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7|回复: 6

[语 言 学] [转帖]语言指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4 11: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看语言学家如何侦破案件》,讲的是语言在当代社会里的应用,内容现实而有趣。

           《Criminal Minds》的Dr.Reid曾通过对比罪犯同一个博客里的全部文章,分析语言结构,发现此博客是两个人在使用,从而引出罪犯不止一个,而是一对拍档在作案。

           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每一个人使用的语言都会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母语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生产、风俗、心理、行为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其语言风格的独一性。就好像指纹或者字迹一样,一个人的行文风格暗藏着关于他的许多信息。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1968年,语言学教授JanSvartvik在分析Timothy John Evans的证词中,首次使用了“forensic linguistics”这一词。在过去的50年中,法医语言学(forensic linguistics)逐渐兴起,在法庭上、案件侦破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今,法医语言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注意。语言学家试图通过对法律文本及司法过程中发生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每个人特有的遣词造句、行文布局方式,解码背后隐藏的诸多信息,为犯罪刑侦、法庭事务提供支持。在数据时代,法医语言学的应用前景广阔。
真实案例 1
一个词          
          多年前调查一起凶杀案时,美国联邦调查局前探员詹姆士·R·菲茨杰拉德在大量办案材料中意外发现一条线索:一个词。
          这是一起发生在亚拉巴马州的凶杀案,虽然将疑犯锁定为一个名为欧内斯特·泰德·斯托克斯的男子,调查人员却没有证据对其提出指控。这时候,他们收到一封匿名信件,其中内容若属实,案情走向将全然不同。
          菲茨杰拉德注意到,信中居然用"灯虫"(lightbug)一词指代"灯泡"(lightbulb)。这是作者笔误还是固有的习惯表达?菲茨杰拉德回放了询问斯托克斯的录音,惊喜地发现,疑犯居然也用"灯虫"指代"灯泡".这条线索让菲茨杰拉德坚信,斯托克斯就是匿名信的作者。他想借此把调查引入歧途,却不慎在信件中留下了自己特有的"语言指纹",被抓个正着。
           这不是菲茨杰拉德第一次通过分析文本抓获罪犯。
           纽约州女子斯泰茜·卡斯托在2005年杀死丈夫却逍遥法外,两年后又欲对亲生女儿下毒手。幸运的是,她一贯将"防冻剂"(antifreeze)错误地拼写、拼读为antifree,因此败露了罪行。
           长期写日记的乔斯琳·欧内斯特被发现突然死亡,身边遗留一张83字的留言条似乎是她的"自杀"遗言。然而,菲茨杰拉德断定,如此短促、简约的遗言不可能出自死者本人,因为日记显示她的写作风格绚丽、篇幅较长。法院最后判决,欧内斯特的丈夫才是谋杀她的凶犯。
          菲茨杰拉德并非唯一一个从语言表达习惯中寻找蛛丝马迹的探案人员。英国警方2008年说服陪审团相信,一名年轻女子失踪后,其手机发出的短信皆为疑犯所发,因为其中涉及"我"和"自己"的表达均为利物浦方言,与受害人表达习惯不一致。
          随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社交网站留言的普及,越来越多匿名文本信息成为涉案材料。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实出处对破案至关重要,语言鉴定学日益成为一种受重视的侦探手段。通过识别"语言指纹",警察能够推测谁发出了死亡威胁电子邮件,或者辨别自杀现场的遗书真伪。私人侦探甚至也被雇佣调查,究竟是哪个不满的职员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关于公司或老板的负面消息。
         与采集犯罪现场的指纹不同,试图在文本资料中寻找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既要有直觉,也要懂科学,因此催生法医语言鉴定学这门新兴学科。
         见识了"语言指纹"的破案威力后,菲茨杰拉德专门修读了霍夫斯特拉大学全美唯一的法医语言学硕士学位,并在2007年退休后加入法医行为学的智库"学术集团公司",专事语言文本分析。坚信文本分析价值的语言学家认为,无论用词选择、拼写习惯还是标点符号都是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语言指纹".至于句子结构、文章布局等微妙层面,更是作者潜意识的自然流露。
         已退休的语言学教授罗杰·舒伊可谓美国法医语言鉴定的奠基人。在一起着名案件中,他帮助警察分析绑架信,指出"魔鬼带"(devilstrip)是俄亥俄州阿克伦城特有的表达习惯,指人行道和马路之间的绿化带。警察果然在当地抓到了绑匪。
      为说服陪审团或法官相信"语言指纹"的科学性,越来越多从事法医鉴定的语言学家致力打造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每当发现文本中有特色表达,菲茨杰拉德都将其与数据库比对,衡量这种表达出现的频率。
        在互联网搜索、查阅美国地区方言字典并咨询多位语言学家之后,菲茨杰拉德判定,"灯虫"是一种集合了方言特色的个人化表达,使用者只有一人,因此锁定了疑犯身份。

