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31|回复: 5

[历 史] 转载:刘浦江《辽金史论》自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7 12: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注:上午一打开微信,就看到刘浦江老师去世的噩耗。18年前在昌平园教室里听他讲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间教室总是昏暗的,他的语调是特别的,奇怪的停顿,常常有尖音。他的背是微驼的,头向前伸,像北京人头骨的造型。他的脸色是苍白的,人是瘦的(近照上的胖所以看起来是不正常的),嘴唇是薄的。从他那里知道了关陇集团,荆扬之争,知道了陈寅恪的正确读音,知道了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知道了书上写的不一定是对的,人应该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一次课上,我回答出了他的一个提问而受到表扬。是关于唐王朝起源与山西的关联,具体问题有点模糊,只记得我是依靠词语的关联而推断出一个历史事实,那是最早感受到感性历史细节的幽微之美。在我心目中,他是最接近北大精神的那类老师,真正的北大也就是在他们如涓涓细流、星星野火般的存在中苟延残喘。想想那时候他35岁,比我现在还小一岁。可是我愧对他的教诲,浪费了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如同他18年前给一些年轻人施加良性影响那般给现在的学生施加同类的影响。

看浦江师的著述,真是勤奋得惊人。兹转载一篇自序,略见其人风范。这篇自序中呈现的作者面目,其实也就是他作为一个老师在课堂展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直接,精确,斩截的跳跃,冷幽默(“有怨无悔”),抱负和傲骨等等。看到这一段,深深感慨忠孝不能两全:

 

“自18 岁负笈远行,离家已近二十载。这么多年中,我总共只回去过五次。前年夏天,当我回到阔别十一年的家中时,看到母亲的一头银丝,不禁抱愧万分。我生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着母亲的面,我什么也没说。深夜沉思,只觉得欠父母的太多了。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所给予我的爱和理解是无可替代的。我愿借此机会,向他们致以深深的祝福。”

 

 

 

刘浦江《辽金史论》自序

       这是我的第一部辽金史论文集。
       走上辽金史研究的道路,于我纯属偶然。1988 年春,经邓广铭先生的全力举荐,我得以调入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当时担任中心主任的邓先生布置给我的第一项任务,是让我彻底解决《大金国志》一书的真伪问题。我把这部并不算厚的书足足读了半年,逐条查找它的史料来源。这是我接触辽金史的最初契机。此后几年,一度心有旁骛,荒废了许多时光。座标的最终确定,是1992年8月的事情。那一年我31岁。而今回想起来,总不免有晚学之恨。然而不管怎样,那毕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我越来越确信这一点。
       如果从八八年读《大金国志》时起,算是初入辽金史之门的话,到现在正好十年。比起其它断代史来,辽金史的堂奥并不算深,可即便如此,我至今也还只是徜徉在阶陛与门屏之间,远远没有登堂入室的感觉。我这十年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金史方面,目光转向辽史,只是近一两年的事情。从这部论文集里也能看出这种倾向,书中十分之七八的篇什是有关金史的。到我编下一部论文集时,或许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关于辽金史的定位,中日两国学者向来有不同的主张。日本东洋史学界因受征服王朝说的影响,传统上以辽金元为一个历史单元,认为它们都属于满蒙史系列;而中国学者则历来都是将辽金史归入中国王朝史系列的,所以习惯上把宋辽金史算作一家。但这种归属仅仅表现在教材体系和课程设置上,若是说到研究状况,宋史和辽金史俨然是井水不犯河水。尽管有不少宋史研究者声称他们兼治辽金史,可深究起来,他们感兴趣的无非是宋辽、宋金关系而已;而所谓的宋辽关系史,实际上是宋朝对辽关系史,所谓的宋金关系史,实际上是宋朝对金关系史。这与辽金史有甚相干?至于辽金史研究者呢,则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雍容。我没有打通宋辽金史的野心,但我很赞赏这样一种观点:研究辽金史,决不能就《辽史》论辽史,就《金史》论金史。
       无庸讳言,在宋辽金史这个领域中,辽金史研究者历来是处于下风的。自六十年代以来,就有辽金史学家力倡宋辽金时代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之说,这与其说是为辽金史争正统,毋宁说是为辽金史研究者争名分,我把它理解为辽金史研究者对长期以来遭受冷落所流露出来的愤懑和不平。辽金史学要想真正赢得史学界的尊重,必须证明自己的实力,而这将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据我看来,直到今天,我国辽金史研究的总体水平还没有超过战前日本学者曾经达到的那种高度(尽管有人不肯承认这一点),辽金史研究至今仍未走出萧条。不过,正是由于辽金史的冷僻,所以尽管史料非常匮乏,但留给我们这一代学人的活动空间还卓有馀裕。至今做辽金史研究,仍不时有一种垦荒的感觉,在中国传统的断代史学已进入精耕细作阶段的今天,这是辽金史研究者独一无二的机遇。
       垦荒自有垦荒者的艰辛。老实说,做辽金史研究是一桩很寂寞的事情,缺乏同志,缺乏对话者,与唐宋史学界那种风光的场面自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话说回来,史学研究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其中虽无“黄金屋”、“颜如玉”,但自有一种旁人难以体味的乐趣。沉潜其中,足以安身立命,也就够了。
       这部书之得以面世,全仗辽宁大学出版社的刘雪枫先生一手促成。辽大出版社在尚未见到书稿的情况下,就将此书列入出版计划,并慨然允诺动用社里的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来补贴此书的出版费用,这真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出版这样一部读者面很窄的学术著作,肯定是一桩赔本买卖,显见得无利可图;此书的作者又不是什么名流硕儒,想也无名可沽。在这样一个喧嚣的尘世上,还有什么比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更高尚的举动?它向这世界证明了学术的价值与尊严。大义不言谢。只要这本书还有人读,它就将把这种真诚传递给每一个读书人。
       自18 岁负笈远行,离家已近二十载。这么多年中,我总共只回去过五次。前年夏天,当我回到阔别十一年的家中时,看到母亲的一头银丝,不禁抱愧万分。我生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着母亲的面,我什么也没说。深夜沉思,只觉得欠父母的太多了。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所给予我的爱和理解是无可替代的。我愿借此机会,向他们致以深深的祝福。
       在提到我的妻子张文时,我不能不以一种负罪的心情来写下这些文字。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十二年间,她有怨无悔地承担起这个家庭内绝大部分繁杂而琐碎的事务,给我以全力的支撑。令我深为不安的是,这种平庸的生活消磨了她的青春韶华,使她不凡的才具没有机会得到施展。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歉疚,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回报她于万一,不敢企望这本小书能带给她哪怕是一丝半点的安慰。
       曾有人建议我请一位前辈名流为这部论文集作序,被我断然拒绝了。我想,既然是学术著作,何须来这种俗套?如果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即令有名家捧场又能怎样?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判断力彻底沦丧的时代,人们不得不依靠序引、“书评”或者获什么奖之类的名堂去衡量学术水准。这真是学者的最大悲哀。但无论如何,我的著作是决计不要名家作序的。于是我很坦然地写下了这篇自序。
       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子夜,于京西大有庄

