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00|回复: 3

月下独酌 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 17: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诗文赏析】

背景

      李白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傲慢,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因而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恼。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欣赏

    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见这首诗是多么的流传深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受到排挤的李白,情绪是那么的底下,而且举目无亲又是那么的无。今晚 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 独自一人在月下饮酒。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是豪放不羁的李白怎么可能被这小小的挫折轻易就打败呢?他举杯邀明月、 举杯邀自影这是何等大胆的想法, 即使是现在,又有谁能象他一样有如此的胸襟?何况那是在距今有上百年的唐朝。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其时诗人已经快进如醉乡了,酒兴一发,一边歌一边舞。唱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李白的歌声;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随着李白舞动起来,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的李白把自己的身影,月亮拟人化了,月亮与身影不再是那没有感情的物体,而是被李白赋予了生命的、有血有肉的、能与李白共饮的朋友了。

   题目是 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没有好友,没有舞女,没有觥筹交错的景象,只有李白,李白的身影,那孤独徘徊的月亮。

[em05]
发表于 2008-1-6 00: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姓名?请把属于你自己的原创语句挑出来列在下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6 01: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唐诗鉴赏大词典)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沈熙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7 18: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尊素丢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水云间

GMT+8, 2025-5-13 18:52 , Processed in 0.0520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