真实案例2
用语言分析找出畅销书真正作者
       英国作家J·K·罗琳因为创作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而闻名世界。盛名之下,欲掩其踪,罗琳故意化名一个新手作家投稿,想摆脱"哈利·波特之母"的光环创作。
她化名退伍军人罗伯特·加尔布雷思,写作了推理小说《杜鹃的呼唤》。这本名为《杜鹃的呼唤》的书中,主人公是一名曾在战争时期当过兵的私家侦探,名叫科尔莫朗·斯特莱克。他在书中对一位模特从伦敦闹市区阳台坠楼身亡的事件进行了调查。
       该书在2013年4月出版后引来评论。一篇书评称这是"一个璀璨的首次亮相",另外一个则惊叹于这位"男性"作家对女性服装的理解程度。因此人们猜测加尔布雷思可能是一位作家的化名。
      《星期日泰晤士报》通过调查发现了这位"新晋作家"的秘密。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在语言学家帕特里奥·尤奥拉的帮助下,终于在4个月后识破了《杜鹃的呼唤》真实作者的身份。尤奥拉用电脑软件分析比对了该书和罗琳先前的作品,确定她为这本书的作者。
        最初让人联想到罗琳的线索是,这本新书的出版商就是出版了她《偶发空缺》的出版商。在哈利·波特系列完结之后,罗琳曾一度想过封笔。沉寂4年后,她出版了第一部成人小说《偶发空缺》。由于《偶发空缺》毁誉参半,罗琳在出版《杜鹃的呼唤》这本侦探小说时,选择了隐蔽度很高的男性名字作为笔名,然而最终还是被语言分析技术"识破".
        J·K·罗琳称她本想让秘密保持得更久些,"因为作为罗伯特·加尔布雷思是一个很自由的经历,出版的时候没有炒作,也没有公众过高的期许,只有作为另外一个身份获得反馈时的欢愉。"

科学性仍然存在争议
       通过文本分析推断作者,这终究是主观性极强的工作,不少语言学家都曾失手。用这种分析手段取证、定罪,自然存在争议。
      在美国,并非所有法官和陪审团都接受"语言指纹"为证据。布鲁克林法学院教授劳伦斯·索兰说,争论关键在于语言学鉴定是否足够科学,其准确率是否足够高。
      目前在美国,从事语言学取证的法医鉴定人员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类是菲茨杰拉德那种凭借灵感和直觉行事的专家,在拼写和用词方面寻找作者的个人特点。另一类是电脑派,他们运行软件分析大量文本,比对数据寻找作者。
      这两种方法都有不少问题。特拉华州的语言证据研究所创始人戴维·A·哈里斯认为,除非总结出一套可供每个案例复制的语言鉴定方法,否则所谓的"语言指纹"难以成为令人信服的证据。除非提供可核实的数据,否则这种方法"被DNA证明抓错人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语言指纹"的争议还引发了何为科学鉴定的讨论。即使是准确率较高的指纹取证也并非完全可信。"指纹大部分时候可信。"哈里斯解释,但如果视其为绝对标准则有违科学的存疑精神。"法医鉴定学诞生于警察局的实验室,不是科学实验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的解释和判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哈里斯说。20世纪80年代DNA鉴定问世后,专家们终于能够确保鉴定结果准确。
       不过,语言鉴定仍然是有价值的刑侦手段。菲茨杰拉德说,自己从未需要证明准确性。在许多案子中,刚提到"语言指纹",疑犯就供认不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11: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学指纹”成破案利器

