,深入地触及社会底层的各个角落,令人窒息地感到,走投无路就是小说的主旋律。种种社会原因把穷苦无告的人们逼到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困境。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偶尔看到一篇带有宗教色彩的凄美感人的神话故事,上帝和天使对人间苦难的冷漠使主人公感到莫名的恐怖。当大地还充满“赎罪”的人类的哀号、呻吟和垂死的叹息的时候,他拒绝进入上帝的天国: 某天,一位天使或六翼天使把我放在他的翅膀上,要带我进入福音书中的天国,去见“创世主”,我觉得自己正在大地的上空飞翔,我越飞越高,我听见从大地上向我飘来悠长而悲哀的声音,仿佛山间溪流单调的吟唱响彻寂静的群峰,不过这时我听出了人类的声音:那是夹杂着求告声的哀号,间以赞美声的呻吟,那是绝望的祈祷、与赞美一起从垂死的胸膛发出的叹息;这一切汇成一片洪亮的音响,一曲那样撕心裂肺的交响乐,使我心里充满了怜悯之情。我觉得天暗了下来,我已经看不见太阳,看不见宇宙的欢乐。我转头望着与我同行的天使。我对他说:“难道你没有听见吗?”天使平静开朗的脸看了我一眼。他说:“这是从大地上向上帝飘来的人们的祈祷。”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他洁白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烁;我觉得那翅膀是黑色的,而且充满恐怖。“如果我是那个上帝,我会哭干了眼泪,”我叫道,真的觉得我正像孩子一样在哭泣。我松开天使的手,掉在了地上,我觉得我还有太多的仁慈,无法在天国里生活。

       有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永远在倾听大地的呻吟,他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关注“穷人”的卑微处境和可怕的命运,对“被伤害与侮辱的”小人物满怀怜悯之情;前面故事中的“我”不禁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一个那么相似的形象——伊万一卡拉马佐夫,他怀着痛苦和悲愤的心情倾诉人类罄竹难书的苦难,以及妇女儿童所遭受的惨不忍睹的折磨和摧残。他认为,如果包括无辜的孩子在内,人人都必须“赎罪”,以这样的苦难换取未来的和谐,那么,“和谐的要价也太昂贵了,我们根本付不起进入那种状态的代价。所以我急于退还我的入场券。”他解释道:“我不要和谐,这是出于对人类的爱,”不错,他也是“还有太多的仁慈”,因而不能接受上帝的世界,无法在天国里生活。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百分之十,也不是百分之九十,而是所有人的幸福,是没有弱者的眼泪和呻吟的和谐世界。