发表于 2015-1-7 14: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分老师的文章风格和授课风格都是一致的。这篇自序读来感觉宽厚、真诚,有一种温和而坚毅的神气。

小即师的这段文字也恳切之至,悲恸之心尽现。我甚至羡慕这样的悲恸。没能在北大读书是我一直以来无法释怀的巨大憾事,只能遥想其气度,向怀有北大精神的北大学者致敬。




[ 本帖最后由 寒凝 于 2015-1-7 14:2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7 20: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刘老师的学术不了解,读了这篇序,隐约可以见出令人敬重的学者风骨。正当盛年,即归道山,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8 14: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在弄大师楼,看到小即兄的帖子,觉得那座楼建造的缘分可能要告一段落啦,也许零星发文,不是刻意强为,也是一种态度。读了小即兄的文字和转来的文章,收益颇多,谢谢。

自18 岁负笈远行,离家已近二十载。这么多年中,我总共只回去过五次。前年夏天,当我回到阔别十一年的家中时,看到母亲的一头银丝,不禁抱愧万分。我生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着母亲的面,我什么也没说。深夜沉思,只觉得欠父母的太多了。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所给予我的爱和理解是无可替代的。我愿借此机会,向他们致以深深的祝福。

此段,让我想起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 10: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提到我的妻子张文时,我不能不以一种负罪的心情来写下这些文字。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十二年间,她有怨无悔地承担起这个家庭内绝大部分繁杂而琐碎的事务,给我以全力的支撑。令我深为不安的是,这种平庸的生活消磨了她的青春韶华,使她不凡的才具没有机会得到施展。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歉疚,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回报她于万一,不敢企望这本小书能带给她哪怕是一丝半点的安慰。 女子的才能如何不被平庸生活消磨殆尽,颇值得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 10: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心目中,他是最接近北大精神的那类老师,真正的北大也就是在他们如涓涓细流、星星野火般的存在中苟延残喘。想想那时候他35岁,比我现在还小一岁。可是我愧对他的教诲,浪费了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如同他18年前给一些年轻人施加良性影响那般给现在的学生施加同类的影响。
 小即君的想法可能当老师的都有。记得1994年王宁先生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答谢恨晚——怀念我的老师周秉均先生》,深深地遗憾和自责;我自己也遇到过很多好老师,王先生和很多老师对我师恩如山,我也惭愧自己并没有对学生有这样的教导、关爱和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11:12 , Processed in 0.0748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