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海雪原》,知道的可能是有岁数的人,而根据其改编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却让各个年龄段的人一同坐在了电影院。虽然背景不同,却对于一直被诟病的“主流文化” ,可能有了一定的认同,并且《林》,这样特殊年代的经典,有了时尚化的希望。
徐克的联想词,我猜就是武侠了。这样的思路,让我们很容易感觉到《智》虽是战争片,到是有着武侠片的结构和意味。刀光剑影的慢镜特写换成了,子弹火药的神奇演义。大众可能感觉这是徐克的特色,不过看过《林》的朋友,会觉得徐克只是拍出了应有的模式。
那么就要交代一下《林》的背景与特色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大的中国当代文学,价值30分的专业大题,就涉及到《林》的分析,并且延伸到当代中国“通俗小说”的特点分析。这虽然与北大当代文学领域代表人物,李杨先生的研究方向有关。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研究重镇的北大出此题目,是否有某种象征意味呢?比如,主流评论者们试图纠正眼下通俗小说,城乡结合处集市脏乱的现状(尤其是网络作家富豪榜出来之后,网上小白文泥沙俱下的可怕景象),而借鉴《林》这类经典的模式就是一种可能?这当另表一枝。
《林》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新政权寻求其合法性,并试图建立想象共同体,在文学上的尝试。让大众在喜闻乐见的革命故事中,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所做之事的合法地位。当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最为大众接受的民国武侠,唐传奇,魏晋志怪等一类文学作品成为毒草之后,这一类文学作品积累下来的势能还是影响到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以延安讲话为指导的文学作品。
这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显现出当时为沦为政治附属工具的文学时,书写作品的写作者们的背景和写作能力的凄凉状况。根据洪子诚先生提供的资料,可以惊讶的发现,大多数此时的作家是小学学历,即使有些是大学背景,不过那大学的含义却是值得思量的。
说了那么多,无非感叹下,当经典如《林》被人遗忘,而样板戏似《智取威虎山》的,早已避而不谈的状况下,我们似乎在这部时尚化大片中看到了某种希望,只是这希望透着危险。
好似在黑路上走惯了,突然迎面来了光亮,第一反应自然是闭眼,暂时失明中感到光的好处,不过当睁开眼睛,适应明亮之后,却开始害怕起鬼影重重的黑影来。而那未照亮的地方,更是透漏出不可知的可拍出来。
这是幸事,还是我们的不幸呢?
在习惯的黑暗里我们感到安心,在突然的光明中却畏惧起来。
不过,想必有所畏惧总是好的,如果一直这么黑着走下去,在安然中也许就掉到下一步的断崖深渊了。当看到这断崖深渊后,虽然一时茫然无所起来,但这光亮似乎范围会大起来,并让我们最终找到出路。
似乎有这样的定律,当困难被认识到,那么离解决问题,然后出现转机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就像电影《智》中,杨子荣发出的信息,从鹰嘴崖偷袭威虎山。收到任务的人民解放军虽然也苦于其路难,难于上青天。但坦克还是说了,他这么说,是相信我能找到上山的路。
电影里的传奇们自然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几十人的一小撮最终还是在切豆腐的爽快中完成胜利的狂欢。
现实中的我们应该是会在这危险的希望中,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来。小岔分径的路途,可能相逢,不过,就此离别的人们,请相互珍重。
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任需”保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