       奥地利作家茨韦格就曾敏锐地注意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一创作特点,并在《三位大师》一书中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致函茨韦格感谢他赠阅《三位大师》,在信中对茨韦格作了应有的评价,称他为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阐释者。 《三位大师》(1820)是茨韦格为欧洲三位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的一部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他在书中写道:“让我们环顾一下周围吧,街道上,小店里,低矮的房子和明亮的大厅里,——那儿的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要做幸福的、满意的、富裕的、有权势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之中,有谁追求这些呢?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甚至也不想停留在幸福之中。他们永远向前奔走……”他们自己“ 对这个世界一无所求”!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最深刻最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他以犀利的笔触无情地剖析那个时代俄国的社会现实,深入地触及社会底层的各个角落,令人窒息地感到,走投无路就是小说的主旋律。种种社会原因把穷苦无告的人们逼到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困境。马尔美拉陀夫在酒店里向萍水相逢的青年诉说生活的残酷,哀叹:“您可知道,先生,您可知道,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遇啊?”他不禁发出绝望的哀鸣:“得让每个人有条路可走啊”!除了这位九等文官,卡杰琳娜·伊凡诺夫娜、索尼雅、杜尼雅,还有拉斯柯尔尼科夫也都无路可走。 被“贫困逼得透不过气来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他的挚爱兄长的妹妹杜尼雅,为了哥哥的学业和前途接受了她所不爱的有钱的律师卢仁的求婚。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从母亲的来信得知这个消息的,母亲的信使他极为痛苦。“差不多从开始读信起,他的脸就被泪水浸湿 了;可是等到看完信,他脸色惨白,抽搐得脸也扭歪了,嘴唇上掠过一阵痛苦、恼怒、凶恶的微笑”,他“沉思起来,想了好久”。他不曾有过片刻的犹豫,他决不能接受妹妹这样的牺牲。 此时他早就在心里酝酿着一个计划。经过长久的犹豫、等待,也由于机缘巧合,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图谋——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又意外地殃及无辜,被害人的异母妹妹,经常受她虐待的善良的丽扎韦塔·伊凡诺夫娜意外地闯入犯罪现场,也同时遇害。就在发生此案的前一天,拉斯柯尔尼科夫在一家小酒店无意中听到一个大学生和一年青年军官在议论阿廖娜·伊凡诺夫娜:“从大众利益的观点看来,这个害肺病的、愚蠢而凶恶的老太婆活在世界上有什么意义呢?”另一方面,“年轻的新生力量因为得不到帮助而枯萎了,这样的人成千上万,到处皆是!”那么,“ 把她杀死,拿走她的钱,为的是往后利用她的钱来为全人类服务,为大众谋福利……一桩轻微的罪行不是办成了几千件好事吗?”拉斯柯尔尼科夫不禁感到惊讶,因为他的“头脑里刚才也有过这样的……完全一样的想法”。 拉斯柯尔尼科夫并不认为他犯了罪。不错,他杀了人。可是“大家都杀人,现在世界上正在流血,从前也常常血流成河”,那些人因为杀人如麻而加冕为王,还被称为人类的恩人。在他看来,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平凡的”和‘环平凡的”。前者必须遵守现存法律和道德法则,循规蹈矩。后者在为实践自己的理想而有必要时,有权利逾越某些障碍,不受现存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小说中的这位主人公是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情况下抒发自己的见解的。他对索尼雅说:“我告诉你吧:我想做拿破仑,所以我才杀了…… 现在你懂了吗?”他在索尼雅面前最愿意直抒胸臆:“索尼雅……现在我知道,谁聪明、强硬,谁就是他们的统治者。谁胆大妄为,谁就被认为是对的。谁对许多事情抱蔑视态度,谁就是立法者。谁比所有的人更胆大妄为,谁就比所有的人更正确!……只有瞎子才看不清!”索尼雅明白了,“这个可怕的信念就是他的信仰和法则”。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了一个超人的形象,对这个人物给予了强有力的批判,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形象和“为所欲为”、超然于善恶之外的超人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十余年之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出版,他在其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超人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 00: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再复先生的《罪与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放在一起读,后者可以当做一种文本佐证。

联想到底层文学。

为什么当下中国的底层文学多数是为人诟病的,可能多数作品(未见到有力的长篇和持续致力于此有力作家,打工文学作家的处境让人尴尬)只是描述了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为了迎合市场和文学批评的假象发生了变异,更让人担忧的是,作家并没有给出希望,或者说,底层作品有点“黑幕小说”的意味,满足了好奇心,并在抒发快餐化的怜悯之情时得到安慰,而真正的现实与底层中的人和阅读写作批评者一样,都处于混沌的不可知中。

我的意识是,文学,于我曾经是一种预言式的存在,他告诉你未来的可能。现在,于我是一种当下存在的解释,他告诉我此时的可能。
但是,当下的作品让我既看不到未来也不知道当下。
相反,去看《罪与罚》这样的经典,无论未来和当下都得到启示。

这让我困惑,并担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 07: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西贝惑 于 2014-12-2 00:13 发表 为什么当下中国的底层文学多数是为人诟病的,可能多数作品(未见到有力的长篇和持续致力于此有力作家,打工文学作家的处境让人尴尬)只是描述了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为了迎合市场和文学批评的假象发生了变异,更让人担忧的是,作家并没有给出希望,或者说,底层作品有点“黑幕小说”的意味,满足了好奇心,并在抒发快餐化的怜悯之情时得到安慰,而真正的现实与底层中的人和阅读写作批评者一样,都处于混沌的不可知中。

我的意识是,文学,于我曾经是一种预言式的存在,他告诉你未来的可能。现在,于我是一种当下存在的解释,他告诉我此时的可能。
但是,当下的作品让我既看不到未来也不知道当下。
相反,去看《罪与罚》这样的经典,无论未来和当下都得到启示。

卓见!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08: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西贝惑 的帖子

看了《罪与罚》的序言,很受启发,谢谢!《罪与罚》久闻大名,想必应该跟《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样深沉悲悯,激荡人心,打算近期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7:15 , Processed in 0.0572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