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8|回复: 5

[语 言 学] [转帖]王宁先生:说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9 12: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蛤与蚌是我国最早食用的水产之一。《周礼•天官》记载:“鳖人掌取互物,以时簎鱼、鳖、龟、蜃凡貍物。春献鳖蜃,秋献龟鱼。祭祀共蠯、蠃、蚳,以授醢人。”而“醢人”所掌的“馈食之豆”有八,即:“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鱼醢”。这些记载表明,古代的蛤是和鱼、甲鱼等一起制成祭品以充祭祀的,同时也供宫廷内食用。古代的蛤大的叫蜃,小的叫蛤,蛤又名蛎,是圆的,都能食用。这些软体动物埋藏在泥中,到了春天,鳖人从泥里把它挖出,所以叫“貍(mái)物”。
  蛤早在远古就在人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商代的金文里有      字、    字,甲骨文作     形、    形,这就是十二地支中的“辰”字,也就是“蜃”的古字。可以看出,原先画的是带壳的软体蚌蛤,以后变形似犁头般的农具。文字记载着古代的生活——蛤肉可以吃,而蚌壳则经过打磨后,可以作农具。《淮南子•氾论训》说:“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这使我们理解,蛤为什么又叫蛎,俗称蛤蛎(gélì)。那是因为源于砺,砺是磨石,派生出需要打磨的蛎名来。我们还因此而理解,“農”(“农”的繁体字)、“耨”都从“辰”,也是因为“蜃”曾作过农具。由此当然可以推想,如果不是人们在农耕开始以前就知道食蛤,便不会想到用蚌壳作最早的农具!
  传说蜃与蛤都是鸟变的。《国语•晋语》说:“雀入海为蛤,雉入淮为蜃。”《说文》说:“蛤,蜃属。有三,皆生于海:厉,千岁雀所化,秦人谓之牡厉;海蛤者,百岁燕所化也。魁蛤一名复絫,老服翼所化也。”翩跹翱翔的燕雀,投入恣肆汪洋的大海,化作外壳紧闭的蛤,这给蛤染上了一点神秘色彩,也给食蛤增添了隽永的诗意。
  蛤制成醢(酱),大约曾是一种鲜美的食物,可惜今天民间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烹食了。现代人吃蛤肉,多半是将它带壳煮熟,使壳张开,调以姜醋,饶有风味。蛤肉含高蛋白,营养也极丰富。南方的水产公司将丰产的蛎去壳,肉制成干儿,叫作淡菜,淡菜是一种清肺降压的好食品,爱吃的人很多,但人们都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淡菜。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里曾谈到,他见杭州人食蛤肉称食淡菜,最初以为“淡”是“啖”的同音借用字,“啖”当“吃”讲,虽勉强可解,但明明是软体动物,为什么叫“菜”呢?他还是不懂。郎瑛又曾见《昌黎集》(唐代古文家韩愈的文集)记载孔戣为华州刺史时,奏请免掉明州岁贡淡菜,“淡菜”也是写这两个字,更为使他不解。后来,他考得南海取珠者名“蜑(dan)户”,珠取于蛤,“淡”与“蜑”在上古双声,韵很近。“淡”韵收—m,“蜑”韵收—n,但宋元以后,—m已逐渐变为—n,蛤名“蜑”而写作“淡”,是因为宋元以后的口语中,“淡”成了“蜑”的同音借字。蛤肉是取珠人的常食,贱之如菜,所以叫淡菜。他的说法颇有根据。元代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广海采珠之人,悬絙于腰,沉于海中,良久得珠,撼其絙,舶上人挈出之。葬于鼋鼍蛟龙之腹者,比比有焉。有司名曰乌蜑户,蜑音但。”看来采珠取蚌当时是个危险的职业,而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确实以“蜑”命名。《说文•虫部》新附字里有“蜑”字,训作“南方夷也”。正如北方以牧羊为业者名羌一样,南方以采蚌为业者称蜑,都以其畜养获取之物命名。这正是蚌名蜑而写同音字“淡”的明证啊!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2: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完毕。“舌尖上的训诂”系列转自北师大公众号“章黄国学“。这一篇里有几个古文字形,显示不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找查找,很好找。”蛤“与”蜃“都是鸟变的,这种说法源远流长,昨天立冬,看到有关立冬的知识里面依然记载着鸟雉等禽类正是立冬这天入海变成了”蛤“、”蜃“这样的另外物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9 19: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蛤“与“合”应该是同源的,”蛤“命名的理据应该是其两片硬壳合拢。 

        另外,顺便再次说一下,我写的《汉字研究中的历史观与系统论》都是很初级、很简单的一些现象,因为要照顾到其他专业的同学及老师能读懂。所以显得比较低级。而且,里面有图片,是古文字的截图,发在水云间都无法正常显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7: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日月光华 于 2015-11-9 19:59 发表 ”蛤“与“合”应该是同源的,”蛤“命名的理据应该是其两片硬壳合拢。          另外,顺便再次说一下,我写的《汉字研究中的历史观与系统论》都是很初级、很简单的一些现象,因为要照顾到 ...
有道理,“蛤”的壳能够相合是太明显的特征,极有可能成为它的命名理据。
理解。“再次”?你已经被幸运抽中在政治课堂做了这个报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00: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木兰晓芙 的帖子

匆忙打错字了,是"在此",不是“再次”。我没被抽中,基本每个院一个人。 同源词很好玩,系联多了就会发现有一些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相联系的同源词。同源词意义之间的联系是词义引申造成的,那词义引申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词义引申的规律、方式?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想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2 15: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日月光华 的帖子

政治老师设计的最后一课真不错,学生们一定听得很认真,睡觉的人不会多。同源词研究特别引人入胜,不仅需要基本功而且需要想象力,至今记得王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葱、窗、囱、聪”同源关系的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4 04:48 , Processed in 0.0693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