转载完毕。另一则资料,则是凭一个标点查到真凶。
 “语言学指纹”成破案利器 已被奥尔森写进书  
         靠一个句号侦破一起谋杀 案的奇事,已经被奥尔森写进了一本新书中。英国警方“法医语言学家”奥尔森迄今已经参与过至少300项勒索案或谋杀案的调查,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嫌犯的“语言学指纹”———包括信件、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中寻找定罪的证据。 事实上早在2005年,奥尔森就靠一个句号的帮助成功破获了另外一起谋杀案。
       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市40岁女子朱丽·特纳突然神秘失踪,警方将嫌疑犯锁定在了和朱丽有过私情的当地商人霍华德·西默森身上。然而西默森接受询问时称,尽管他曾要求朱丽离开丈夫和自己生活,但他后来再没有见到朱丽,并且他还收到了朱丽发给他的一条手机短信,朱丽通过短信甩了他。西默森收到的这条短信写道:“傻瓜。我在朋友家中,不要再寻找我。” 当奥尔森浏览这条短信时,他的眼睛又被“傻瓜”两字后面的句号吸引住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在这个位置使用逗号,而这种“风格”却和西默森本人的手机短信风格相符。
       西默森随后被警方逮捕,被控以谋杀罪。警方接着就在一个垃圾场的油罐中找到了朱丽的遗体,她的死因是脑袋中了一枪。在朱丽失踪不到6个月后,西默森就被法庭判处了终身监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4 1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11: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石头,久违了的I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4 11: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11: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石头、5# 白水 的帖子

看了链接,《三重门》的语言学分析,是同一话题。石头君在那座楼也出现了,根据论坛“语言指纹”可以推断石头君对“语言侦探学”或者“法医语言学”感兴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12: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指纹,还可以像基因那样传播。比如张爱玲,做了一部《红楼梦魇》,考据《红楼》的版本、字句问题。她对《红楼梦》的喜爱和熟悉程度之深、受《红楼》影响之深,我们从她的作品中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找出“指纹”。比如《金锁记》里有一段:
        曹大年道:"妹妹你听我一句话。别说你现在心里不舒坦,有个娘家走动着,多少好些,就是你有了出头之日了,姜家是个大族,长辈动不动就拿大帽子压人,平辈小辈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哪一个是好惹的?替你打算,也得要个帮手。将来你用得着你哥哥你侄儿的时候多着呢。"七巧啐了一声道:"我靠你帮忙,我也倒了楣了!我早把你看得透里透──斗得过他们,你到我跟前来邀功要钱,斗不过他们,你往那边一倒。本来见了做官的就魂都没有了,头一缩,死活随我去。"大年胀红了脸冷笑道:"等钱到了你手里,你再防着你哥哥分你的,也还不迟。"七巧道:"你既然知道钱还没到我手里,你来缠我做什么?"大年道:"路远迢迢赶来看你,倒是我们的不是了!走!我们这就走!凭良心说,我就用你两个钱,也是该的,当初我若贪图财礼,问姜家多要几百两银子,把你卖给他们做姨太太,也就卖了。"七巧道:"奶奶不胜似姨奶奶吗?长线放远鹞,指望大著呢!"大年待要回嘴,他媳妇拦住他道:"你就少说一句罢!以后还有见面的日子呢。将来姑奶奶想到你的时候,才知道她就只这一个亲哥哥了!"大年督促他媳妇整理了提篮盒,检起就待走。七巧道:"我希罕你?等我有了钱了,我不愁你不来,只愁打发你不开。"嘴里虽然硬着,熬不住那呜咽的声音,一声响似一声,憋了一上午的满腔幽恨,借着这因由尽情发泄了出来。
         这一段不就是活脱脱的鸳鸯跟鸳鸯嫂子的对话嘛!我这么联想不知有没有道理,向各位请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7:47 , Processed in 0.0687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